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佛傳記’裡面說得很詳細,文學他考第一,武學他也考第一。
出家以後,五年參訪,再去學外道的一切修行,把印度所有最高的外道的本事都給學完了。
外道最高的禅定‘四禅’,釋迦佛也都證過。
但是他覺得這不是究竟解脫,才再去參究,再去探尋,終于最後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而成了佛。
他這個成佛是從那兒來的呢?這是他自己精進用功修道修來的。
所以你不要這麼想:‘唉呀!我們怎會有這個資格呢!’你要是有這種的想法,那你就太沒有志氣了。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來有肉眼,我們也有肉眼;但是中間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已具足,佛是靠精進用功修行,才得到證到的。
但是,我們也可以如法的精進修行,總有一天,我們也可以證得這‘五眼’的。
為什麼呢?因為經典說:佛與一切衆生,佛性本來是平等平等的。
佛是怎樣的成佛呢?佛是靠他自己勇猛精進用功修行而成佛。
我們凡夫因為懈怠放逸,所以才當了衆生。
‘彼既丈夫,我亦爾’。
釋迦佛,他是個大丈夫,他成了佛;我們也是大丈夫,為什麼不能成佛呢?因此在‘五眼圓明’上,我們應該起慚愧心,但是不要自暴自棄,應該發起精進心去修證這個‘五眼’。
按科文上,他是說‘見無定相’,肉眼觀的是肉眼境界,天眼觀的是天眼境界,慧眼觀的是慧眼境界,法眼觀的是法眼境界,佛眼觀的是佛眼境界。
這個‘見’所觀的沒有‘一定’的境界相。
因為能見的眼不是一個眼,所見的境界也不是一個境界,所以才說‘見無定相’,這就是如來‘悉知悉見’的地方。
如來說了‘五眼’,接著就說如來是怎樣知道,一切衆生心的道理。
庚二、知無實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為多不?甚多。
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釋迦如來在印度說法,大多數都在恒河兩岸說法,聽衆都能看到奔流的恒河,如果說到衆多的數目字,佛就常例舉恒河、或恒河沙來作譬喻,目的是使大家容易了解。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問須菩提說:‘你意下以為怎樣呢?如來平常說法,有說過這個恒河的沙子嗎?’‘如是,世尊!’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如來是有說過的啊!如來常常拿這個恒河沙數來作譬喻的。
’。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為多否?’須菩提!如果把一條恒河中所有的沙數,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這就是‘恒河沙數的恒河沙。
’把這‘恒河沙數的恒河沙’再以其中一粒沙都算一個佛世界,一個佛世界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世界,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算多不多呢?’‘甚多。
世尊!’須菩提回答說:‘這個佛世界太多了,世尊!’這下面就說到:衆生多,衆生的心念也多。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爾所’二個字,就是‘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用‘爾所’二個字來代表,‘國土’就是世界。
‘爾所國土中,’就是說有如‘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世界。
‘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就有無量數之多,如果講到‘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世界,裡面的衆生,簡直是多得不可思議了。
在多得不可思議中,每一個衆生的心念都是千差萬别的,他的妄想心,也是念念不停息的;他一時想這,一時想那,這些衆生的心念千差萬别;而且有無量數那麼多的衆生,他們的心念差别總和,那就根本不可思議了。
但是‘如來悉知’,這不可思議的心念差别,如來通通知道,這叫‘佛知’。
這些多到不可思議的衆生,他們的心念差别為何如來通通知道呢?‘何以故’呢?‘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因為如來他懂得‘三谛’的道理,不但懂得,他還親證過。
這個‘諸心’就是衆生的心,有那麼多的‘諸心’。
‘皆為非心’——這又怎麼說呢?如來所知的‘諸心’,就是衆生妄念分别的這個心,如來通通知道。
因為這個心本非實有,當體都是空的,所以才說‘皆為非心’,如來知道衆生念念分别的,是緣生緣滅,當體即空,如來所知的這個‘雜念心’是經過如來‘五眼圓照’過後,所以知道他是‘非心’,因為是佛知佛見,所以才能澈底的見到,多到不可思議的衆生的心。
‘是名為心’在如來份上,他證到中道第一義谛,這才叫‘是名為心’。
說個比喻,如來證得的‘大智慧’,把他比喻為一個‘大圓鏡子’,衆生都在這個鏡子上起分别,而那個‘大圓鏡子’就像盡虛空、遍法界那麼的大。
這個‘大圓鏡子’大到,就像周遍‘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佛世
出家以後,五年參訪,再去學外道的一切修行,把印度所有最高的外道的本事都給學完了。
外道最高的禅定‘四禅’,釋迦佛也都證過。
但是他覺得這不是究竟解脫,才再去參究,再去探尋,終于最後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而成了佛。
他這個成佛是從那兒來的呢?這是他自己精進用功修道修來的。
所以你不要這麼想:‘唉呀!我們怎會有這個資格呢!’你要是有這種的想法,那你就太沒有志氣了。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來有肉眼,我們也有肉眼;但是中間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已具足,佛是靠精進用功修行,才得到證到的。
但是,我們也可以如法的精進修行,總有一天,我們也可以證得這‘五眼’的。
為什麼呢?因為經典說:佛與一切衆生,佛性本來是平等平等的。
佛是怎樣的成佛呢?佛是靠他自己勇猛精進用功修行而成佛。
我們凡夫因為懈怠放逸,所以才當了衆生。
‘彼既丈夫,我亦爾’。
釋迦佛,他是個大丈夫,他成了佛;我們也是大丈夫,為什麼不能成佛呢?因此在‘五眼圓明’上,我們應該起慚愧心,但是不要自暴自棄,應該發起精進心去修證這個‘五眼’。
按科文上,他是說‘見無定相’,肉眼觀的是肉眼境界,天眼觀的是天眼境界,慧眼觀的是慧眼境界,法眼觀的是法眼境界,佛眼觀的是佛眼境界。
這個‘見’所觀的沒有‘一定’的境界相。
因為能見的眼不是一個眼,所見的境界也不是一個境界,所以才說‘見無定相’,這就是如來‘悉知悉見’的地方。
如來說了‘五眼’,接著就說如來是怎樣知道,一切衆生心的道理。
庚二、知無實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為多不?甚多。
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釋迦如來在印度說法,大多數都在恒河兩岸說法,聽衆都能看到奔流的恒河,如果說到衆多的數目字,佛就常例舉恒河、或恒河沙來作譬喻,目的是使大家容易了解。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問須菩提說:‘你意下以為怎樣呢?如來平常說法,有說過這個恒河的沙子嗎?’‘如是,世尊!’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如來是有說過的啊!如來常常拿這個恒河沙數來作譬喻的。
’。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為多否?’須菩提!如果把一條恒河中所有的沙數,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這就是‘恒河沙數的恒河沙。
’把這‘恒河沙數的恒河沙’再以其中一粒沙都算一個佛世界,一個佛世界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世界,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算多不多呢?’‘甚多。
世尊!’須菩提回答說:‘這個佛世界太多了,世尊!’這下面就說到:衆生多,衆生的心念也多。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爾所’二個字,就是‘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用‘爾所’二個字來代表,‘國土’就是世界。
‘爾所國土中,’就是說有如‘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世界。
‘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就有無量數之多,如果講到‘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世界,裡面的衆生,簡直是多得不可思議了。
在多得不可思議中,每一個衆生的心念都是千差萬别的,他的妄想心,也是念念不停息的;他一時想這,一時想那,這些衆生的心念千差萬别;而且有無量數那麼多的衆生,他們的心念差别總和,那就根本不可思議了。
但是‘如來悉知’,這不可思議的心念差别,如來通通知道,這叫‘佛知’。
這些多到不可思議的衆生,他們的心念差别為何如來通通知道呢?‘何以故’呢?‘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因為如來他懂得‘三谛’的道理,不但懂得,他還親證過。
這個‘諸心’就是衆生的心,有那麼多的‘諸心’。
‘皆為非心’——這又怎麼說呢?如來所知的‘諸心’,就是衆生妄念分别的這個心,如來通通知道。
因為這個心本非實有,當體都是空的,所以才說‘皆為非心’,如來知道衆生念念分别的,是緣生緣滅,當體即空,如來所知的這個‘雜念心’是經過如來‘五眼圓照’過後,所以知道他是‘非心’,因為是佛知佛見,所以才能澈底的見到,多到不可思議的衆生的心。
‘是名為心’在如來份上,他證到中道第一義谛,這才叫‘是名為心’。
說個比喻,如來證得的‘大智慧’,把他比喻為一個‘大圓鏡子’,衆生都在這個鏡子上起分别,而那個‘大圓鏡子’就像盡虛空、遍法界那麼的大。
這個‘大圓鏡子’大到,就像周遍‘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麼多的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