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就是在一般的佛弟子中,也算是‘第一希有’。
何以故?因為他,生到末法時代的‘後五百歲’,離佛出世已經很遠了,但是他居然還能聞到金剛經,而且又能‘信解受持’,這不是非常的‘第一希有’嗎?因此他也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
’ 庚二、展轉征釋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什麼原因這個人能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呢?‘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因為這個人,他信心清淨了,對金剛經有了甚深解悟,因此他四相都空了,他已經沒有我等四相的執著。
是因為他依著般若空慧,舍離我等四相的執著,所以才說他也能得到這個‘第一希有的功德’。
‘所以者何?’這是為什麼呢?我怎會說‘後五百歲’這個人,他沒有我等四相呢?因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因為我等四相在真谛法上說,當體都是空的。
何以故呢?‘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能‘離一切諸相’,是那一切諸相呢?包括了前文所說的,我執四相、法執四相、空執四相。
這三種四相,也就包括了,一切虛妄之相,通通遠離了,‘即是諸佛’這個人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他所悟的理,跟佛無二無别。
戊三、如來印許證釋(分二) 己一、正與印證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如是如是’這是佛給須菩提印證的話。
須菩提說得對,佛才給他印證‘如是如是’;印證佛說的法與須菩提說的法一樣,佛說什麼法,須菩提就解悟到什麼地方,上一個‘如是’,是佛說自己也‘如是’。
下一個‘如是’就是贊歎須菩提你也‘如是’。
這一段經文,是從第六分上過來的,須菩提聽到第五分結詞上‘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尊說這話時,他還恍恍惚惚的勉強相信這句話,因為這是出自佛的金口所說,可是他還沒有開悟,沒有‘深解義趣’;又擔心别人聽了這個道理,不容易相信。
所以他下面就開口說:‘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這個‘頗有’二個字,就是他的疑心,表示他沒有真正的信入,才會用‘頗有’二個字問。
所以那時候如來就告訴他,你說得不對。
如來呵斥他說:‘須菩提!莫作是說。
’如來不随便贊歎人家的,你說得對,他才贊歎你‘如是如是’;你說得不對,就叫你‘莫作是說’。
如來糾正須菩提的錯誤說:你不要疑惑,現在有人聞是章句,能生信心,就是到了法運的‘最後五百歲’,還是有‘持戒修福’的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就從這個地方起,須菩提受了一頓開示後,就小心謹慎的聽法,聽到了現在,是‘深解義趣’了,一點疑惑也沒有了。
現在他敢肯定地說:不但他自己‘深解義趣’‘不足為難’,就是現在法會裡面,也還有人能得到這個‘第一希有功德’,就是到了末法時代,也還有人對金剛經會得到‘深解義趣’,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
’現在他不說‘頗有衆生’了,這就表示他這個時候,已沒有一點的疑惑了。
現在須菩提自己‘深解義趣’,解悟到跟佛說的法一樣無差别。
須菩提在第十四分的結詞上,肯定的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因為‘若見諸相非相’不也就是‘離一切諸相’嗎?‘即見如來’,不也就是‘即名諸佛’嗎?因此須菩提這一句‘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對的,佛就贊歎他,為他印證說:‘如是如是’。
佛前面說:‘即見如來’,他這裡說:‘即名諸佛’,文字雖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這就是佛也‘如是’,須菩提也‘如是’。
這句‘如是如是’在禅宗下叫做‘以心印心’。
前面的‘即見如來’,那是佛心;這地方‘即名諸佛’是須菩提的心。
以佛心印證須菩提的心,所以下句佛就說:‘如是如是’。
我們研究金剛經,一定要文熟義熟,不然看到後頭忘失前頭,這樣一來,義理就很難貫串了。
要怎樣才能文熟義熟呢?這就要不斷的去受持讀誦。
受持其義,才能義理熟;讀誦其文,才能經文熟。
學佛法沒有讨便宜的事,不用功,你怎麼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呢?這是勸諸位,要多去研究,這樣才能把道理研究清楚,同時你還須要去多多的受持讀誦,才能學到那裡,悟到那裡。
如釋迦世尊所開示:‘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就是告訴我們,受持讀誦者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受持其義,讀誦其文都熟悉了以後,這樣你看到後頭,你才會連想到前頭,才會知道這經文是打從那兒來的。
釋迦如來說法,不是說到後頭就忘了前頭,他說法說到這個地方,一定有一個來源的。
由此我們知道,佛經上的經文都是有脈絡的;這脈絡就像我們身上的血管一樣,血管在那裡,血液就流通循環到那裡。
你講經講到後頭,忘了前頭,這就好像那血管的脈絡被阻塞不通一樣。
再說我們讀誦受持金剛經,主要是求般若智慧。
可是有些人誦經,卻隻求誦經的福報;當然,誦經有誦經的福報。
如果你能更進一步的去通達經文的義理脈絡,懂得道理後,你再去讀誦經文,這樣你就可以任運自在的去随文作觀,那就是‘觀照般若’;你能用這種方法去讀誦修持金剛經,這樣所得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功德。
釋迦如來贊歎須菩提‘如是如是’,意思就是說:我講的道理與你講的道理,是一樣的。
下面是釋迦如來再把他推廣開來說:‘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假使有後來的衆生,聽聞了金剛經的道理,他對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空’、‘法空’、‘空空’的道理,不起驚駭、不恐怖、不畏懼,對經上的道理,完全相信,完全接受,那麼這個人真正是‘甚為希有’了。
己二、征起轉釋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先說什麼是‘六度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是為‘六度波羅密’。
‘第一波羅密’就是修行六度,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行,這樣的波羅密,叫做‘第一波羅密’。
在六度波羅密中,前五度如盲,‘般若度’如導;前五度的修行,就像瞎子走路一樣,要有個明眼的導師來引導他,他才能走到正路上。
在修行的道路上,假如你隻修前五度,不修‘般若度’,那你所修的福德,都會落在人天福報中,那你就到不了究竟的‘波羅密’彼岸上。
何以故?因為你所修行的一切,沒有‘般若度’為前導,所修的福報,都變成有漏的福報。
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必須要有‘般若度’給你做引導,這樣才能修成,無漏的成佛果實,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所以在六度萬行中,‘般若度’被稱為‘第一波羅密’。
外道的法門,也有類似佛門六度中的前五度,但是外道,他沒有‘般若度’。
外道也講布施,也行法施;講他的外道經論,行外道法;他也很精進,隻用一隻腳站在地上不搖動,站了老半天,借此來精進苦行。
外道也有外道戒,如持牛戒,持忌諱戒,受持一些不是趣向于正覺與解脫的戒。
外道他也行忍辱,整天泡在冷水裡,或是卧在荊棘刺上,忍受身體被折磨的痛苦。
外道也修禅定,也打坐,甚至到達了非想非非想的外道定。
可是外道的五度裡頭,因為沒有‘般若度’為引導,所以才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五度修錯了,修到偏差的路上去了。
佛門中的五度,因為有‘般若度’做為引導,就不會落到像外道那樣的愚癡、盲目的修行;就不會像外道盲修、瞎煉一場。
外道修到最後,還是落在‘束縛’裡面,這是因為在因地中,就把方向搞錯了。
所以‘般若度’對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失去了‘般若度’,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好像失去了明亮眼睛一樣,究竟走不上解脫的行程。
外道他也求智慧,但是所求的都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的‘般若智慧’。
為什麼外道的修行,不能趣向正路呢?原因就是他缺乏了像我們佛門中的‘般若智慧’做為引導。
佛在這裡又告訴須菩提:‘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為什麼佛會說這句話呢?前面經文說:‘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為什麼‘得聞是經’的人,會不驚、不怖、不畏呢?就是他對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這個
何以故?因為他,生到末法時代的‘後五百歲’,離佛出世已經很遠了,但是他居然還能聞到金剛經,而且又能‘信解受持’,這不是非常的‘第一希有’嗎?因此他也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
’ 庚二、展轉征釋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什麼原因這個人能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呢?‘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因為這個人,他信心清淨了,對金剛經有了甚深解悟,因此他四相都空了,他已經沒有我等四相的執著。
是因為他依著般若空慧,舍離我等四相的執著,所以才說他也能得到這個‘第一希有的功德’。
‘所以者何?’這是為什麼呢?我怎會說‘後五百歲’這個人,他沒有我等四相呢?因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因為我等四相在真谛法上說,當體都是空的。
何以故呢?‘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能‘離一切諸相’,是那一切諸相呢?包括了前文所說的,我執四相、法執四相、空執四相。
這三種四相,也就包括了,一切虛妄之相,通通遠離了,‘即是諸佛’這個人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他所悟的理,跟佛無二無别。
戊三、如來印許證釋(分二) 己一、正與印證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如是如是’這是佛給須菩提印證的話。
須菩提說得對,佛才給他印證‘如是如是’;印證佛說的法與須菩提說的法一樣,佛說什麼法,須菩提就解悟到什麼地方,上一個‘如是’,是佛說自己也‘如是’。
下一個‘如是’就是贊歎須菩提你也‘如是’。
這一段經文,是從第六分上過來的,須菩提聽到第五分結詞上‘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尊說這話時,他還恍恍惚惚的勉強相信這句話,因為這是出自佛的金口所說,可是他還沒有開悟,沒有‘深解義趣’;又擔心别人聽了這個道理,不容易相信。
所以他下面就開口說:‘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這個‘頗有’二個字,就是他的疑心,表示他沒有真正的信入,才會用‘頗有’二個字問。
所以那時候如來就告訴他,你說得不對。
如來呵斥他說:‘須菩提!莫作是說。
’如來不随便贊歎人家的,你說得對,他才贊歎你‘如是如是’;你說得不對,就叫你‘莫作是說’。
如來糾正須菩提的錯誤說:你不要疑惑,現在有人聞是章句,能生信心,就是到了法運的‘最後五百歲’,還是有‘持戒修福’的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就從這個地方起,須菩提受了一頓開示後,就小心謹慎的聽法,聽到了現在,是‘深解義趣’了,一點疑惑也沒有了。
現在他敢肯定地說:不但他自己‘深解義趣’‘不足為難’,就是現在法會裡面,也還有人能得到這個‘第一希有功德’,就是到了末法時代,也還有人對金剛經會得到‘深解義趣’,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
’現在他不說‘頗有衆生’了,這就表示他這個時候,已沒有一點的疑惑了。
現在須菩提自己‘深解義趣’,解悟到跟佛說的法一樣無差别。
須菩提在第十四分的結詞上,肯定的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因為‘若見諸相非相’不也就是‘離一切諸相’嗎?‘即見如來’,不也就是‘即名諸佛’嗎?因此須菩提這一句‘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對的,佛就贊歎他,為他印證說:‘如是如是’。
佛前面說:‘即見如來’,他這裡說:‘即名諸佛’,文字雖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這就是佛也‘如是’,須菩提也‘如是’。
這句‘如是如是’在禅宗下叫做‘以心印心’。
前面的‘即見如來’,那是佛心;這地方‘即名諸佛’是須菩提的心。
以佛心印證須菩提的心,所以下句佛就說:‘如是如是’。
我們研究金剛經,一定要文熟義熟,不然看到後頭忘失前頭,這樣一來,義理就很難貫串了。
要怎樣才能文熟義熟呢?這就要不斷的去受持讀誦。
受持其義,才能義理熟;讀誦其文,才能經文熟。
學佛法沒有讨便宜的事,不用功,你怎麼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呢?這是勸諸位,要多去研究,這樣才能把道理研究清楚,同時你還須要去多多的受持讀誦,才能學到那裡,悟到那裡。
如釋迦世尊所開示:‘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就是告訴我們,受持讀誦者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受持其義,讀誦其文都熟悉了以後,這樣你看到後頭,你才會連想到前頭,才會知道這經文是打從那兒來的。
釋迦如來說法,不是說到後頭就忘了前頭,他說法說到這個地方,一定有一個來源的。
由此我們知道,佛經上的經文都是有脈絡的;這脈絡就像我們身上的血管一樣,血管在那裡,血液就流通循環到那裡。
你講經講到後頭,忘了前頭,這就好像那血管的脈絡被阻塞不通一樣。
再說我們讀誦受持金剛經,主要是求般若智慧。
可是有些人誦經,卻隻求誦經的福報;當然,誦經有誦經的福報。
如果你能更進一步的去通達經文的義理脈絡,懂得道理後,你再去讀誦經文,這樣你就可以任運自在的去随文作觀,那就是‘觀照般若’;你能用這種方法去讀誦修持金剛經,這樣所得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功德。
釋迦如來贊歎須菩提‘如是如是’,意思就是說:我講的道理與你講的道理,是一樣的。
下面是釋迦如來再把他推廣開來說:‘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假使有後來的衆生,聽聞了金剛經的道理,他對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空’、‘法空’、‘空空’的道理,不起驚駭、不恐怖、不畏懼,對經上的道理,完全相信,完全接受,那麼這個人真正是‘甚為希有’了。
己二、征起轉釋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先說什麼是‘六度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是為‘六度波羅密’。
‘第一波羅密’就是修行六度,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行,這樣的波羅密,叫做‘第一波羅密’。
在六度波羅密中,前五度如盲,‘般若度’如導;前五度的修行,就像瞎子走路一樣,要有個明眼的導師來引導他,他才能走到正路上。
在修行的道路上,假如你隻修前五度,不修‘般若度’,那你所修的福德,都會落在人天福報中,那你就到不了究竟的‘波羅密’彼岸上。
何以故?因為你所修行的一切,沒有‘般若度’為前導,所修的福報,都變成有漏的福報。
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必須要有‘般若度’給你做引導,這樣才能修成,無漏的成佛果實,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所以在六度萬行中,‘般若度’被稱為‘第一波羅密’。
外道的法門,也有類似佛門六度中的前五度,但是外道,他沒有‘般若度’。
外道也講布施,也行法施;講他的外道經論,行外道法;他也很精進,隻用一隻腳站在地上不搖動,站了老半天,借此來精進苦行。
外道也有外道戒,如持牛戒,持忌諱戒,受持一些不是趣向于正覺與解脫的戒。
外道他也行忍辱,整天泡在冷水裡,或是卧在荊棘刺上,忍受身體被折磨的痛苦。
外道也修禅定,也打坐,甚至到達了非想非非想的外道定。
可是外道的五度裡頭,因為沒有‘般若度’為引導,所以才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五度修錯了,修到偏差的路上去了。
佛門中的五度,因為有‘般若度’做為引導,就不會落到像外道那樣的愚癡、盲目的修行;就不會像外道盲修、瞎煉一場。
外道修到最後,還是落在‘束縛’裡面,這是因為在因地中,就把方向搞錯了。
所以‘般若度’對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失去了‘般若度’,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好像失去了明亮眼睛一樣,究竟走不上解脫的行程。
外道他也求智慧,但是所求的都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的‘般若智慧’。
為什麼外道的修行,不能趣向正路呢?原因就是他缺乏了像我們佛門中的‘般若智慧’做為引導。
佛在這裡又告訴須菩提:‘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為什麼佛會說這句話呢?前面經文說:‘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為什麼‘得聞是經’的人,會不驚、不怖、不畏呢?就是他對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