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結果你就增加了福業,你在自利利他中,不但增加了‘有為之福’,也增加了‘無為之福’。
有這個善因在,将來我們一定能夠成佛,這是佛說的話,有經文為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在十六分看到。
釋迦佛說,我們凡夫,雖然還在苦惱裡面,但是你受持讀誦金剛經,發心講金剛經,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雖然你受到人家的‘輕賤’,但是這是在給你消罪業,你不要因此而退失道心,慢慢的罪業消了,福業自然會增多,逆境就會轉好過來,漸漸的變成順境。
這就是教導我們,遇到逆境現前時,不要‘生心動念’。
為什麼我天天念金剛經,沒有一點感應呢?不是沒有感應,其實是有感應,你受到人家‘輕賤’,嫉妒障礙,種種欺負,這些都是感應,但是你要這麼觀想:他就是在消我的罪業,這時候你一定要把十六分所說的道理用上去,你的道心就不會退失。
現在我拿我道源的切身經曆和事實來證明,使諸位同學相信,‘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金剛經,此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我雖然有一些微少的智慧,但是福報一點也沒有。
我這個人前生前世可能當過講經法師,就是不曉得培福,執著這一點點小智慧,沒有培福那來福報呢?所以一點福也沒有。
好在我碰到了慈舟大師,他是我的善知識,糾正我的錯誤知見。
告訴我說:‘修行也要有修行的福報,你出家不久,在佛門中要先培福報,有福報了,修行障礙才會少一點。
’所以他叫我‘要多培福’。
當時我沒有聽他的話,也沒有用心去培福。
在我閉關閱藏經的時候,我還跟他辯論培福的事,論到最後,我沒有接受他的意見,我還是固執我的見解,照樣是向求智慧這方面進行。
心中常常這麼想:要求智意,就要深入經藏。
因此我準備把大藏經看三年,第一步先看‘大般若經’,結果,‘大般若經’最後的二百卷,卻沒有,就沒辦法看下去,隻好把他放下;就先研究‘俱舍論’,‘俱舍論’是小乘的智慧論,一名‘聰明論’,看‘俱舍論’時,還研究不到三分之一,就得了個吐血病,差點把命給丢了。
就放下經典,先把吐血病治好。
把吐血病治好了以後,卻不能看經了,一研究起注解!頭就疼起來,這下子,我突然間才領悟到慈舟大師,為什麼特地到關房來看我,叫我先培培福報。
才知道慈舟大師真是一個現代的活菩薩,他看見我還有這麼一點點的善根,特地來點醒我,加被我,他說:‘你沒有福報呀!是求不到智慧的。
’終于使我覺悟出這個道理:你要看經求取智慧,你還要有福報的;沒有福報,經不讓你看,你研究教理,沒有福報,不能研究。
從那時起,我就返過來要求福,就開始忏悔。
我所閉的關房,叫‘閱藏關’,準備看藏經看三年,結果就改了,改為‘拜佛念佛關’。
三年後,從關房裡出來,福報是否有增加,自己不知道,但是我這個身體卻是變好了一點。
再拿我自己做一個例證,我受持金剛經,得了好的善報。
我廿幾歲時,天天生病,病得要死不活的,我就求三寶加被我,讓我活到三十歲,我就滿足了。
但是到了三十歲,我卻沒有死,所以才去閉關,到現在為止,我已活到八十歲了,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現在想起來,如果那時在三十歲就死了,也還是冤枉,還是短命而死。
現在怎麼會活到這麼大把的年紀呢?這就是我‘受持讀誦金剛經’,‘講說金剛經’的功德,把那個罪業給消掉了。
我年輕時,就知道辦佛學院,培養僧才,我知道這個功德是大得無量無邊。
但是我的經濟能力不夠,時常自己忏悔自己的福報不夠,不能為三寶作一點事;但是别人請我去辦,我就馬上去辦,經濟方面,别人會負責,所以我就少掉了很多操心。
你有福報,經濟上自然很順利,我曉得我的福報很薄,所以在年輕時,就一直的在培福,一點點一點點的培福,不敢舍掉,努力惜福,一直培到現在。
民國卅八年以前,我在大陸上講金剛經,到底講了多少遍,我已記不起來,也算不出來;但是在台灣,我講金剛經講到現在為止,連這一次是第十三遍了。
現在是不是有點福報了呢?我想大概有一點了。
譬如這回辦佛學院,經濟就由我來負擔,在三寶的加被下,大概也算是順利的辦下去。
回想當年,我想要到台灣來,那時身上一個錢也沒有,蒙三寶的加被,突然就有那麼一個信徒,供養我一張飛機票,我就來了。
你看,這不是太不可思議嗎?我講這些話,不是在自贊自己的功德,自已貢高我慢,而是要堅定諸位的信心;要你們不論遇到什麼逆境,都不要退道心。
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照樣的修下去;念誦金剛經的人,每天就繼續的念下去。
你研究金剛經的道理,就盡量的去研究。
講說金剛經的,就盡量的去講,‘廣為人說’,有緣就講,去廣說此經。
你們一定要深信金剛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
這樣,不論你遇到什麼逆境現前,你就認為這是給我消業障的,消罪業的,這麼一來,你遇到任何障難,就可迎刃而解了。
丁三、引因較量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
’結果你就增加了福業,你在自利利他中,不但增加了‘有為之福’,也增加了‘無為之福’。
有這個善因在,将來我們一定能夠成佛,這是佛說的話,有經文為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在十六分看到。
釋迦佛說,我們凡夫,雖然還在苦惱裡面,但是你受持讀誦金剛經,發心講金剛經,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雖然你受到人家的‘輕賤’,但是這是在給你消罪業,你不要因此而退失道心,慢慢的罪業消了,福業自然會增多,逆境就會轉好過來,漸漸的變成順境。
這就是教導我們,遇到逆境現前時,不要‘生心動念’。
為什麼我天天念金剛經,沒有一點感應呢?不是沒有感應,其實是有感應,你受到人家‘輕賤’,嫉妒障礙,種種欺負,這些都是感應,但是你要這麼觀想:他就是在消我的罪業,這時候你一定要把十六分所說的道理用上去,你的道心就不會退失。
現在我拿我道源的切身經曆和事實來證明,使諸位同學相信,‘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金剛經,此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我雖然有一些微少的智慧,但是福報一點也沒有。
我這個人前生前世可能當過講經法師,就是不曉得培福,執著這一點點小智慧,沒有培福那來福報呢?所以一點福也沒有。
好在我碰到了慈舟大師,他是我的善知識,糾正我的錯誤知見。
告訴我說:‘修行也要有修行的福報,你出家不久,在佛門中要先培福報,有福報了,修行障礙才會少一點。
’所以他叫我‘要多培福’。
當時我沒有聽他的話,也沒有用心去培福。
在我閉關閱藏經的時候,我還跟他辯論培福的事,論到最後,我沒有接受他的意見,我還是固執我的見解,照樣是向求智慧這方面進行。
心中常常這麼想:要求智意,就要深入經藏。
因此我準備把大藏經看三年,第一步先看‘大般若經’,結果,‘大般若經’最後的二百卷,卻沒有,就沒辦法看下去,隻好把他放下;就先研究‘俱舍論’,‘俱舍論’是小乘的智慧論,一名‘聰明論’,看‘俱舍論’時,還研究不到三分之一,就得了個吐血病,差點把命給丢了。
就放下經典,先把吐血病治好。
把吐血病治好了以後,卻不能看經了,一研究起注解!頭就疼起來,這下子,我突然間才領悟到慈舟大師,為什麼特地到關房來看我,叫我先培培福報。
才知道慈舟大師真是一個現代的活菩薩,他看見我還有這麼一點點的善根,特地來點醒我,加被我,他說:‘你沒有福報呀!是求不到智慧的。
’終于使我覺悟出這個道理:你要看經求取智慧,你還要有福報的;沒有福報,經不讓你看,你研究教理,沒有福報,不能研究。
從那時起,我就返過來要求福,就開始忏悔。
我所閉的關房,叫‘閱藏關’,準備看藏經看三年,結果就改了,改為‘拜佛念佛關’。
三年後,從關房裡出來,福報是否有增加,自己不知道,但是我這個身體卻是變好了一點。
再拿我自己做一個例證,我受持金剛經,得了好的善報。
我廿幾歲時,天天生病,病得要死不活的,我就求三寶加被我,讓我活到三十歲,我就滿足了。
但是到了三十歲,我卻沒有死,所以才去閉關,到現在為止,我已活到八十歲了,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現在想起來,如果那時在三十歲就死了,也還是冤枉,還是短命而死。
現在怎麼會活到這麼大把的年紀呢?這就是我‘受持讀誦金剛經’,‘講說金剛經’的功德,把那個罪業給消掉了。
我年輕時,就知道辦佛學院,培養僧才,我知道這個功德是大得無量無邊。
但是我的經濟能力不夠,時常自己忏悔自己的福報不夠,不能為三寶作一點事;但是别人請我去辦,我就馬上去辦,經濟方面,别人會負責,所以我就少掉了很多操心。
你有福報,經濟上自然很順利,我曉得我的福報很薄,所以在年輕時,就一直的在培福,一點點一點點的培福,不敢舍掉,努力惜福,一直培到現在。
民國卅八年以前,我在大陸上講金剛經,到底講了多少遍,我已記不起來,也算不出來;但是在台灣,我講金剛經講到現在為止,連這一次是第十三遍了。
現在是不是有點福報了呢?我想大概有一點了。
譬如這回辦佛學院,經濟就由我來負擔,在三寶的加被下,大概也算是順利的辦下去。
回想當年,我想要到台灣來,那時身上一個錢也沒有,蒙三寶的加被,突然就有那麼一個信徒,供養我一張飛機票,我就來了。
你看,這不是太不可思議嗎?我講這些話,不是在自贊自己的功德,自已貢高我慢,而是要堅定諸位的信心;要你們不論遇到什麼逆境,都不要退道心。
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照樣的修下去;念誦金剛經的人,每天就繼續的念下去。
你研究金剛經的道理,就盡量的去研究。
講說金剛經的,就盡量的去講,‘廣為人說’,有緣就講,去廣說此經。
你們一定要深信金剛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
這樣,不論你遇到什麼逆境現前,你就認為這是給我消業障的,消罪業的,這麼一來,你遇到任何障難,就可迎刃而解了。
丁三、引因較量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