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人身長大’,那個相當體就是空的。
為什麼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那裡有個‘大身’之相可得呢?既然‘大身’之相不可得,那麼又怎麼會有個報身佛的相呢?這個報身佛的相,他是為地上菩薩而示現的,但是到了成佛了,就沒有二個身相。
所以佛與佛,沒有彼此身相,來互相見面。
因此佛說報身的‘大身’之相,當體也是空的。
‘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這個‘即為非大身’就是指著上一句‘大身’之相,他當體即空。
下一句的‘非大身’就是法身。
‘法身’是沒有數目字可以形容的,這樣的‘大身’才叫做‘非大身’,這個‘大身’不是對‘小’說‘大’的那個‘大身’。
而是指著法身,‘法身’才是名‘大身’,才叫做‘真大身’,須菩提已經悟到這個地方。
這就跟前面解釋‘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的道理是一樣,隻是名詞不同,義理的解釋方法是一樣的。
‘佛說一切法’與‘佛說報身佛的大身’。
以及‘即非一切法’與報身佛的身相當體即空‘即非大身’。
還有‘是名大身’與‘是名一切法’,都是一樣的道理。
按中道第一義谛的道理說,他‘即空即有’。
因為你執著報身佛的相,他有個數目字可以形容;可是如果有個‘大’有個‘小’,那就不叫‘大身’,必須要‘非大身’,才是名‘大身’。
這叫感果離相,你成了佛,不但化身佛的相不可執著,連報身佛的相你也不能執著。
這樣你才能證得法身,這叫做‘感果離相’這下面要講‘修因離相’。
現在講第三科己三、‘修因離相’再分二科,庚一、承前總以例明,就是承著前面的經文,總加以比喻來說明。
庚二、約事别為遣相。
己三、修因離相(分二) 庚一、承前總以例明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這一段經文的道理,前面的經文,也已經解釋過了。
假如你有‘我等四相’,你就不叫做菩薩。
這個地方再提出來說,就是承著前文的道理而來的。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你度衆生要把他會歸中道,那你才叫做菩薩。
‘菩薩亦如是,’就是菩薩所行的一切,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應該怎樣呢?要如經上所講的:‘佛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說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你應說懂得這個三連句的道理,要把他會歸中道,這樣你才叫做菩薩。
從這樣的經文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佛也是要一切菩薩會歸中道。
庚二、約事别為遣相(分二) 辛一、約度生遣相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若作是言。
’假若你這個菩薩,口裡這樣講,或在心裡動這個念頭,都叫‘若作是言’。
‘作’什麼‘是言’呢?‘我當滅度無量衆生’,我應當普度一切無量的衆生,并把他們全部滅度。
‘即不名菩薩。
’這樣一來,你就不叫做菩薩了。
這個佛法他高就高在這裡,我一再的說這個道理,目的就是要啟發諸位向上學習。
在我們這個社會,有那麼多的人,但是我們可以算算看,到底有多少人,能有這個福德因緣碰到佛法呢?碰到佛法又能深入,再而如法受持,可真是不容易,而且又是受持大乘法門,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更是難得了。
至于又能發心出家,興隆三寶,住持佛法,續佛慧命的人,那更是少之又少。
出了家發大心,深入經藏,弘揚佛法,行菩薩事業,放下自己,成就他人,那更是難得中的難得。
因為行菩薩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有‘我執’在你行菩薩道,一定行得不會圓滿,不能全心全力無條件的去平等利益衆生。
所以佛才說你有‘我等四相’的執著,你就不叫做菩薩了。
佛法高就高在這裡,你‘作是言’:‘我應當滅度這個無量的衆生,我要普度一切的衆生,衆生雖是無量,我也要通通把他們滅度。
’那你就錯了,這樣一來,你就不叫做菩薩,你隻能叫做凡夫。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凡夫是著相的。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奇怪什麼呢?那個人好不容易發了菩提大心,要度無量衆生,怎麼他不叫做菩薩呢?下面就是解釋這個道理。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這一句經文徹底的給你解開這個疑問。
為什麼呢?因為你執著你是個菩薩,你就錯了。
站在真谛上講,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有所得就空不了執著,所以‘菩薩法’那有不空的道理呢?你執著我要當菩薩,那你不是大錯了嗎?行菩薩道的菩薩,不但要空‘我執’,還要空‘法執’。
‘空’則‘無執’,你還執著「菩薩法’不把它空掉,不空就落入‘我等四相’中,所以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名叫做‘菩薩’,何以故?因為這是根據一切法不可得的道理。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這個‘一切法’,就是指前面那個‘三重四相’,取著「法相’的那個法。
你學菩薩,就要破‘法執’,在一切法上都不可以有‘我等四相’。
你要度的‘無量衆生’,都是你所滅度的對象。
如果你一執著你是能滅度者,這個能滅度者,就是個‘我相’,你所滅度的,就是‘人相’,‘能’‘所’的差别,就是個‘衆生相’,你念念執著,就是‘壽者相’,因為菩薩他‘我執’要空,‘法執’也要空,這樣他才能成佛。
所以他不能執著這個‘我等四相’。
是故佛才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所以你要當一個真實菩薩,一定不能執著,能度所度的法相,在修因上也要離相。
前面所講的就是修因離相。
菩薩修六度萬行,必須修因。
要修因就要去度衆生,就要莊嚴佛土。
前面辛一、約度生遣相,講明了你要去度衆生,就要‘遣’這個度衆生的相。
‘遣’就是‘離’的意思。
菩薩要去度衆生是應該的,是對的,但是你要遠離度衆生的相,所度的相要離開,能度的相也要離開,離開了你就不會生執著,這樣你就能把‘我等四相’空掉,也能把能度所度的‘法相’空掉。
現在這下面是講:約嚴土遣相,就是菩薩修因,集無量功德,修六度萬行,他要來莊嚴自己清淨的佛土。
菩薩去莊嚴佛土是應該的,但是你不能著相,一著相就錯了,下面就是講到菩薩在莊嚴佛土上,也要遠離著莊嚴佛土這個相。
辛二、約嚴土遣相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若菩薩作是言。
’假使你這個菩薩口裡這麼講,或是心裡動這個念頭說:‘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那你就不叫做菩薩了。
‘何以故?’為什麼呢?‘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跟權教菩薩說,你要修六度萬行,你就要修諸功德,去莊嚴成佛的因地。
實際上也就是莊嚴你自己的清淨佛土。
所以,你不要以為你現在利益衆生,隻是利益别人而已,實際上你利益衆生就是利益自己,這個道理很深,因為大乘菩薩是以利他,為自利。
有一天你成佛了,你的清淨國土,由那兒來呢?就是你在因位中莊嚴出來的。
這是為權教所說的法,講到‘實教大乘’,就是對‘最上乘’的根機,這就說到中道第一義谛的修行法,他是不離‘一切法空’的道理而說的。
既然‘一切法空’,所以‘六度法’當體即空,當體即空,才能遠離‘我執’與‘法執’的執著,這才是中道的莊嚴;意思就是說:你每天修‘六度萬行’,在莊嚴佛土,你每天都沒有著相,這樣的修行,才能一方面降伏著相的妄心,一方面又能莊嚴成佛的因地,另一方面又能安住真心。
所以說這才是中道第一義谛的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因為二乘人隻通達‘無我’,他還有個‘法執’在。
這個大乘菩薩不但要空去‘我執’,還得空去‘法執’,才能叫‘大乘菩薩’,你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再把他會歸中道第一義谛,這就叫做‘通達無我法者。
’要你‘通達無我法者’的道理,不是叫你執著在‘我’‘法’二‘空’上。
是要你反過來把他會歸于中道第一義谛上。
意思就是說我雖度衆生,但是不去著「度衆生’的這個相,我天天雖在度衆生;天天修六度萬行,修一切功德,但我不去著這個六度萬行的功德相,我還是照樣每天的修下去,這就對了。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如來說,這個才名為真實的菩薩,這可不是容易當的,但是你隻要通達了金剛經的道理,把他會歸于中道,這就不會難當了。
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名真實的菩薩了。
這裡所分析的道理,是針對前面:‘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這二句話說的。
那麼要怎樣才能叫做‘菩薩’呢?你要‘通達無我法者’的道理,又不會落在‘斷滅空’上,照樣的去度衆生,照樣的去莊嚴佛土,這樣你才叫做真實菩薩。
我們研究金剛經,要把這段經文的道理研究熟了,還要把他會歸到自己心裡。
你心中真正的通達了這個道理,那麼,你才是真正懂得學大乘佛法,才能把大乘佛法學好,修好。
不然的話,你不是落在凡夫的‘著相’這一邊,就是落到二乘的‘偏空’那一邊。
講到這裡,第十七分講完了。
為什麼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那裡有個‘大身’之相可得呢?既然‘大身’之相不可得,那麼又怎麼會有個報身佛的相呢?這個報身佛的相,他是為地上菩薩而示現的,但是到了成佛了,就沒有二個身相。
所以佛與佛,沒有彼此身相,來互相見面。
因此佛說報身的‘大身’之相,當體也是空的。
‘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這個‘即為非大身’就是指著上一句‘大身’之相,他當體即空。
下一句的‘非大身’就是法身。
‘法身’是沒有數目字可以形容的,這樣的‘大身’才叫做‘非大身’,這個‘大身’不是對‘小’說‘大’的那個‘大身’。
而是指著法身,‘法身’才是名‘大身’,才叫做‘真大身’,須菩提已經悟到這個地方。
這就跟前面解釋‘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的道理是一樣,隻是名詞不同,義理的解釋方法是一樣的。
‘佛說一切法’與‘佛說報身佛的大身’。
以及‘即非一切法’與報身佛的身相當體即空‘即非大身’。
還有‘是名大身’與‘是名一切法’,都是一樣的道理。
按中道第一義谛的道理說,他‘即空即有’。
因為你執著報身佛的相,他有個數目字可以形容;可是如果有個‘大’有個‘小’,那就不叫‘大身’,必須要‘非大身’,才是名‘大身’。
這叫感果離相,你成了佛,不但化身佛的相不可執著,連報身佛的相你也不能執著。
這樣你才能證得法身,這叫做‘感果離相’這下面要講‘修因離相’。
現在講第三科己三、‘修因離相’再分二科,庚一、承前總以例明,就是承著前面的經文,總加以比喻來說明。
庚二、約事别為遣相。
己三、修因離相(分二) 庚一、承前總以例明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這一段經文的道理,前面的經文,也已經解釋過了。
假如你有‘我等四相’,你就不叫做菩薩。
這個地方再提出來說,就是承著前文的道理而來的。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你度衆生要把他會歸中道,那你才叫做菩薩。
‘菩薩亦如是,’就是菩薩所行的一切,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應該怎樣呢?要如經上所講的:‘佛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說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你應說懂得這個三連句的道理,要把他會歸中道,這樣你才叫做菩薩。
從這樣的經文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佛也是要一切菩薩會歸中道。
庚二、約事别為遣相(分二) 辛一、約度生遣相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若作是言。
’假若你這個菩薩,口裡這樣講,或在心裡動這個念頭,都叫‘若作是言’。
‘作’什麼‘是言’呢?‘我當滅度無量衆生’,我應當普度一切無量的衆生,并把他們全部滅度。
‘即不名菩薩。
’這樣一來,你就不叫做菩薩了。
這個佛法他高就高在這裡,我一再的說這個道理,目的就是要啟發諸位向上學習。
在我們這個社會,有那麼多的人,但是我們可以算算看,到底有多少人,能有這個福德因緣碰到佛法呢?碰到佛法又能深入,再而如法受持,可真是不容易,而且又是受持大乘法門,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更是難得了。
至于又能發心出家,興隆三寶,住持佛法,續佛慧命的人,那更是少之又少。
出了家發大心,深入經藏,弘揚佛法,行菩薩事業,放下自己,成就他人,那更是難得中的難得。
因為行菩薩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有‘我執’在你行菩薩道,一定行得不會圓滿,不能全心全力無條件的去平等利益衆生。
所以佛才說你有‘我等四相’的執著,你就不叫做菩薩了。
佛法高就高在這裡,你‘作是言’:‘我應當滅度這個無量的衆生,我要普度一切的衆生,衆生雖是無量,我也要通通把他們滅度。
’那你就錯了,這樣一來,你就不叫做菩薩,你隻能叫做凡夫。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凡夫是著相的。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奇怪什麼呢?那個人好不容易發了菩提大心,要度無量衆生,怎麼他不叫做菩薩呢?下面就是解釋這個道理。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這一句經文徹底的給你解開這個疑問。
為什麼呢?因為你執著你是個菩薩,你就錯了。
站在真谛上講,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有所得就空不了執著,所以‘菩薩法’那有不空的道理呢?你執著我要當菩薩,那你不是大錯了嗎?行菩薩道的菩薩,不但要空‘我執’,還要空‘法執’。
‘空’則‘無執’,你還執著「菩薩法’不把它空掉,不空就落入‘我等四相’中,所以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名叫做‘菩薩’,何以故?因為這是根據一切法不可得的道理。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這個‘一切法’,就是指前面那個‘三重四相’,取著「法相’的那個法。
你學菩薩,就要破‘法執’,在一切法上都不可以有‘我等四相’。
你要度的‘無量衆生’,都是你所滅度的對象。
如果你一執著你是能滅度者,這個能滅度者,就是個‘我相’,你所滅度的,就是‘人相’,‘能’‘所’的差别,就是個‘衆生相’,你念念執著,就是‘壽者相’,因為菩薩他‘我執’要空,‘法執’也要空,這樣他才能成佛。
所以他不能執著這個‘我等四相’。
是故佛才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所以你要當一個真實菩薩,一定不能執著,能度所度的法相,在修因上也要離相。
前面所講的就是修因離相。
菩薩修六度萬行,必須修因。
要修因就要去度衆生,就要莊嚴佛土。
前面辛一、約度生遣相,講明了你要去度衆生,就要‘遣’這個度衆生的相。
‘遣’就是‘離’的意思。
菩薩要去度衆生是應該的,是對的,但是你要遠離度衆生的相,所度的相要離開,能度的相也要離開,離開了你就不會生執著,這樣你就能把‘我等四相’空掉,也能把能度所度的‘法相’空掉。
現在這下面是講:約嚴土遣相,就是菩薩修因,集無量功德,修六度萬行,他要來莊嚴自己清淨的佛土。
菩薩去莊嚴佛土是應該的,但是你不能著相,一著相就錯了,下面就是講到菩薩在莊嚴佛土上,也要遠離著莊嚴佛土這個相。
辛二、約嚴土遣相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若菩薩作是言。
’假使你這個菩薩口裡這麼講,或是心裡動這個念頭說:‘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那你就不叫做菩薩了。
‘何以故?’為什麼呢?‘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跟權教菩薩說,你要修六度萬行,你就要修諸功德,去莊嚴成佛的因地。
實際上也就是莊嚴你自己的清淨佛土。
所以,你不要以為你現在利益衆生,隻是利益别人而已,實際上你利益衆生就是利益自己,這個道理很深,因為大乘菩薩是以利他,為自利。
有一天你成佛了,你的清淨國土,由那兒來呢?就是你在因位中莊嚴出來的。
這是為權教所說的法,講到‘實教大乘’,就是對‘最上乘’的根機,這就說到中道第一義谛的修行法,他是不離‘一切法空’的道理而說的。
既然‘一切法空’,所以‘六度法’當體即空,當體即空,才能遠離‘我執’與‘法執’的執著,這才是中道的莊嚴;意思就是說:你每天修‘六度萬行’,在莊嚴佛土,你每天都沒有著相,這樣的修行,才能一方面降伏著相的妄心,一方面又能莊嚴成佛的因地,另一方面又能安住真心。
所以說這才是中道第一義谛的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因為二乘人隻通達‘無我’,他還有個‘法執’在。
這個大乘菩薩不但要空去‘我執’,還得空去‘法執’,才能叫‘大乘菩薩’,你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再把他會歸中道第一義谛,這就叫做‘通達無我法者。
’要你‘通達無我法者’的道理,不是叫你執著在‘我’‘法’二‘空’上。
是要你反過來把他會歸于中道第一義谛上。
意思就是說我雖度衆生,但是不去著「度衆生’的這個相,我天天雖在度衆生;天天修六度萬行,修一切功德,但我不去著這個六度萬行的功德相,我還是照樣每天的修下去,這就對了。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如來說,這個才名為真實的菩薩,這可不是容易當的,但是你隻要通達了金剛經的道理,把他會歸于中道,這就不會難當了。
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名真實的菩薩了。
這裡所分析的道理,是針對前面:‘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這二句話說的。
那麼要怎樣才能叫做‘菩薩’呢?你要‘通達無我法者’的道理,又不會落在‘斷滅空’上,照樣的去度衆生,照樣的去莊嚴佛土,這樣你才叫做真實菩薩。
我們研究金剛經,要把這段經文的道理研究熟了,還要把他會歸到自己心裡。
你心中真正的通達了這個道理,那麼,你才是真正懂得學大乘佛法,才能把大乘佛法學好,修好。
不然的話,你不是落在凡夫的‘著相’這一邊,就是落到二乘的‘偏空’那一邊。
講到這裡,第十七分講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