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關燈
,最後還是因緣假相,本無自體。

    知微塵無體,就知微塵隻不過是假名而已,雖是假名,但并不妨礙由因緣假相,暫時現起的幻有。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道理,也是與前面解釋的道理一樣。

    因如來深知器界之因緣生滅,去來之相。

    緣生如幻,故不住著器界之相,如鏡無心,緣來現相,緣去不留影。

    如來攝化三千大千世界的道理也是如是。

    如來了知一切法皆因緣所生。

    緣生緣滅,所以能當體随緣,不生留礙,所以在三千大千世界攝化衆生,能随緣不變,不變随緣,沒有住著世界之相,随緣聚會,随緣散。

    雖因緣如幻,但佛也不舍廣度衆生,所謂佛随緣度化有緣人,也正是這個意思。

    明白了這個道理,第二個疑問又迎刃而解了。

     戊三、斷名界雲何現相疑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

    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這段經文都是推廣前面的經文,前面經文第五分上有:‘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在這個地方隻改換一個名相來問,即‘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前面說過,‘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攝化三千大千世界,按世俗谛講,如來确實是有個攝化三千大千世界之相。

    按真谛的無住,離相,緣起性空來說‘如來說世界非世界’。

    真谛上的當體是空無所住的,世界也隻是個假名假相而已。

    佛怕衆生起疑,既然說世界是個假名的世界,是個當體即空的世界,那麼如來依著世界的依報所現的三十二相的正報,當然也是無所依著了?為防此疑,故佛又問須菩提:‘你意下以為怎樣?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佛的意思是說,界既非界,相亦非相,二者俱是從緣而起,那又怎麼會互相的障礙呢?慶幸須菩提已解佛意,直答說:‘不也。

    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須菩提的意思是說,要離相,才可以得見如來法身。

    這是因為須菩提已深悟離相見佛的要旨。

    由前面的非微塵,非世界的道理,啟悟了須菩提自己說出,如來的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的解悟道理。

    按世俗谛說,如來有三十二相度化衆生。

    但是如來的三十二相,也是因緣生法。

    所謂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終歸假相出沒而已。

    在真谛的離相,無住,無相法身的般若空慧上來說,但有其名相之影而已。

    所謂‘真智無為不住諸相’,非微塵,非世界都說明諸相是假,不可取以為實。

    佛的三十二相,也是為了引度衆生而出現的因緣假相。

    佛的真智法身,不是取相所能見到的。

    如經雲:‘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這樣才能見到佛智身的真相。

    這正是須菩提所解悟的道理。

     丙二、成就解慧(分五) 丁一、校量經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段經文是較量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前面較量過七寶布施的功德,這裡是較量身命布施的功德。

    身命布施比七寶的布施更難。

    為什麼呢?因為七寶是身外之财,這個身命是身内之财。

    身外之财,我隻要發個舍心,就可以把他舍掉了。

    但是這個身内之财,就不容易布施,因為生命隻有一條而已,隻能布施一次。

    衆生對生命都是執著不放的,叫他去利益衆生,施舍身命那是很難的。

    假使有個善男子、善女人,他發了心,要拿這個唯一無二的身命作布施,利益衆生,還不止一個身命,而是以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

    這表示很多的生生世世中,他都發心要以身命布施,利益衆生。

    這個人的福德簡直是不能計算,太多太多了!‘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裡‘甚多’的意思,就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超過了前面那個以恒河沙身命布施的功德。

     在這個地方,須菩提悟到甚深的道理,也是開悟之處。

    能悟到般若甚深之理的人,才肯把生命布施出來,而持金剛經的功德,遠超過恒河沙身命布施的功德,可知金剛經功德是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