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關燈
’那個能攀緣的妄想心沒有了,‘菩提智’就發生了,在‘菩提智’中無有生死去來可得,因為在‘菩提智’中生死本空,對著「生死’才說‘涅槃’。

    生死都空了,那兒來個‘涅槃’可得呢?所以才說:‘生死涅槃本平等’。

    你懂得了這個深奧的妙理,你就懂得最上乘的大乘佛法了。

    但是你可不要粗心大意,一粗心大意,你又會落入‘豁達空’。

    假使你認為‘生死’本空,就認為沒有生死可了,‘涅槃’本空,又何必修行用功去求證‘涅槃’呢!你以為這樣就是了解最上乘的佛法,其實你已經落入了‘豁達空’,古人雲:‘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禍殃。

    ’你雖然在‘理’上‘悟’到‘生死涅槃平等’,但是你還沒有達到真實的‘涅槃生死平等’的境界,所以你還要腳踏實地去修行,去求證。

    須菩提尊者已‘深解義趣’,他是真實的開悟。

    開悟了,他還要起修,不修行又怎麼能證得‘佛果’呢?所以佛法難學就難在這裡,因為一時說‘有’,一時說‘空’,所要研究的就是這些道理。

    既然講到‘三心不可得’的偈頌,現在我引證一個公案來講。

     中國大乘的頓教禅宗,最初由達摩祖師把他帶入中國。

    因此達摩祖師便成為東土禅宗初祖。

    他遊化到了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就在那裡落腳安居下來。

    後來遇到慧可大師來親近他,他看出慧可大師是可成就的法将,心中歡喜此禅宗頓門心法有所承傳。

    二祖慧可大師,俗姓姬,名神光。

    神光由達摩傳法後才改名為慧可。

    慧可二字含有‘智慧足夠了,善根可以了。

    ’神光本是講經法師,深通教理,求法的精神,甚為精進。

    他聽說有位從印度來的達摩祖師在傳‘禅宗頓門心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他就立刻去親近達摩祖師,學習此法門。

    這個公案的内容是:禅宗二祖慧可禅師,侍初祖達摩,因立雪斷臂,求初祖安心。

    初祖曰:‘将心來與汝安。

    ’慧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初祖曰:‘與汝安心竟。

    ’慧可遂徹悟,嗣二祖位。

    現在将此公案解釋一下。

     二祖求達摩祖師安心說:‘我是真心為求法而來,我修道修了這麼多年,我的心還是不能安定下來,求老和尚慈悲,給我一個安心法門。

    ’達摩祖師慈悲憐愍,就說了一句法語:‘将心來,與汝安’意思是說,把你的心拿來給我,我才能幫你将心安好。

    神光便去找自己的心,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向内一觀,就說:‘我覓心了不可得。

    ’我找不到那個不安的心,我尋覓了整個内心,竟然找不到那個不安定的心。

    達摩祖師又說了一句法語:‘我已安汝心竟。

    ’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

    神光當下豁然大悟,心中就明白過來,心也就安下來了,而得到了初祖的傳法。

     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把他合到金剛經的‘三般若’來研究。

    金剛經他是教我們要先去‘悟到’:‘實相般若’的道理,再去‘證入’:‘實相般若’的境界。

    你要怎樣去‘悟’,怎樣去‘證’這‘實相般若’呢?你要依著「觀照般若’,從聞、思、修的‘觀照’上先把‘般若’的道理研究通,這樣才能依‘文字般若’去起‘觀照般若’。

    中國的頓教禅宗,他不跟你講一些解釋道理的文字上的理論,怕你隻在文字上分别而不去實修,他有他的一套接引衆生的方法。

    如初祖度化二祖,他就說:‘你将心來與汝安。

    ’這一句話就是‘文字般若’,一句話雖隻有一句,他也是個語言相,寫到書本上還是文字,那就是‘文字般若’,因為初祖說這一句話是應機而說的,不是為了說明‘事理’,解釋道理的文字,而是接引二祖入‘實相般若’的‘文字般若’。

    這個時候,神光慧可大師在他的‘觀照般若’上就‘覓心了不可得。

    ’這在宗門下叫做‘回光返照’,一般人都‘往心外看’,盡著心外的塵境,不能把心收回來。

    應用‘回光返照’來照自己的内心。

    慧可大師這時候,他能‘回光返照’去尋覓他自己的心,這個‘回光返照’的功夫,就是‘觀照般若’現前了。

    依著這個‘觀照般若’的‘妙慧,返照’這個‘妄想心’,念頭過去的已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的心,他不停住,‘現在心不可得’,未來的心還沒生出來,‘未來心不可得’。

    ‘三際求心,心不有’,慧可大師就回答達摩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這就是應用‘觀照般若’,‘觀照’到‘覓心了不可得’這裡。

    這時達摩祖師就說:‘我已安汝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

    慧可大師言下大悟,這就是他親自悟到‘實相般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就是‘慧可大師悟道’的公案。

     你受持讀金剛經,一定要起‘觀照般若’,要從聞、思、修,下手;這個‘思’就是‘觀照’。

    你不去起‘觀照’,光是會講會說,也隻是在文字上分别而已,根本就沒有講到心裡去。

    一定要用功,用到心裡去,這才是真正用心,因為‘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

    ’釋迦佛的心就是‘菩提智慧’,‘菩提智’現前,叫做‘佛心’,‘佛心’‘悉知’‘三心不可得’,所以一定要腳踏實地去用功修行,在‘觀照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