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思議的事發生了,修行者已被斬斷的手足、耳鼻都馬上複原了。
在佛法上來說,這就是不可思議的願力所感所緻。
這位惡王就是後來佛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中的憍陳如,他就是這位極惡殘暴的歌利王來轉生的。
這是釋迦佛引證他過去生中,修‘忍辱度’的境界,遇見了歌利王,遭到他割截身體的公案。
‘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歌利王割截我的身體的時候,我沒有我等四相。
因為無我才沒有受害的我。
無人相才沒有害我的人。
無衆生相才沒這些差别之相。
無壽者相,才沒有執著不舍之相。
所以在被節節支解時,才能離嗔念。
下面再證明說:‘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假使那時,我有我等四相在,一定會動嗔恨心的。
我尚且要度他,所以我才能以怨親平等的心,來對待他;那我又怎麼會起嗔恨心呢?由此當知道,那時我是沒有起我等四相的。
庚二、略引遠事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我修忍辱,不隻修一世而已,回憶過去劫中,我的前生前世中,曾經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那時修‘忍辱度’的時候,也同樣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這裡補充說明,這經文中的‘忍辱仙人’,這‘仙人’不指外道講,還是指修佛的道,那時佛沒有出世,故世人尊稱為‘忍辱仙人’。
戊二、總結一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這裡釋迦世尊,引證他前面說過的離相修行,以種種事迹來證明,‘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種心非常難發,也非常寶貴;一發出來,你就走在正覺的道路上;但是你發了以後,要離去一切相的執著,去行正覺的六度萬行。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這科總結文很重要,你們要特别注意。
前面講到‘第一波羅密要離相’,恐怕我們又會偏到空理的一方面去,而忽略事相的修持,因此再類明其餘的五度中,先說‘忍辱度’的修行境界。
何以故?因為‘忍辱度’要靠腳踏實地的功夫,光談空理是不行的。
這也空,那也空,一切都空了,遇見歌利王割截身體,看你空不空呢?所以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的用功夫。
你研究金剛經,一偏到空理上,這就會變成口但說‘空’,行在‘有’中。
金剛經不是教你隻在道理上講空理,而是要你在事實的事相上也能空掉執著;空無所住,不被諸相綁住。
歌利王割截身體時,他怎麼能做到不生心,不動念的功夫呢?因為他沒有我等四相;他已經離了這個我等四相,如果沒有離,他就會動嗔恨。
但是他并沒有動過嗔恨心,就證明他沒有我等四相。
再推廣到過去劫中,曾經五百世做過忍辱仙人,也離了這個我等四相,可見這個離相的功夫,他很早就成就了。
所以才告訴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離一切相’,就是離這個我等四相,如前面講過的‘我執’四相、‘法執’四相、‘空執’四相,通通要遠離開。
‘離一切相’,不是教你落到偏空那一方面,而是教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不住相。
發出正等正覺這個成佛的心,要上求佛道,法門無量誓願學;下化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
發了心後,要怎樣來上求下化衆生呢?你必須要去修行六度萬行,來自度度他,同成正覺。
下面再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我們凡夫的心,對境都會生起‘貪愛’的心,一攀住六塵,無住真心就會走動,就會不得自在。
古來大德說:‘聖人用心如鏡,不将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迹。
’就是告訴我們,修行六度,要以‘般若度’為體,前五度為用,這樣子修,才不會執著,如鏡子體無所住,用卻紛然自在。
那麼,我們發心去度衆生,要怎樣去行持呢?‘應生無所住心’這裡與第十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經心,這個經眼,隻換了文字,沒有換義理。
發菩提心,很難發,發起來後,為什麼不可住呢?為什麼度衆生也不可住著呢?我們發了布施心,這個心也很難發,要去行布施為什麼不可以住著呢?因為‘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你若有所住,這個真心已經走動了,不再是安住真心的本位上;一有所住,你的心就會落入分别取舍的對待,就不能回歸如如不動,不受相的無住本位,這樣真心就不能安住在無礙自在的無住本位。
修行大乘佛法,是站在‘智悲雙運’,六度相攝的立場去行持的。
因為有大智慧,才能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不生執著。
有同體大慈悲,才會發心去廣度衆生,出離生死苦海。
這樣才是真正的随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你若有所住,就是妄想心,妄想心他取相作緣,憶想分别,取舍不停,與離相無住的般若空慧不能起相應。
這樣真心就不能坦然自在、無挂無礙,随緣任運的修持下去;這樣就不能安住真心了。
所以說‘若心有住’就是妄想心;‘即為非住’就不能使真心安住下來。
前面你須菩提也問過:‘雲何降伏其心?雲何安住其真心?’要怎樣才能安住真心呢?你去布施,不要住相,不去執著布施之相;雖行布施,而心中無所住,無住而生心,這樣子你就修對了。
這個‘應生無所住心’他的義理歸趣,就是要我們能‘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就是發起,‘離一切相’就是‘無住’。
這是總結前文‘住心無住’。
我們學大乘佛法,尤其學金剛經的般若法門,應該依這個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去行持。
布施不住相,度衆生也不住相,這樣子的修下去,妄心也降伏了,真心也能夠安住了。
不這樣的去行持呢?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真心不能安住,就是妄心不能降伏,菩薩道就不能修圓滿。
是故,下面佛才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 丁四、會合前語(分二) 戊一、正與會合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凡夫心都是住相布施的。
你是個菩薩,菩薩心就應超越了凡夫的住相布施,‘不應住色布施’。
行布施時,心不要‘住’,也就是不去‘執著’這個布施相。
這是總結前文第四分上,‘不應住色布施’。
這裡的‘不應住色布施’連那個‘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也包括進去了。
戊二、兼釋伏疑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我們行布施,為什麼要不住相呢?這裡先解釋‘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要去利益一切衆生,但是要怎樣去利益衆生呢?你就得行布施,以财施、法施、無畏施,‘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
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行布施,就不能利益一切衆生。
菩薩應發廣大心和長遠心;你要是住相布施,你這個心就不會廣大起來,而且你發的菩提心也不會長遠,所以必須要無住行施。
為什麼說住相布施,就不會起廣大心呢?因為你住相布施,你對衆生一定會起分别,認為這個衆生很有善根,布施他多一點,那個衆生善根差,就不願意布施給他,這就是住相而起的分别心。
在度衆生時,一起分别心,就會有的度,有的不度,這就不是廣大心了。
于是你自己就起了憎愛的煩惱,這個衆生好就喜歡他。
那個衆生不好就讨厭他,這樣反而為自己增加困惱,這不但不能度衆生了生死,反過來與衆生結了愛憎的生死之緣。
你情想不舍,來生來世轉為父母子女,夫妻眷屬,落入生死的愛纏裡面。
要是你對衆生起了讨厭的嗔恚心,就跟衆生結上了怨結之緣?你讨厭這個人,心中就會動嗔恨心,來生來世就跟衆生結冤仇。
這些道理并不太高深,舉個眼前的例子就可曉得,就可證明。
例如我們碰到一個以前并沒有見過面的人,一見到心裡就很喜歡,就好像以前‘曾相識’,根熟悉一樣。
為什麼你一見到他,就生歡喜呢?以佛法來說,這就是你前生前世與他結過好緣的緣故。
可是有的人,看見不認識的人,一見面就覺得很讨厭他。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這是因為你前生前世就沒有跟他結過好緣,你前生前世就嗔惡過他,所以這才會跟衆生結些生死之惡緣。
這段經文,佛才教我們‘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要我們布施時,不能著布施的相,這樣才不會
在佛法上來說,這就是不可思議的願力所感所緻。
這位惡王就是後來佛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中的憍陳如,他就是這位極惡殘暴的歌利王來轉生的。
這是釋迦佛引證他過去生中,修‘忍辱度’的境界,遇見了歌利王,遭到他割截身體的公案。
‘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歌利王割截我的身體的時候,我沒有我等四相。
因為無我才沒有受害的我。
無人相才沒有害我的人。
無衆生相才沒這些差别之相。
無壽者相,才沒有執著不舍之相。
所以在被節節支解時,才能離嗔念。
下面再證明說:‘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假使那時,我有我等四相在,一定會動嗔恨心的。
我尚且要度他,所以我才能以怨親平等的心,來對待他;那我又怎麼會起嗔恨心呢?由此當知道,那時我是沒有起我等四相的。
庚二、略引遠事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我修忍辱,不隻修一世而已,回憶過去劫中,我的前生前世中,曾經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那時修‘忍辱度’的時候,也同樣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這裡補充說明,這經文中的‘忍辱仙人’,這‘仙人’不指外道講,還是指修佛的道,那時佛沒有出世,故世人尊稱為‘忍辱仙人’。
戊二、總結一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這裡釋迦世尊,引證他前面說過的離相修行,以種種事迹來證明,‘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種心非常難發,也非常寶貴;一發出來,你就走在正覺的道路上;但是你發了以後,要離去一切相的執著,去行正覺的六度萬行。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這科總結文很重要,你們要特别注意。
前面講到‘第一波羅密要離相’,恐怕我們又會偏到空理的一方面去,而忽略事相的修持,因此再類明其餘的五度中,先說‘忍辱度’的修行境界。
何以故?因為‘忍辱度’要靠腳踏實地的功夫,光談空理是不行的。
這也空,那也空,一切都空了,遇見歌利王割截身體,看你空不空呢?所以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的用功夫。
你研究金剛經,一偏到空理上,這就會變成口但說‘空’,行在‘有’中。
金剛經不是教你隻在道理上講空理,而是要你在事實的事相上也能空掉執著;空無所住,不被諸相綁住。
歌利王割截身體時,他怎麼能做到不生心,不動念的功夫呢?因為他沒有我等四相;他已經離了這個我等四相,如果沒有離,他就會動嗔恨。
但是他并沒有動過嗔恨心,就證明他沒有我等四相。
再推廣到過去劫中,曾經五百世做過忍辱仙人,也離了這個我等四相,可見這個離相的功夫,他很早就成就了。
所以才告訴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離一切相’,就是離這個我等四相,如前面講過的‘我執’四相、‘法執’四相、‘空執’四相,通通要遠離開。
‘離一切相’,不是教你落到偏空那一方面,而是教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不住相。
發出正等正覺這個成佛的心,要上求佛道,法門無量誓願學;下化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
發了心後,要怎樣來上求下化衆生呢?你必須要去修行六度萬行,來自度度他,同成正覺。
下面再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我們凡夫的心,對境都會生起‘貪愛’的心,一攀住六塵,無住真心就會走動,就會不得自在。
古來大德說:‘聖人用心如鏡,不将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迹。
’就是告訴我們,修行六度,要以‘般若度’為體,前五度為用,這樣子修,才不會執著,如鏡子體無所住,用卻紛然自在。
那麼,我們發心去度衆生,要怎樣去行持呢?‘應生無所住心’這裡與第十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經心,這個經眼,隻換了文字,沒有換義理。
發菩提心,很難發,發起來後,為什麼不可住呢?為什麼度衆生也不可住著呢?我們發了布施心,這個心也很難發,要去行布施為什麼不可以住著呢?因為‘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你若有所住,這個真心已經走動了,不再是安住真心的本位上;一有所住,你的心就會落入分别取舍的對待,就不能回歸如如不動,不受相的無住本位,這樣真心就不能安住在無礙自在的無住本位。
修行大乘佛法,是站在‘智悲雙運’,六度相攝的立場去行持的。
因為有大智慧,才能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不生執著。
有同體大慈悲,才會發心去廣度衆生,出離生死苦海。
這樣才是真正的随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你若有所住,就是妄想心,妄想心他取相作緣,憶想分别,取舍不停,與離相無住的般若空慧不能起相應。
這樣真心就不能坦然自在、無挂無礙,随緣任運的修持下去;這樣就不能安住真心了。
所以說‘若心有住’就是妄想心;‘即為非住’就不能使真心安住下來。
前面你須菩提也問過:‘雲何降伏其心?雲何安住其真心?’要怎樣才能安住真心呢?你去布施,不要住相,不去執著布施之相;雖行布施,而心中無所住,無住而生心,這樣子你就修對了。
這個‘應生無所住心’他的義理歸趣,就是要我們能‘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就是發起,‘離一切相’就是‘無住’。
這是總結前文‘住心無住’。
我們學大乘佛法,尤其學金剛經的般若法門,應該依這個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去行持。
布施不住相,度衆生也不住相,這樣子的修下去,妄心也降伏了,真心也能夠安住了。
不這樣的去行持呢?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真心不能安住,就是妄心不能降伏,菩薩道就不能修圓滿。
是故,下面佛才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 丁四、會合前語(分二) 戊一、正與會合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凡夫心都是住相布施的。
你是個菩薩,菩薩心就應超越了凡夫的住相布施,‘不應住色布施’。
行布施時,心不要‘住’,也就是不去‘執著’這個布施相。
這是總結前文第四分上,‘不應住色布施’。
這裡的‘不應住色布施’連那個‘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也包括進去了。
戊二、兼釋伏疑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我們行布施,為什麼要不住相呢?這裡先解釋‘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要去利益一切衆生,但是要怎樣去利益衆生呢?你就得行布施,以财施、法施、無畏施,‘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
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行布施,就不能利益一切衆生。
菩薩應發廣大心和長遠心;你要是住相布施,你這個心就不會廣大起來,而且你發的菩提心也不會長遠,所以必須要無住行施。
為什麼說住相布施,就不會起廣大心呢?因為你住相布施,你對衆生一定會起分别,認為這個衆生很有善根,布施他多一點,那個衆生善根差,就不願意布施給他,這就是住相而起的分别心。
在度衆生時,一起分别心,就會有的度,有的不度,這就不是廣大心了。
于是你自己就起了憎愛的煩惱,這個衆生好就喜歡他。
那個衆生不好就讨厭他,這樣反而為自己增加困惱,這不但不能度衆生了生死,反過來與衆生結了愛憎的生死之緣。
你情想不舍,來生來世轉為父母子女,夫妻眷屬,落入生死的愛纏裡面。
要是你對衆生起了讨厭的嗔恚心,就跟衆生結上了怨結之緣?你讨厭這個人,心中就會動嗔恨心,來生來世就跟衆生結冤仇。
這些道理并不太高深,舉個眼前的例子就可曉得,就可證明。
例如我們碰到一個以前并沒有見過面的人,一見到心裡就很喜歡,就好像以前‘曾相識’,根熟悉一樣。
為什麼你一見到他,就生歡喜呢?以佛法來說,這就是你前生前世與他結過好緣的緣故。
可是有的人,看見不認識的人,一見面就覺得很讨厭他。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這是因為你前生前世就沒有跟他結過好緣,你前生前世就嗔惡過他,所以這才會跟衆生結些生死之惡緣。
這段經文,佛才教我們‘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要我們布施時,不能著布施的相,這樣才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