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起分别心。

    我行财布施時,怨親平等,普同供養,我把他們都當成未來諸佛供養。

    我行法布施時,你要聽佛法,不管你是誰,我一定很樂意的講給你聽,我不會對你少講二句,對他多說二句,要是我這樣做,那就是對法布施不平等,就是有分别心了。

    我行無畏布施時,為救衆生的苦難也是一樣,不能起分别心。

    站在菩薩道的立場,人家遭到了苦難,你不能說他跟我沒有緣,我就不去救他,不去幫助他脫離苦難;他有了病,不能因為你對他的印象不好,就不去看他,慰問他,照顧他,你有這樣的心。

    這就是凡夫心,不是菩薩心了;你一有這樣的心,就是你救苦救難,無畏布施的心不平等,對衆生著了相,起了分别心。

    這樣子你還能普度衆生嗎?所以菩薩行财施、法施、無畏施,一定不可以住相,‘不住相’你才能以平等心去利益一切衆生。

     再看經文:‘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為什麼利益一切衆生,又要不住相呢?因為一切相,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當體即空,‘即是非相’這隻是因緣和合,暫起的幻相而已,這個相不是常住不變不異的相。

    ‘衆生相’,他是‘一切相’的一種,度衆生也是從因緣而起,‘即非衆生’,你所度的衆生,也隻是個假相的衆生而已。

    這段經文是要我們不去執著這個假相的衆生。

    既然是假相的衆生,我們又何必去度呢?因為衆生自己并不知道這是假相,我們行法布施,就是要說給衆生知道,他這個‘衆生相’是因緣生法,是假而不實,要他不要起‘我執’,不要起‘法執’,這樣他才能夠得到解脫,脫離執著的苦惱。

    這個道理你不去講,衆生又怎麼會知道呢?但是你是個菩薩,你應該先知道這個道理呀!這樣你去度衆生,才不會著衆生相,要是你一著相,自己反而先起執著了,那你又怎能去度人呢? 丁五、遮疑助解(分二) 戊一、以語遮疑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這段經文是以如來五種殊勝清淨語業,來作保證,遮止你這個疑心。

    疑心是什麼呢?如來您要我們度衆生,又說沒有衆生可度;要我們行布施,又要不住相。

    為什麼一時說‘有’,一時說‘空’呢?這裡就是要告訴你,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如法所說,是真實不虛的。

    如來說到那裡,你可以安心的相信到那裡。

    ‘如來是真語者’如來所說出的言語是真而不妄。

    ‘如來是實語者’如來的言語是實而不虛。

    如來所說的法都是真語實語,絕不是妄言,絕不是虛語。

    ‘如來是如語者’如來是如所證而說,如來是一位大澈大悟的覺者,一切法都是他親證過,才說出來的。

    我們凡夫依文解義,有時候會錯解,如來是不會的。

    如來所說的道理,都是他親證過後,才來跟你講的,他是如所證而說。

    ‘不诳語者’如來把人天乘、二乘、權教大乘的方便施設,最後導歸于般若大乘的究竟法,這些話都是真實的,絕對沒有欺騙衆生的。

    如來說金剛經,完全是真語、實語、如語而說,絕不是诳騙衆生的。

    如來永遠不會從金口中,說出一句欺诳衆生的話。

    ‘不異語者’‘異’是差别,前後變動。

    如來按真實的道理而說,如來雖然一時說‘有’,一時說‘空’,這是如來大智慧所應用出來的權巧方便,為度不同根機的衆生而說的,但是絕不會自相矛盾的。

    你要相信如來有這五種殊勝清淨的語業。

    這五種語是源自前面經文第十一分有一句:‘我今實言告汝’如來說這句話,是恐怕你對如來贊歎金剛經,有無量無邊功德,還不相信,而生懷疑,所以要告訴你,如來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

    從‘實言’這裡就分開五種語,這五種語也都是真實之語。

     我們現在還沒有‘深解義趣’,還沒有到開悟的階段,就要如前文佛所說的‘但應如所教住’,依如來的言教來安住你的真心。

    如經文所說:要修成佛果,必須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莊嚴因地。

    你就這樣去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任運的修下去,因緣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功果圓滿。

    佛教你行布施:财施、法施、無畏施,不要住相,你就不要住相,這就修對了。

    在你沒有開悟之前,你一定要完全依著佛所說的經典教理來起信。

    如果你不相信,就會因疑生障,障礙你修行的信心,這裡就是教我們不要生疑。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如來怎麼一時說‘有’一時又說‘空’呢?因為如來所得的這個法,既沒有實,也沒有虛。

    ‘無實’所以要‘遠離一切相’,無所執著,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

    也‘無虛’因為一切都有因緣果報的,因此你還得發心行六度萬行,還得去度衆生,莊嚴你菩薩道的因地,這樣修最後才能得成佛果。

    如來所得的法,就是這個樣子。

    ‘得’——就是‘所證得’的這個法。

    如來以如所證而說,以‘無實’故‘不住有’;以‘無虛’故‘不住空’。

    至此我們可以肯定,如來所得的這個法,是真空含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則離相無住,妙有則廣修善法。

    這樣互攝互含,無所障礙,般若無住的妙用,于此可謂彰顯無餘矣!這下面再說個譬喻,幫助我們解悟。

     戊二、以喻助解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要住一切法而行布施。

    因為‘心住于法’就是心住于布施法上,就著了布施相;若心住于六塵之法,則著了六塵之相,這樣真心又會安不下來。

    因此,一切法,都不要住著。

    所以說:‘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要知道,心若有所住,則被物所轉,就不能三輪體空,在布施上,會牽引出愛憎之緣,就不能安住于‘無實’‘無虛’的平等大慧中,就不能得到般若為導的無住妙用。

    ‘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必生我等四相,這樣隻成為有漏的福報而已。

    故說:‘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這就譬如有人,進入黑暗‘住相’的屋子,想取種種‘無漏’的珍寶,但不能看見。

    你是發菩提心的菩薩,不去行布施,就不能廣積功德,莊嚴成佛的因地,所以你一定要去行布施。

    那麼,要怎樣修才能得到無漏無量的福德呢?在第四分上告訴我們,為什麼布施的福德,會相等于十方虛空,不可稱量的大福德呢?就是他‘不住相,而行布施’,才能得到那麼多的福德。

    如果你一住相呀?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或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到最後也還是有個數目字,那都不能算多。

    不住相的布施,卻不一樣當下就盡虛空、遍法界,就像盡虛空、遍法界那樣,不可稱、不可量,那種的福德才真正可稱為‘多’。

    下面就告訴我們,應該要順著不住相布施,才是真實的修成功德。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就是指不住一切法而去行布施的,無住修行者。

    他這種無住修行的功德,能滅住相之執,又能降伏妄心,安住真心,妙不可言。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譬如山河大地,在‘日光明照’之下,種種的萬物萬象,種種的色相,凡是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到。

    這是比喻無住修行者,因内有智慧光明,明照心地,故能無住行施,因此一切無漏功德,都了然在般若心中。

     丙三、顯示經功(分四) 丁一、分門略顯(分三) 戊一、顯示自持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來之世’就是指未來世,尤其是指到末法時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假使有善根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金剛經的義理,讀誦其經文,這就是自利的功德,‘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如來是得到大智慧的人,如來的眼能夠見到您,如來的心能夠知道您,其中‘即為如來’之‘為’字,心印疏上解釋為‘得’,就是得到。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這部金剛經,您能夠受持其義,讀誦其文,一定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

     我們受持金剛經的義理,就是要把經中的道理了解清楚,這樣你才可以随文作觀,來引導修行;這樣的修行,在一切時中,一切處所,般若妙理,就會湛然現前,如此的修行,功德将是無量無邊的;這種修持就比那個單誦金剛經,而不了解經中道理的人,所得的功德,是多得不可同日而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