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我等四相’在,就比不上二乘人,因為二乘人,第一層,‘我執’的‘我等四相’已經空了。
你要當菩薩,不但‘我執’要空‘法執’也要空,這樣你才能自利利他,超過凡夫位,超過二乘位,你才是個真實菩薩,這才是修行成佛之因的正确方向。
佛是修行過菩薩道的,這個曆程,他是過來人,當然他了解菩薩道要怎樣的來修才會成佛。
下面再加以解釋,‘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
你若執著「我是能發菩提心者’,就是‘我執’未空。
你執著「有一個菩提法為我所發’,就是‘法執’未空。
‘我執’不空‘法執’不空,就不能修成佛之因了。
佛是過來人,所以在這裡告訴我們‘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就是要我們曉得,一切法當體即空,因為一切皆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緣生則生,緣滅則滅,當體即空。
’所以一切法的當體皆‘空無自性’。
因此,‘菩提法’也不可以執著。
所以實實在在就沒有個法,叫你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既然沒有‘菩提法’叫我們去發,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執著有個衆生可度呢?所以一切法都要‘離相’,對一切法都不能生起執著,才能舍離‘我執’、‘法執’,這樣修才是菩薩修成佛之道。
佛為了證明‘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在下面的一段經文,就引證他在然燈佛前,怎樣才能授記的原因。
戊二、詳示(分四) 己一、得記離相(分四) 庚一、問答略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燃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這段經文,為什麼佛又把前面‘授記’的公案再引出來呢?因為這地方講到:‘沒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既然說沒有這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麼說這個‘菩提法’也是‘空’的!那麼,世尊!您在然燈佛那兒授成佛之記,這不是得了個‘菩提法’嗎?您沒有得‘菩提法’,那您又怎樣授成佛之記呢?假使這個‘菩提法’是‘空’的,世尊!您‘授記’當然也是‘空’的,結果‘成佛’的時候,當然也是‘空’的,那不是落于‘斷滅’了嗎?佛要解開這個疑結,就引證授記的這個公案說:我得的這個‘菩提法’人,是‘無法可得’才授成佛之記的。
為了要給你們明白,所以才問須菩提:‘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
世尊!’須菩提‘深解義趣’,懂得了‘離相’的‘道理’,所以回答說:‘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法可得,才是真得。
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無法可得,才能舍離‘法執’;有法可得,反而落入虛妄,落入‘法執’。
你雖然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也不能執著這個‘菩提法’,這樣才能成就‘離相降心’,以‘無住’來‘安住真心’的般若妙慧。
這部金剛經你不去聽法師講經,是永遠不會懂的。
你聽多了,對于經的道理才會越聽越熟,才會有所領悟。
金剛經前半卷解釋,教你發心度一切衆生要離‘衆生相’。
由十七分起,這後半卷說明了連能度的這個‘心相’要離開。
就連這個‘授成佛之記’的這個‘相’也要離開。
‘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否?’這個問題在前面第十分就有問答過,但是這個地方有個深淺不同;前面第十分的問答,是針對沒有一個‘所得’的‘菩提法’,把‘能’與‘所’分開了。
其實‘所得’的‘菩提法’還是‘心外之相’。
十七分這裡所說的是沒有‘能得的心相’,連‘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
這就把佛說的‘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歸納起來,連這個發菩提心的人都空了,那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呢?連那個‘能得’的人都空了,那裡還有‘所得’的‘法’呢?為什麼‘能得’的人也是空的呢?因為他内心的‘能得之相’已經空掉了。
内心都空了,那裡還有個‘能得’的人呢?心内都空了,那還有個‘心外的菩提法’可得呢?這就叫‘一切法空’,也就是須菩提‘深解義趣’悟到的甚深義理。
這裡是說連‘能得’的‘心相’,也要‘空’。
這就比前面第十分又更進一步了。
前面是‘空’:‘所得的菩提法’,這裡是‘空’:‘能得菩提法的心相’。
發菩提心的人,他的心都空了,那還有個‘所得’的‘菩提法’呢?所以實實在在佛在然燈佛面前,沒有個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佛就給他印證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重演‘如是’,就是加重語氣,是絕對之詞,是說你絕對沒有錯,你說的絕對是對的。
庚二、印證詳釋(分二) 辛一、印證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印證好了,又何必把須菩提這句:‘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再重複的說一句呢?這是特别提醒我們,叫我們聽的。
這是佛恐怕我們到目前為止,所明白的道理,在觀念上會認為如來在然燈佛面前授記,确确實實有個記可授,确确實實有個法可得,隻是不許著相而已,因為你一著相就不對了。
怕我們明白就明白到這裡而已,這還是沒有徹底的解悟。
佛擔心我們還在懷疑,我們心裡頭還存有個‘菩提法’可得的這個心理。
須菩提尊者,他聽到佛最近講的,連那個發菩提心的人也是空的,那個‘能得’的人都空了,那還會有‘所得’的‘法’呢?通通空了,實實在在沒有‘能得’的人與‘所得’的法,須菩提尊者是徹底開悟了。
釋迦佛恐怕我們後來的衆生,尤其是末法時代的衆生,還沒有悟到這一層甚深的道理,所以把須菩提的話,再重新的印證一下,就是要告訴我們,心裡絕對不可以還存有這個疑見,認為這個‘菩提法’隻是不能執著而已,最後還是有‘所得’的。
如果有這種的見解,那不就是說你心裡面還是存有一個相嗎?所以佛再印證,再重說一句,就是教我們要徹底把這個‘有所得’的觀念,空得幹幹淨淨。
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菩提法也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的法,當體即空,那有個實實在在的菩提法呢?佛再印證,再重複須菩提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我們把心内的‘有所得心相’空得幹幹淨淨,而不生執著;希望我們當下真正的解悟這個‘菩提法’。
辛二、詳釋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須菩提!假使如來有個法可得,得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那麼然燈佛就不會與我授記了。
換句話就是說,絕對沒有個法可得,也沒有能得的心,也沒有所得的法,所以,然燈佛才給我授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這兩句是然燈佛給他授記時說的話。
假使然燈佛不與我授記,就不會這麼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先把釋迦牟尼這個名字解釋一下。
這是我們本師教主的德号,釋迦牟尼翻到中國話叫‘能仁寂默’,新眼疏和心印疏都有解釋。
‘能仁’就是慈悲,能仁慈一切衆生,這是如來的悲心。
‘寂默’是‘寂靜’而‘不著相’,這是如來的智慧。
如來的德号,含有‘悲智雙運’的意思。
合起來說,如來運用‘悲智’雙輪,而去普度一切衆生。
為什麼大乘經典難懂呢?因為一時說‘空’,一時說‘有’。
‘說有’就是‘悲心’。
衆生在苦海裡受苦,你不去度衆生可以嗎?你不去度衆生出離苦海,你就沒有慈悲心,就落個二乘人,何以故?因為二乘人偏于智慧,悲心少,自己了脫生死,出三界,衆生怎樣受苦,他不要管。
所以小乘人他不能推大乘車。
那麼你要度衆生,也不要落入著相,一著相就變成凡夫了。
何以故?因為凡夫有悲心要去度衆生,但是他卻處處著相,他沒有智慧來遠離執著,盡管發悲心要去度衆生,但處處著相,這樣衆生度得了嗎?所以度衆生,就不要著相,你要去啟發離相智慧,由這個智慧來‘觀空’才能不生執著,所以這叫‘悲智雙運’,這樣才能推得動大乘車,才能運載一切衆生,由生死走到涅槃的安樂處所。
如來的德号叫‘悲智雙運’就是這樣解釋。
記著這一個名詞就好解了,實際上,釋迦牟尼佛‘能仁寂默’這一個德号,就包括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他就是‘空有不二’的一個德号,他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寂默’就是‘空’,能仁慈一切衆生屬于‘有’。
但是如來的‘有’跟凡夫的‘有’不同,如來的‘有’叫‘妙有’;如來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
‘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空有一如’就是中道。
這麼一個德号叫‘能仁寂默’。
你懂得‘能仁寂默’這兩個名詞,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你都能用‘能仁寂默’來解釋,都能解釋得圓融無礙。
這就講到,我釋迦佛要是著了個發菩提心的相,然燈佛在當時就不會給我授記,也不會講
你要當菩薩,不但‘我執’要空‘法執’也要空,這樣你才能自利利他,超過凡夫位,超過二乘位,你才是個真實菩薩,這才是修行成佛之因的正确方向。
佛是修行過菩薩道的,這個曆程,他是過來人,當然他了解菩薩道要怎樣的來修才會成佛。
下面再加以解釋,‘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
你若執著「我是能發菩提心者’,就是‘我執’未空。
你執著「有一個菩提法為我所發’,就是‘法執’未空。
‘我執’不空‘法執’不空,就不能修成佛之因了。
佛是過來人,所以在這裡告訴我們‘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就是要我們曉得,一切法當體即空,因為一切皆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緣生則生,緣滅則滅,當體即空。
’所以一切法的當體皆‘空無自性’。
因此,‘菩提法’也不可以執著。
所以實實在在就沒有個法,叫你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既然沒有‘菩提法’叫我們去發,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執著有個衆生可度呢?所以一切法都要‘離相’,對一切法都不能生起執著,才能舍離‘我執’、‘法執’,這樣修才是菩薩修成佛之道。
佛為了證明‘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在下面的一段經文,就引證他在然燈佛前,怎樣才能授記的原因。
戊二、詳示(分四) 己一、得記離相(分四) 庚一、問答略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燃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這段經文,為什麼佛又把前面‘授記’的公案再引出來呢?因為這地方講到:‘沒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既然說沒有這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麼說這個‘菩提法’也是‘空’的!那麼,世尊!您在然燈佛那兒授成佛之記,這不是得了個‘菩提法’嗎?您沒有得‘菩提法’,那您又怎樣授成佛之記呢?假使這個‘菩提法’是‘空’的,世尊!您‘授記’當然也是‘空’的,結果‘成佛’的時候,當然也是‘空’的,那不是落于‘斷滅’了嗎?佛要解開這個疑結,就引證授記的這個公案說:我得的這個‘菩提法’人,是‘無法可得’才授成佛之記的。
為了要給你們明白,所以才問須菩提:‘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
世尊!’須菩提‘深解義趣’,懂得了‘離相’的‘道理’,所以回答說:‘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法可得,才是真得。
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無法可得,才能舍離‘法執’;有法可得,反而落入虛妄,落入‘法執’。
你雖然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也不能執著這個‘菩提法’,這樣才能成就‘離相降心’,以‘無住’來‘安住真心’的般若妙慧。
這部金剛經你不去聽法師講經,是永遠不會懂的。
你聽多了,對于經的道理才會越聽越熟,才會有所領悟。
金剛經前半卷解釋,教你發心度一切衆生要離‘衆生相’。
由十七分起,這後半卷說明了連能度的這個‘心相’要離開。
就連這個‘授成佛之記’的這個‘相’也要離開。
‘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否?’這個問題在前面第十分就有問答過,但是這個地方有個深淺不同;前面第十分的問答,是針對沒有一個‘所得’的‘菩提法’,把‘能’與‘所’分開了。
其實‘所得’的‘菩提法’還是‘心外之相’。
十七分這裡所說的是沒有‘能得的心相’,連‘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
這就把佛說的‘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歸納起來,連這個發菩提心的人都空了,那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呢?連那個‘能得’的人都空了,那裡還有‘所得’的‘法’呢?為什麼‘能得’的人也是空的呢?因為他内心的‘能得之相’已經空掉了。
内心都空了,那裡還有個‘能得’的人呢?心内都空了,那還有個‘心外的菩提法’可得呢?這就叫‘一切法空’,也就是須菩提‘深解義趣’悟到的甚深義理。
這裡是說連‘能得’的‘心相’,也要‘空’。
這就比前面第十分又更進一步了。
前面是‘空’:‘所得的菩提法’,這裡是‘空’:‘能得菩提法的心相’。
發菩提心的人,他的心都空了,那還有個‘所得’的‘菩提法’呢?所以實實在在佛在然燈佛面前,沒有個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佛就給他印證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重演‘如是’,就是加重語氣,是絕對之詞,是說你絕對沒有錯,你說的絕對是對的。
庚二、印證詳釋(分二) 辛一、印證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印證好了,又何必把須菩提這句:‘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再重複的說一句呢?這是特别提醒我們,叫我們聽的。
這是佛恐怕我們到目前為止,所明白的道理,在觀念上會認為如來在然燈佛面前授記,确确實實有個記可授,确确實實有個法可得,隻是不許著相而已,因為你一著相就不對了。
怕我們明白就明白到這裡而已,這還是沒有徹底的解悟。
佛擔心我們還在懷疑,我們心裡頭還存有個‘菩提法’可得的這個心理。
須菩提尊者,他聽到佛最近講的,連那個發菩提心的人也是空的,那個‘能得’的人都空了,那還會有‘所得’的‘法’呢?通通空了,實實在在沒有‘能得’的人與‘所得’的法,須菩提尊者是徹底開悟了。
釋迦佛恐怕我們後來的衆生,尤其是末法時代的衆生,還沒有悟到這一層甚深的道理,所以把須菩提的話,再重新的印證一下,就是要告訴我們,心裡絕對不可以還存有這個疑見,認為這個‘菩提法’隻是不能執著而已,最後還是有‘所得’的。
如果有這種的見解,那不就是說你心裡面還是存有一個相嗎?所以佛再印證,再重說一句,就是教我們要徹底把這個‘有所得’的觀念,空得幹幹淨淨。
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菩提法也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的法,當體即空,那有個實實在在的菩提法呢?佛再印證,再重複須菩提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我們把心内的‘有所得心相’空得幹幹淨淨,而不生執著;希望我們當下真正的解悟這個‘菩提法’。
辛二、詳釋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須菩提!假使如來有個法可得,得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那麼然燈佛就不會與我授記了。
換句話就是說,絕對沒有個法可得,也沒有能得的心,也沒有所得的法,所以,然燈佛才給我授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這兩句是然燈佛給他授記時說的話。
假使然燈佛不與我授記,就不會這麼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先把釋迦牟尼這個名字解釋一下。
這是我們本師教主的德号,釋迦牟尼翻到中國話叫‘能仁寂默’,新眼疏和心印疏都有解釋。
‘能仁’就是慈悲,能仁慈一切衆生,這是如來的悲心。
‘寂默’是‘寂靜’而‘不著相’,這是如來的智慧。
如來的德号,含有‘悲智雙運’的意思。
合起來說,如來運用‘悲智’雙輪,而去普度一切衆生。
為什麼大乘經典難懂呢?因為一時說‘空’,一時說‘有’。
‘說有’就是‘悲心’。
衆生在苦海裡受苦,你不去度衆生可以嗎?你不去度衆生出離苦海,你就沒有慈悲心,就落個二乘人,何以故?因為二乘人偏于智慧,悲心少,自己了脫生死,出三界,衆生怎樣受苦,他不要管。
所以小乘人他不能推大乘車。
那麼你要度衆生,也不要落入著相,一著相就變成凡夫了。
何以故?因為凡夫有悲心要去度衆生,但是他卻處處著相,他沒有智慧來遠離執著,盡管發悲心要去度衆生,但處處著相,這樣衆生度得了嗎?所以度衆生,就不要著相,你要去啟發離相智慧,由這個智慧來‘觀空’才能不生執著,所以這叫‘悲智雙運’,這樣才能推得動大乘車,才能運載一切衆生,由生死走到涅槃的安樂處所。
如來的德号叫‘悲智雙運’就是這樣解釋。
記著這一個名詞就好解了,實際上,釋迦牟尼佛‘能仁寂默’這一個德号,就包括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他就是‘空有不二’的一個德号,他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寂默’就是‘空’,能仁慈一切衆生屬于‘有’。
但是如來的‘有’跟凡夫的‘有’不同,如來的‘有’叫‘妙有’;如來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
‘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空有一如’就是中道。
這麼一個德号叫‘能仁寂默’。
你懂得‘能仁寂默’這兩個名詞,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你都能用‘能仁寂默’來解釋,都能解釋得圓融無礙。
這就講到,我釋迦佛要是著了個發菩提心的相,然燈佛在當時就不會給我授記,也不會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