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關燈
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 丙一、當機重問降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現在講到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

    究竟降住,就是究竟無我的這個究竟。

    ‘究竟’就是完全,‘究竟降住’就是完全的降伏了妄想心,完全的安住了真心。

    前面你解悟的隻是道理的認識而已,事實上你還是個凡夫,你解悟了道理之後,還得再起修,你的真心才能得到‘究竟降住’,這叫做‘依悟起修’;就是依著你悟出的道理,而去修行。

    要怎樣去修行呢?就是‘全修在性’,因為一切萬法不離自心,所以要在現前這一念心中去修,你所修行的都在佛性上修,這叫做‘全修在性’,這種的用功修行,那才是真實的修行。

    舉個比喻來說,前面所講的道理,好比是地圖,你要到那裡,先把地圖看明白,通通了解清楚了,這就等于開了悟。

    這時候你再起步走,就絕對不會走錯路,也不會中途暫停下來,一定會繼續走到目的地,到達終點,這就是‘依悟起修’。

    我們中國頓教禅宗,用功修行要通過所謂:‘三關’。

    破本參就是破‘初關’,再破第二關‘重關’,再破第三關叫‘末後牢關’。

    第一初關叫做破本參,也就是解悟,悟到佛的本性,就是悟到本來面目了;本來面目就是‘我本來具有的佛性’。

    佛性是什麼呢?我明白了,這叫‘開悟’,開悟了,就要腳踏實地的去修行,才能通過第二關,第三關。

    如果我們不求‘開悟’,就要先講修行,這叫‘盲修瞎煉’;好比你不用眼睛來引導你的雙足去走路,你走錯了,自己都還不知道,光在那裡瞎煉一番,已經煉到外道那裡去了,自己都還不曉得,這是多麼的冤枉和可悲。

    隻走到中途,就以為走到目的地了,叫做‘得少為足’;修行用功稍為得到好處,稍為得到利益,以為這樣就是成佛了,不要再修行了。

    所以我們修行佛法,首先一定要從‘依文解義’的‘解’開始;再進一步去求‘深解義趣’的‘解’,就是先悟了‘理’再去修行,這樣才是最穩當,這樣我們才不會落到‘盲修瞎煉’盲修一場。

     從第十七分起,一直到正宗分第三十二分,道理跟前面講的道理,完全不同。

    前面先教我們‘依文解義’的‘解’,要我們‘生起信心’,一直說到第八分為止。

    從第九分起,就是推廣降住,叫我們‘開解’,要‘深解義趣’,一直說到第十六分為止。

    由第十七分開始,下面就是講要怎樣的起修了,要開始走上修行的路上去;這個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是‘深解義趣’,悟解了這個‘理’以後的修行;這個修行還是要依著這個‘理’來修行,修到二十三分為止。

    再往下面就是講證果了。

    今天我們能遇到‘新眼疏’,遇到通理大師,‘達天老人’,我得到他的光明指導不少,他這個金剛經分科是清清楚楚的,我們依著他的分科來講,就不會那麼的含糊,我要強調再說一次,到了這第十七分,就是講起修了,這個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他是‘深解義趣’以後的修行,也就是悟解了以後的修行。

    你要把這個道理記清楚,才能把經文的脈絡次第弄明白。

     這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共分為二科。

    丙一、‘當機重問降住’,‘當機’就是須菩提尊者,前面第二分他已問過的,到第十七分又再問,叫重問。

    再問什麼呢?還是兩個問題:雲何降伏其心?雲何安住其心?第二科丙二、‘如來原問發明’,‘原問’就是釋迦佛照著他,須菩提原來所問的問題,來發明答覆,這個降心與住心的這個道理。

    先講第一科,‘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這個‘爾時’就是講到第十六分,這個時候,須菩提又出來仰白世尊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跟前面第二分所問的一樣,但是深淺不同。

    這裡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不同,前面的是個薄地凡夫,要想學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

    現在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開過悟,‘深解義趣’的‘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發心’也跟前面深淺不同。

    前面是初學發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個正知正見的願心。

    這個地方是要‘發修行的心’,這個發心者,雖然‘理’已經悟解了,但是他還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所以要來求證,要求證就得學修行,現在就是發‘要修行,要證果。

    ’的這個心。

    所以這個‘發’字,也比前者深。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文字跟前面一樣,義理卻不同。

    這就是你‘悟’了‘理’了,你要實際的起‘事修’,你要在事相上修行用功了。

    可是真心還是會走動的。

    何以故?因為真心還不能完全安住。

    要是真心完全安住了,那又何必要來求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呢?真心為什麼不能安住呢?因為有妄想打閑岔。

    所以要來請世尊說降伏妄心的方法。

    這個妄心是最細的妄心,是‘悟’了‘理’之後,你要在事相上去修行。

    因為你的真心還有‘微細動念’的執著,這個心很細,一定要把他降伏住。

    要怎樣降伏呢?世尊所答覆的,也跟前面的深淺不同。

    前面所答覆的是先要遣除掉‘心外面的境界相’,這一點得把他記清楚。

    這第十七分,所問的問題跟前面一樣,世尊所答覆的文字也一樣,但是義理卻不一樣,這裡是要去除‘心内的執著相’,因為你‘生心動念’,就會産生有能有所,一個能執著,一個所執著。

    所執著的是‘外面境界相’,所以才一再的開導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心外的境界’,那是你所執著的,你把前面那個所執著「心外面的境界相’空掉了,可是心裡面還有個執著,這叫做‘能執著的内心’。

    這個道理,在第十五分,就已經先表明在那裡,這叫‘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我見’與‘我相’,這個‘見’與‘相’有什麼不同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是‘心外的境界’叫‘相’,是‘所執著’的‘相’。

    ‘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心内的執著’叫‘見’,‘見’是‘能執著’的内心。

    把前面所執著的相,空掉了,心内還有一個‘能執著’的‘我見’,這個也是妄想心,所以要來降伏這個心内的妄想心。

     丙二、如來原問發明(分三) 丁一、降心離相(分二) 戊一、略明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佛告訴須菩提說: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發了‘三藐三菩提心’。

    要怎樣才能安住真心?要怎樣才能降伏妄心?先答覆他降伏妄心的問題。

    要降伏妄心,你就必須要離相。

    發菩提心的這個人,‘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當生如是心’就是應當生起這麼一個心,這又是什麼心呢?就是依著你發菩提心的心願而生起的心,發的菩提心是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以‘我應滅度一切衆生’,那麼你就應當去廣度一切衆生,這是第一句,這下面就是告訴你要離相。

    ‘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這句在第三分已講過,這地方就容易了解。

    ‘滅度’就是涅槃,把一切衆生度到無餘涅槃上這叫做‘滅度’。

    ‘滅度一切衆生已’把一切衆生都度盡了,換一句話說,就是把一切衆生都度成佛了。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而沒有一個衆生實實在在得滅度。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個問題與答覆都跟前面一樣,範圍卻有不一樣的地方。

    不一樣的地方就在這一句‘滅度一切衆生,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這一句跟前面翻譯不一樣,就在這個‘實’字上,前面是‘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裡是‘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前面是‘空’這個‘衆生相’,因為‘衆生相’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那有一個衆生,為你所滅度;前面是注重在‘空’這個所度的‘衆生相’。

    現在這個‘實’字放在下面,‘實’在沒有一衆生,‘實為我滅度’。

    ‘空’這個‘内心之相’就是你不要執著這個衆生‘為我所滅度’。

    實實在在沒有一衆生為我所滅度的,這就把‘内心’的‘執相’,也‘空’掉了。

    所以下面就解釋,‘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你既然是個菩薩,你就不是凡夫了,尤其到了後半卷,已經是個開過悟的菩薩了,更不是凡夫了。

    那麼你為什麼還要執著「我等四相’呢?你要是執著我是‘能度者’,衆生是‘我所度者’,這個‘能度’就變成‘我相’,‘所度者’就是個‘人相’。

    ‘能’‘所’的差别對待,就是‘衆生相’,你執著不舍,就是‘壽者相’這完全是凡夫境界。

    假使你還存有這個‘我等四相’在,那你就不配稱為‘菩薩’,你還是叫做凡夫。

    ‘我等四相’的執著有三層,一是‘我執’的‘我等四相’;二是‘法執’的‘我等四相’;三是‘空執’的‘我等四相’。

    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