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這兩句話:‘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汝’是指著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是善慧菩薩。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遇見然燈佛,善慧菩薩,這時候授了記,然燈佛跟他說:你在九十一劫以後,就會成佛,佛号叫釋迦牟尼!‘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這就是說,那時候我心裡要是有個執著,執著有個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了。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前面說,我在授記的那個時候,要是有個分别心,我今天要得菩提法,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也不給我說授記的兩句話:‘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實’的‘以’字,應作‘因’字講。
因為當時,實實在在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時候,我不但‘我執’已空,‘法執’也空,沒有能所分别,沒有能得之心,沒有所得之法,這叫‘實實在在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說他自己的功行,到了授記那時候的境界(功夫),那時候,我心空境寂,我的内心是空無所著的,外面的境界也是寂滅的。
我内心一空,所以沒有一個能得之心,外面的境界寂滅,我沒有所得的法。
沒有‘能得’,沒有‘所得’,以是之故,然燈佛才給我授記,才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因為他授成佛之記,就是他已經是修到了八地菩薩位了。
現在先講八地菩薩位是怎樣修來的呢?起先你用功修行,到‘法執’的‘分别心不起’就能‘深解義趣’;‘法執’不起,就能證到初地菩薩。
初地菩薩就是大徹大悟的一個菩薩位,跟小乘證初果位的意思一樣,但深淺不同。
小乘證得初果,他分别‘我執’不起,所以他叫做小乘聖人。
這個大乘行者,是‘我’‘法’二執要一起斷除,那個分别所起的‘我’‘法’二執,通通把他空掉了,空掉了他就證得了初地菩薩。
初地菩薩,叫做大乘聖人。
由初地菩薩以後,就要用功修行斷這個與生俱來的‘我’‘法’二執,斷到八地,到了八地,他已經到達無功用行的位了,這個時候,他不要用功,自然不退的往前精進,他有這個功夫了,才有資格來授成佛之記。
所以他裡面沒有一個‘能得’的‘心’,外而沒有一個‘所得’的‘法’;能所分别,他不起。
不但分别的這個‘法執’他沒有,連那個俱生的‘法執’他也不起。
這樣,他才能授成佛之記,然燈佛才會跟他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庚三、征起轉顯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是完全用來解釋如來法身的。
‘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緣生則生、緣滅則滅,無有自體;如來的法身于一切法裡面,卻如如不動,不随諸法生滅去來;因為如來法身的本身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的‘真如理體’。
故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
佛稱為‘如來’,這個‘如來者’,‘即是諸法中,如如不動義。
’佛的法身也就是這個‘真如理體’。
一切萬法,有生、住、異、滅,四相的變遷,但‘真如理體’卻‘如如不動’。
‘真如’是個‘理體’,‘真’者‘不虛’,‘如’者‘不變異’,這個‘真如理體’,一切法都依他随緣而生起的。
‘真如’有二種義理——一種是随緣義,一種是不變義;他本體不變,但他卻能随緣,現起一切法,随緣生起一切差别法相,但是他能随緣不變;一切法相,千差萬别,有生、住、異、滅,但‘真如’本體,卻永遠不變動,這就是‘真如’的不變義。
‘如來’,他所證的法身由‘真如’而得來的,故名‘如來’。
拿個比喻來解釋,譬如黃金,他‘本質不動’,但能‘随緣’制成莊嚴器具,你歡喜把他造金項煉,他就變成金項煉,你歡喜把他做成金戒指,他就變成金戒指,形相雖有差别,黃金的‘本質’卻‘如如不動’。
那個金戒指的差别相,是‘随緣’生出來的,但是黃金的‘本質’(本體)在‘随緣’中,并沒有變動,并沒有變異。
因此我們知道黃金的本體,他具有‘随緣不變,不變随緣’的‘妙用’。
‘真如’,是一切法的本體,跟黃金本體一樣,在一切法中能‘随緣不變,不變随緣’,這樣一比喻,道理就比較容易懂。
金剛經這裡所指的‘如來’,就是法身如來,法身如來,就是這個‘真如理體’。
‘真如理體’在那裡呢?就在這一切法上,他就是一切法的本體。
‘真如理體’雖然随緣,生出一切法,但是他有一個不動的本體,這就是‘真如’。
佛的法身,就是這個‘真如理體’。
這法身如來怎麼解釋呢?從‘真如’而來故名‘如來’。
我們懂得了黃金,‘真如’本體的道理後,由此我們也知道‘如來’他是來而不來,來無來相,所以如來法身也沒有來去。
下面經文會說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你證得法身,他沒有個來,沒有個去,所有的來,他是由‘真如’而來,你成佛,證得了法身,就是證得了:遍在一切法中的‘真如’義理,證得‘真如’法的‘理體’。
這就如楞嚴經上所講‘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在那裡‘離’?就在‘一切法’上‘離’。
如來的法身在那裡呢?他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遍在一切法上,但是你一‘執著法相’,‘法身’就‘現’不出來了。
你用‘般若智慧’,把‘法相觀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就是‘即見如來’,見到這個法身如來。
這麼樣的征起,再加以解釋。
釋迦佛授了成佛之記,為什麼沒有一個能得之心,沒有一個所得之法呢?因為授成佛之記,一定要成佛,一定要證得法身如來。
證得的法身如來,就是證得這個‘真’而‘不妄’,‘如’而‘不變異’的‘真如理體’。
‘真如理體’上,那裡會有這個‘能’,會有這個‘所’呢?那裡會有個‘能得’,一個‘所得’呢?下面就是解釋這個道理。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言’,這個人,就是權教大乘菩薩。
凡夫根本不知道說這個話,二乘人也不知道這個成佛是怎麼成的。
權教大乘菩薩,他是學大乘法的,他知道,但是他著相,他說如來‘有所得’。
‘若有人言。
’就是指權教大乘菩薩,他們在說:如來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要是當時如來沒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話,他又怎麼能授成佛之記呢?這個道理也難怪權教菩薩會這麼認為。
因為佛為了方便接引權教菩薩,應他們的根機,也曾經為他們說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有所得’。
佛說‘有所得’是為了引導他們産生‘希望心’,他們才會去求這個‘菩提法’嘛!可是到了現在,這第十七分是要講‘最上乘法’了。
須菩提!‘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話,佛講了二遍,連須菩提講,就三遍。
須菩提說,依他所解悟佛說的義理,佛在然燈佛所沒有個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也給他印證說:‘如是如是’。
佛再接著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為什麼說了再說,這是釋迦佛悲心過切,要我們學實教大乘。
學‘最上乘法’的人,在我們心裡頭,絕對不可以存有一點懷疑的念頭,分别佛究竟‘有所得’呢?還是‘無所得’?你存有這個懷疑心,這就表示你不了解‘實教大乘’的道理,或者你隻了解到‘有所得’,而‘不可說’,這樣你還是沒有了解透徹。
‘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這句話佛說了再說,就是為了讓你把那個‘偷心’死盡,死盡‘偷心’。
這個‘偷心’就是想偷人家财物的那個心,做賊的那個心。
他為什麼要偷人家的錢财,偷人家的東西呢?因為他有個‘貪心’在。
你要是貪圖有個‘菩提法可得’,這就是你還存有‘貪心’。
這個‘貪心’還不是跟那個作賊,偷人家财物的那個‘偷心’一樣嗎?‘偷心’不死,‘偷心’死不盡,那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
’你心裡就永遠不能‘空無所住’,心不能‘空’,一定會被境界所轉,所以一定要‘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
’這樣子你将來才能‘授成佛’之‘記’,這不就是:你也有份,我也有份了嗎?要是你心裡頭有一個‘偷心’,就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就永遠不能授成佛之記。
何以故?因為有能有所,就是有個執著的分别心在。
一有分别心,又怎麼有資格成佛呢?落入分别執著,就是個凡夫。
二乘人他‘空’了一半,‘我’‘空’了,‘法’‘不空’還是個分别心。
他為什麼法不空呢?因為他還是有個‘法執’的分别在。
所以說,你學菩薩道,到了這個階段,你還有個‘能’還有個‘所’,還有這個‘能’‘所’的執著,你就永遠不會授成佛之記。
佛的慈悲心重,所以才說了再說。
這下面佛就再進一步的加以解釋。
庚四、結示中道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遇見然燈佛,善慧菩薩,這時候授了記,然燈佛跟他說:你在九十一劫以後,就會成佛,佛号叫釋迦牟尼!‘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這就是說,那時候我心裡要是有個執著,執著有個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了。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前面說,我在授記的那個時候,要是有個分别心,我今天要得菩提法,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也不給我說授記的兩句話:‘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實’的‘以’字,應作‘因’字講。
因為當時,實實在在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時候,我不但‘我執’已空,‘法執’也空,沒有能所分别,沒有能得之心,沒有所得之法,這叫‘實實在在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說他自己的功行,到了授記那時候的境界(功夫),那時候,我心空境寂,我的内心是空無所著的,外面的境界也是寂滅的。
我内心一空,所以沒有一個能得之心,外面的境界寂滅,我沒有所得的法。
沒有‘能得’,沒有‘所得’,以是之故,然燈佛才給我授記,才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因為他授成佛之記,就是他已經是修到了八地菩薩位了。
現在先講八地菩薩位是怎樣修來的呢?起先你用功修行,到‘法執’的‘分别心不起’就能‘深解義趣’;‘法執’不起,就能證到初地菩薩。
初地菩薩就是大徹大悟的一個菩薩位,跟小乘證初果位的意思一樣,但深淺不同。
小乘證得初果,他分别‘我執’不起,所以他叫做小乘聖人。
這個大乘行者,是‘我’‘法’二執要一起斷除,那個分别所起的‘我’‘法’二執,通通把他空掉了,空掉了他就證得了初地菩薩。
初地菩薩,叫做大乘聖人。
由初地菩薩以後,就要用功修行斷這個與生俱來的‘我’‘法’二執,斷到八地,到了八地,他已經到達無功用行的位了,這個時候,他不要用功,自然不退的往前精進,他有這個功夫了,才有資格來授成佛之記。
所以他裡面沒有一個‘能得’的‘心’,外而沒有一個‘所得’的‘法’;能所分别,他不起。
不但分别的這個‘法執’他沒有,連那個俱生的‘法執’他也不起。
這樣,他才能授成佛之記,然燈佛才會跟他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庚三、征起轉顯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是完全用來解釋如來法身的。
‘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緣生則生、緣滅則滅,無有自體;如來的法身于一切法裡面,卻如如不動,不随諸法生滅去來;因為如來法身的本身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的‘真如理體’。
故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
佛稱為‘如來’,這個‘如來者’,‘即是諸法中,如如不動義。
’佛的法身也就是這個‘真如理體’。
一切萬法,有生、住、異、滅,四相的變遷,但‘真如理體’卻‘如如不動’。
‘真如’是個‘理體’,‘真’者‘不虛’,‘如’者‘不變異’,這個‘真如理體’,一切法都依他随緣而生起的。
‘真如’有二種義理——一種是随緣義,一種是不變義;他本體不變,但他卻能随緣,現起一切法,随緣生起一切差别法相,但是他能随緣不變;一切法相,千差萬别,有生、住、異、滅,但‘真如’本體,卻永遠不變動,這就是‘真如’的不變義。
‘如來’,他所證的法身由‘真如’而得來的,故名‘如來’。
拿個比喻來解釋,譬如黃金,他‘本質不動’,但能‘随緣’制成莊嚴器具,你歡喜把他造金項煉,他就變成金項煉,你歡喜把他做成金戒指,他就變成金戒指,形相雖有差别,黃金的‘本質’卻‘如如不動’。
那個金戒指的差别相,是‘随緣’生出來的,但是黃金的‘本質’(本體)在‘随緣’中,并沒有變動,并沒有變異。
因此我們知道黃金的本體,他具有‘随緣不變,不變随緣’的‘妙用’。
‘真如’,是一切法的本體,跟黃金本體一樣,在一切法中能‘随緣不變,不變随緣’,這樣一比喻,道理就比較容易懂。
金剛經這裡所指的‘如來’,就是法身如來,法身如來,就是這個‘真如理體’。
‘真如理體’在那裡呢?就在這一切法上,他就是一切法的本體。
‘真如理體’雖然随緣,生出一切法,但是他有一個不動的本體,這就是‘真如’。
佛的法身,就是這個‘真如理體’。
這法身如來怎麼解釋呢?從‘真如’而來故名‘如來’。
我們懂得了黃金,‘真如’本體的道理後,由此我們也知道‘如來’他是來而不來,來無來相,所以如來法身也沒有來去。
下面經文會說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你證得法身,他沒有個來,沒有個去,所有的來,他是由‘真如’而來,你成佛,證得了法身,就是證得了:遍在一切法中的‘真如’義理,證得‘真如’法的‘理體’。
這就如楞嚴經上所講‘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在那裡‘離’?就在‘一切法’上‘離’。
如來的法身在那裡呢?他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遍在一切法上,但是你一‘執著法相’,‘法身’就‘現’不出來了。
你用‘般若智慧’,把‘法相觀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就是‘即見如來’,見到這個法身如來。
這麼樣的征起,再加以解釋。
釋迦佛授了成佛之記,為什麼沒有一個能得之心,沒有一個所得之法呢?因為授成佛之記,一定要成佛,一定要證得法身如來。
證得的法身如來,就是證得這個‘真’而‘不妄’,‘如’而‘不變異’的‘真如理體’。
‘真如理體’上,那裡會有這個‘能’,會有這個‘所’呢?那裡會有個‘能得’,一個‘所得’呢?下面就是解釋這個道理。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言’,這個人,就是權教大乘菩薩。
凡夫根本不知道說這個話,二乘人也不知道這個成佛是怎麼成的。
權教大乘菩薩,他是學大乘法的,他知道,但是他著相,他說如來‘有所得’。
‘若有人言。
’就是指權教大乘菩薩,他們在說:如來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要是當時如來沒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話,他又怎麼能授成佛之記呢?這個道理也難怪權教菩薩會這麼認為。
因為佛為了方便接引權教菩薩,應他們的根機,也曾經為他們說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有所得’。
佛說‘有所得’是為了引導他們産生‘希望心’,他們才會去求這個‘菩提法’嘛!可是到了現在,這第十七分是要講‘最上乘法’了。
須菩提!‘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話,佛講了二遍,連須菩提講,就三遍。
須菩提說,依他所解悟佛說的義理,佛在然燈佛所沒有個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也給他印證說:‘如是如是’。
佛再接著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為什麼說了再說,這是釋迦佛悲心過切,要我們學實教大乘。
學‘最上乘法’的人,在我們心裡頭,絕對不可以存有一點懷疑的念頭,分别佛究竟‘有所得’呢?還是‘無所得’?你存有這個懷疑心,這就表示你不了解‘實教大乘’的道理,或者你隻了解到‘有所得’,而‘不可說’,這樣你還是沒有了解透徹。
‘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這句話佛說了再說,就是為了讓你把那個‘偷心’死盡,死盡‘偷心’。
這個‘偷心’就是想偷人家财物的那個心,做賊的那個心。
他為什麼要偷人家的錢财,偷人家的東西呢?因為他有個‘貪心’在。
你要是貪圖有個‘菩提法可得’,這就是你還存有‘貪心’。
這個‘貪心’還不是跟那個作賊,偷人家财物的那個‘偷心’一樣嗎?‘偷心’不死,‘偷心’死不盡,那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
’你心裡就永遠不能‘空無所住’,心不能‘空’,一定會被境界所轉,所以一定要‘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
’這樣子你将來才能‘授成佛’之‘記’,這不就是:你也有份,我也有份了嗎?要是你心裡頭有一個‘偷心’,就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就永遠不能授成佛之記。
何以故?因為有能有所,就是有個執著的分别心在。
一有分别心,又怎麼有資格成佛呢?落入分别執著,就是個凡夫。
二乘人他‘空’了一半,‘我’‘空’了,‘法’‘不空’還是個分别心。
他為什麼法不空呢?因為他還是有個‘法執’的分别在。
所以說,你學菩薩道,到了這個階段,你還有個‘能’還有個‘所’,還有這個‘能’‘所’的執著,你就永遠不會授成佛之記。
佛的慈悲心重,所以才說了再說。
這下面佛就再進一步的加以解釋。
庚四、結示中道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