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究竟的‘義趣’,已完全的通達、明白,而且信受不疑,所以他才會不驚、不怖、不畏。
‘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如來的意思是,要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證,使之成為無漏的成佛之因,這樣的‘波羅密’就叫做‘第一波羅密’。
什麼叫做‘波羅密’呢?‘波羅密’就是究竟圓滿成就的意思。
修行要怎樣才能究竟圓滿成就呢?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行,修證這無漏成佛之因,這就是最圓滿的修證,所以才稱為‘第一波羅密’。
‘即非第一波羅密’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諸法因緣所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無有自性,當體即空,無有一法可得,‘第一波羅密’也是名假施設,法假施設,引導前五度,趣入‘實相般若’的修證;‘實相般若’是無生境界;無生境界,非取相證得,所以‘第一波羅密’也不應取相住著,故說‘即非第一波羅密’。
‘是名第一波羅密’,這樣一來,就名副其實,誠如世尊所印證‘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離相妙行來降伏其心,安住真心,這就是‘第一波羅密’的究竟義趣。
下面要講的,就是再推廣到餘度上的忍度。
丁三、類明餘度(分二) 戊一、類明忍度(分二) 己一、正以類明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這科是修‘忍辱度’的引證,與修‘般若度’是一樣的修法。
‘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之境。
人家罵我、打我、嫉妒障礙我,這都是污辱我的境,我能忍辱下來。
按世俗谛說‘忍辱波羅密’,是有個忍辱的相。
按真谛上說:‘即非忍辱波羅密’,忍辱之法,是因緣所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無有自性,當體即空,故說‘即非忍辱波羅密’,不應執著這個‘忍辱度’。
我們修六度都要‘三輪體空’,修‘忍辱度’時,要内沒有能忍之心,外沒有所忍之境,中間也不住著打我、罵我、辱我的這些相,這樣就是‘三輪體空’,這樣才合中道第一義谛上,所謂即空,即假,即中的‘忍辱度’,‘是名忍辱波羅密’,這就是‘忍辱度’的圓滿成就。
下面釋迦世尊再引證,他修‘忍辱度’的事實來證明,先引證他最近的事。
己二、引事證釋(分二) 庚一、詳引近事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前面說過‘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要我們修行‘般若空慧’時,能遠離一切相,而不去執著,因為一切相的執著,都是從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上面建立起來的;遠離一切相,就是要我們遠離這個四相的建立。
要是我們,心不遠離四相,這個‘忍辱度’就修不來;在修行‘般若度’上,更不能得到‘實相般若’的真實妙用。
這裡釋迦世尊,拿自己來作個證明:‘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極惡的王’。
釋迦世尊過去世,在因地修行時,遇見了這位極惡的國王。
有一天,正是天氣晴朗,百花開放的日子,這位國王帶了很多宮女,出城到山上遊玩,遊玩了一段時間,這個國王玩累了,竟坐在地上睡著了。
宮女們看見國王睡著了,大家可以自由了,就不去驚醒他,各自散開,各人各找自己玩耍的地方。
有一個宮女發現在一個山洞裡,住著一個修行人,就手一招呼,大家都圍過去看。
一看之下,裡面是一個年輕的修行者。
這些宮女就好奇的問修行者許多問題。
修行人發現這些宮女,善根很深,于是就很仔細的開示了修行的道理給她們聽,說:這個世間是無常苦空的,世間充滿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迷惑的人,天天都在煩惱的煎熬逼迫中打滾,不知出離;假使你能明白世間的苦惱,你就會發心修行,去追求解脫之道。
有智慧的人,絕不會迷失在隻為追求虛幻不實的榮華富貴,而去造就無邊的罪業,牽引未來受到無量的苦報。
不管你們在宮中是怎樣的享福快樂,但是總有一天,這一切不實的快樂,也會随著無常的運轉,而改變遷移的,最後都會消失在無情的歲月裡。
你們不要放逸,隻追求五欲的快樂,應該知道,外在的苦樂,無非是虛幻,不能長久的。
所以你們應該去找内心本來就屬于自己真正解脫的心,這才是真實、永恒的自在。
宮女們很誠懇的聽,聽得非常的入神。
不知不覺,時間過得很快,國王也醒了。
噫!他發現宮女都不在,就氣沖沖的到處找,終于發現宮女們,圍繞著一個修行人在聽法,就跑過去,正要破口大罵,剛好看見這位修行者,在給宮女們說法。
國王一看,這位修行者年紀很輕,心裡更氣,大聲說:‘你是什麼人?你怎麼把我的宮女引誘到這裡來?你心中可有什麼企圖?你是否起了貪欲心想要拐騙我的宮女?你一定心存不軌。
’年輕的修行者用很平靜的語氣告訴國王:‘我是一位修行人,我已經淡薄了世間的五欲,富貴榮華對我來說,我隻把他當成是一個虛幻的影子而已,我的心已經平靜下來,不再去貪戀世間的一切,我又怎麼會去引誘你的宮女到這裡來呢?我沒有騙你,我所講的話都是真的。
’國王聽了就哈哈的冷笑一聲,說:‘你說你沒有貪欲心,現在我問你,你是否已證得阿羅漢果?’‘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
’‘那麼你是否已得阿那含果?’‘我還沒有證得阿那含果。
’國王聽了很生氣說:‘你既未證得四果、三果,顯然是一個沒有離欲的人,你敢說你沒有貪欲心,你不要騙我,我看過很多修行的仙人,他們不食人間煙火,天天在那裡煉氣吐納,但是遇到了貪欲的境界,見色尚且還是照常動了貪欲的心。
你又年輕,又沒有證果,又沒有離欲,你怎敢說你沒有貪欲的心呢?見色不起貪念呢?’修行者又很平靜的告訴國王:‘要斷貪女色這個欲心,并不隻靠著煉氣吐納,不吃人間煙火,吃吃水果,就能夠把貪欲心降伏下來的。
要降伏貪欲心,完全在于修無常觀,修不淨觀。
’國王本來是帶著怒氣來的,所以修行者的開示,他完全聽不進去。
國王心中原本就存著報複的心理,又見自己理虧,臉紅耳赤,嗔慚交加,惡心中更增加了嗔恚,于是把心一橫,說出非理的話:‘你怎敢批評仙人的修行方法?你一定是嫉妒他們,你一定是起了嗔恚心,才會說出诽謗别人的話。
’修行者又說:‘我是一個持戒的人,絕對不會打妄語,别人诽謗我,我尚且能忍辱,何況忍辱是我的戒,我又怎會去毀謗人家呢?’國王這時就抓到了下手的把柄,說:‘好一個“忍辱就是你的戒”好!我現在割下你的耳朵來試驗你,看你是否能忍還是不能忍,如果你能忍,那才證明你是個持戒的人。
’說完就抽出身上所帶的寶劍,‘涮’的一聲,把修行者的二個耳朵割下來,一看,他還是面不改色。
于是大家就勸著說:‘唉呀!不得了!傷害到聖人啦!這是位大士!是大菩薩呀!是不應加以傷害的呀!’這時國王的理智已經失掉了,變成了一個人面獸心的人,更起了兇惡的心,他狂怒的說:‘我可看不出他像個大士,我倒還要試試他,不但要割他的鼻子,還要支解他的手足及整個身體。
’說了就動手,把修行者的鼻子也割掉,再更加狠心的把修行者的手腳四支都砍掉了,節節的支解,一節一節的給他斬斷。
這時修行者,起慈悲智觀,心中不住一切相,心中沒有動一念的嗔恚心,他原諒了這位惡王這種愚癡的舉動。
這位修行者,他是因地的菩薩,四大天王為他的護法護持他修行,看見惡王這種殘忍的行為,發脾氣了。
于是就飛沙走石,天地變色。
國王這時可害怕起來了,他以為修行者起了嗔恨,不知用什麼法術,天地才會為之變色。
世間的惡人,是最怕比他還要橫惡的人,于是國王就跪下來求忏悔說:‘唉呀!我做錯事了,我太愚癡,我太殘忍無道,請你饒了我這條命吧!’修行者就告訴國王:‘你對我的耳鼻、手足節節支解,一切我都原諒你,我并沒有動過一念的嗔恨心,我也沒有引誘你的宮女。
我現在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我并沒有打妄語。
’可是惡王仍是不相信說:‘你說你内心不起嗔恚,不起嗔恨,能不能證明給我看呢?’修行者因此發誓願說:‘如果我的一切都是清白,我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我被你所斬斷的這些手足、耳鼻,馬上都複原。
’更發願說:‘我于來世成佛時,首先度你;我絕不對你起嗔恨心,絕不會跟你結冤仇,我還是很願意的跟你結善緣,我會原諒你的,你安心吧!’發了願以後,不可
‘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如來的意思是,要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證,使之成為無漏的成佛之因,這樣的‘波羅密’就叫做‘第一波羅密’。
什麼叫做‘波羅密’呢?‘波羅密’就是究竟圓滿成就的意思。
修行要怎樣才能究竟圓滿成就呢?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行,修證這無漏成佛之因,這就是最圓滿的修證,所以才稱為‘第一波羅密’。
‘即非第一波羅密’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諸法因緣所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無有自性,當體即空,無有一法可得,‘第一波羅密’也是名假施設,法假施設,引導前五度,趣入‘實相般若’的修證;‘實相般若’是無生境界;無生境界,非取相證得,所以‘第一波羅密’也不應取相住著,故說‘即非第一波羅密’。
‘是名第一波羅密’,這樣一來,就名副其實,誠如世尊所印證‘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離相妙行來降伏其心,安住真心,這就是‘第一波羅密’的究竟義趣。
下面要講的,就是再推廣到餘度上的忍度。
丁三、類明餘度(分二) 戊一、類明忍度(分二) 己一、正以類明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這科是修‘忍辱度’的引證,與修‘般若度’是一樣的修法。
‘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之境。
人家罵我、打我、嫉妒障礙我,這都是污辱我的境,我能忍辱下來。
按世俗谛說‘忍辱波羅密’,是有個忍辱的相。
按真谛上說:‘即非忍辱波羅密’,忍辱之法,是因緣所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無有自性,當體即空,故說‘即非忍辱波羅密’,不應執著這個‘忍辱度’。
我們修六度都要‘三輪體空’,修‘忍辱度’時,要内沒有能忍之心,外沒有所忍之境,中間也不住著打我、罵我、辱我的這些相,這樣就是‘三輪體空’,這樣才合中道第一義谛上,所謂即空,即假,即中的‘忍辱度’,‘是名忍辱波羅密’,這就是‘忍辱度’的圓滿成就。
下面釋迦世尊再引證,他修‘忍辱度’的事實來證明,先引證他最近的事。
己二、引事證釋(分二) 庚一、詳引近事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前面說過‘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要我們修行‘般若空慧’時,能遠離一切相,而不去執著,因為一切相的執著,都是從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上面建立起來的;遠離一切相,就是要我們遠離這個四相的建立。
要是我們,心不遠離四相,這個‘忍辱度’就修不來;在修行‘般若度’上,更不能得到‘實相般若’的真實妙用。
這裡釋迦世尊,拿自己來作個證明:‘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極惡的王’。
釋迦世尊過去世,在因地修行時,遇見了這位極惡的國王。
有一天,正是天氣晴朗,百花開放的日子,這位國王帶了很多宮女,出城到山上遊玩,遊玩了一段時間,這個國王玩累了,竟坐在地上睡著了。
宮女們看見國王睡著了,大家可以自由了,就不去驚醒他,各自散開,各人各找自己玩耍的地方。
有一個宮女發現在一個山洞裡,住著一個修行人,就手一招呼,大家都圍過去看。
一看之下,裡面是一個年輕的修行者。
這些宮女就好奇的問修行者許多問題。
修行人發現這些宮女,善根很深,于是就很仔細的開示了修行的道理給她們聽,說:這個世間是無常苦空的,世間充滿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迷惑的人,天天都在煩惱的煎熬逼迫中打滾,不知出離;假使你能明白世間的苦惱,你就會發心修行,去追求解脫之道。
有智慧的人,絕不會迷失在隻為追求虛幻不實的榮華富貴,而去造就無邊的罪業,牽引未來受到無量的苦報。
不管你們在宮中是怎樣的享福快樂,但是總有一天,這一切不實的快樂,也會随著無常的運轉,而改變遷移的,最後都會消失在無情的歲月裡。
你們不要放逸,隻追求五欲的快樂,應該知道,外在的苦樂,無非是虛幻,不能長久的。
所以你們應該去找内心本來就屬于自己真正解脫的心,這才是真實、永恒的自在。
宮女們很誠懇的聽,聽得非常的入神。
不知不覺,時間過得很快,國王也醒了。
噫!他發現宮女都不在,就氣沖沖的到處找,終于發現宮女們,圍繞著一個修行人在聽法,就跑過去,正要破口大罵,剛好看見這位修行者,在給宮女們說法。
國王一看,這位修行者年紀很輕,心裡更氣,大聲說:‘你是什麼人?你怎麼把我的宮女引誘到這裡來?你心中可有什麼企圖?你是否起了貪欲心想要拐騙我的宮女?你一定心存不軌。
’年輕的修行者用很平靜的語氣告訴國王:‘我是一位修行人,我已經淡薄了世間的五欲,富貴榮華對我來說,我隻把他當成是一個虛幻的影子而已,我的心已經平靜下來,不再去貪戀世間的一切,我又怎麼會去引誘你的宮女到這裡來呢?我沒有騙你,我所講的話都是真的。
’國王聽了就哈哈的冷笑一聲,說:‘你說你沒有貪欲心,現在我問你,你是否已證得阿羅漢果?’‘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
’‘那麼你是否已得阿那含果?’‘我還沒有證得阿那含果。
’國王聽了很生氣說:‘你既未證得四果、三果,顯然是一個沒有離欲的人,你敢說你沒有貪欲心,你不要騙我,我看過很多修行的仙人,他們不食人間煙火,天天在那裡煉氣吐納,但是遇到了貪欲的境界,見色尚且還是照常動了貪欲的心。
你又年輕,又沒有證果,又沒有離欲,你怎敢說你沒有貪欲的心呢?見色不起貪念呢?’修行者又很平靜的告訴國王:‘要斷貪女色這個欲心,并不隻靠著煉氣吐納,不吃人間煙火,吃吃水果,就能夠把貪欲心降伏下來的。
要降伏貪欲心,完全在于修無常觀,修不淨觀。
’國王本來是帶著怒氣來的,所以修行者的開示,他完全聽不進去。
國王心中原本就存著報複的心理,又見自己理虧,臉紅耳赤,嗔慚交加,惡心中更增加了嗔恚,于是把心一橫,說出非理的話:‘你怎敢批評仙人的修行方法?你一定是嫉妒他們,你一定是起了嗔恚心,才會說出诽謗别人的話。
’修行者又說:‘我是一個持戒的人,絕對不會打妄語,别人诽謗我,我尚且能忍辱,何況忍辱是我的戒,我又怎會去毀謗人家呢?’國王這時就抓到了下手的把柄,說:‘好一個“忍辱就是你的戒”好!我現在割下你的耳朵來試驗你,看你是否能忍還是不能忍,如果你能忍,那才證明你是個持戒的人。
’說完就抽出身上所帶的寶劍,‘涮’的一聲,把修行者的二個耳朵割下來,一看,他還是面不改色。
于是大家就勸著說:‘唉呀!不得了!傷害到聖人啦!這是位大士!是大菩薩呀!是不應加以傷害的呀!’這時國王的理智已經失掉了,變成了一個人面獸心的人,更起了兇惡的心,他狂怒的說:‘我可看不出他像個大士,我倒還要試試他,不但要割他的鼻子,還要支解他的手足及整個身體。
’說了就動手,把修行者的鼻子也割掉,再更加狠心的把修行者的手腳四支都砍掉了,節節的支解,一節一節的給他斬斷。
這時修行者,起慈悲智觀,心中不住一切相,心中沒有動一念的嗔恚心,他原諒了這位惡王這種愚癡的舉動。
這位修行者,他是因地的菩薩,四大天王為他的護法護持他修行,看見惡王這種殘忍的行為,發脾氣了。
于是就飛沙走石,天地變色。
國王這時可害怕起來了,他以為修行者起了嗔恨,不知用什麼法術,天地才會為之變色。
世間的惡人,是最怕比他還要橫惡的人,于是國王就跪下來求忏悔說:‘唉呀!我做錯事了,我太愚癡,我太殘忍無道,請你饒了我這條命吧!’修行者就告訴國王:‘你對我的耳鼻、手足節節支解,一切我都原諒你,我并沒有動過一念的嗔恨心,我也沒有引誘你的宮女。
我現在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我并沒有打妄語。
’可是惡王仍是不相信說:‘你說你内心不起嗔恚,不起嗔恨,能不能證明給我看呢?’修行者因此發誓願說:‘如果我的一切都是清白,我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我被你所斬斷的這些手足、耳鼻,馬上都複原。
’更發願說:‘我于來世成佛時,首先度你;我絕不對你起嗔恨心,絕不會跟你結冤仇,我還是很願意的跟你結善緣,我會原諒你的,你安心吧!’發了願以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