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關燈
丁二、住心無住(分二) 戊一、略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讀誦了十九分的經文後,首先,你要注意的是,這段經文不是用來較量持經功德的文。

    這段的經文不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來與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乃至為他人說的功德,相較量的文。

    這裡所講的是‘持金剛經’而‘行布施’的這個人,這是第一點,你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點,你要注意‘以是因緣’這四個字。

    這個地方釋迦佛問,拿那麼多的七寶以用布施,‘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就答說,‘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問的是‘以是因緣’得福多不?答的是,‘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這上面的‘以是因緣’這四個字要注意到。

    還有第三點要注意的,就是這第十九分是再發揮前面第四分‘無住行施’的道理。

    先把經文的來源找到了,弄清楚了,這樣才好解釋。

    現在解釋經文。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若有人’是指‘無住行施’的這個人,他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多呢?這段經文跟前面第十一分那段‘較量福德’,‘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經文,多了‘以是因緣’這一句。

    以什麼‘因’,以什麼‘緣’呢?這裡昭明太子的分科是把他割開了,其實經文還是連著前面第十八分過來的。

    就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為‘因’,以這個‘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作‘緣’。

    是以這樣的因緣去行布施的,他雖然行布施,但他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所以,他沒有著相。

    這是‘略明’‘住心無住’的道理。

    你在‘事相’上修行,要怎麼樣才能安住真心呢?當你去行布施時沒有住相,真心就能夠安住。

    講到第十八分已澈底的把内心的相空掉了;‘三心’既然‘不可得’,就不要以‘有所住著的心’去行布施,不去‘住著布施相’,這才是‘實相布施’的福德。

    這裡是‘略明’‘住心無住’的智慧。

    這個‘無住行施’的衆生,他以‘三心不可得’為‘因’,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為‘緣’,而去行布施,這個人得福多不多呢?‘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是的,世尊!這個人,他以如是‘因’,以如是‘緣’而行布施,得福實在太多了。

    為什麼呢?因為他以‘三心不可得’的‘心’為‘因’,再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這個‘緣’來布施,而成就了‘無住行施’的圓滿功德;‘因’不可思議,‘緣’更是殊勝,所以他所得的福德,實在太多了。

    下面釋迦佛,再跟著解釋這個道理。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上段文所問的以‘七寶布施福德多不?’須菩提尊者回答說:‘如是,世尊!’佛了解須菩提已經是‘深解義趣’了。

    又恐怕後來的衆生聽不懂,所以再加以解釋。

    在前面第十一分的經文‘較量福德’上,先講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著相布施’的那個人所得的功德與‘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他人說’那個法施的人所得的功德,較量結果是後者所得的功德遠遠超過前者。

    因為你以寶施所得的福德,是著相,是屬于有漏福德相,而‘受持讀誦’金剛經,又‘為他人說’是法布施,這是無漏的功德,這是無為的功德,這種功德就如虛空,不可限量。

    現在回到我們講的經文上;這段經文叫我們要‘無住行施’,教我們要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

    這一來,就會有人問:既然‘三心不可得’的‘心相’都‘空’了,‘能行布施’的‘心’當然也‘空’,‘所行’的‘布施相’當然也是‘空’了,怎麼又能得到那麼多的福德呢?針對這一點,如來就解釋說:因為他‘三心不可得’,他悟到‘一切法空’的道理,所以布施時,就不會生出執著,才說:‘得福甚多’。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