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戊三、請示經名(分二)
己一、當機請名奉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這段經文須菩提共提出了二個問題,一是經題,二是怎樣奉行、受持此經。
金剛經共分三十二分,現在才講到第十二分而已,怎麼會在這時候就提出為經題名的事呢?其實大科的略示周足,講到第十分,都已把經的道理講完了。
經的道理是什麼道理呢?就是當機者所請問的降心之法,及住心之法。
前面第一大科所講的是略示降心及住心之法,而這第二大科就是推廣前面所講的道理,更進一步詳細說明降心及住心之法。
講到第十分這裡都已講完了,就不必繼續再講下去了。
但是下面所講的道理還是推廣前面所講的道理,所以這還是叫略示周足,意思是經義都已周備具足了,隻是再次的推廣而已。
既然周備具足了條件,因此也就可以給經題個名字了。
明白了經名之後,我們還得依經的義理去奉行受持。
但是要怎樣去奉行受持呢?對這個修行法門到底要怎樣下手呢?須菩提就針對這二個問題向世尊請示,世尊也就依著他所提出的問題,一一的給予開示。
己二、如來如請為示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須菩提問佛二個問題,而佛歸納後隻答他一個問題。
佛先給經題個名字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經名的意義就是有了如同金剛一般堅固猛利的般若智慧,這樣才能夠到達解脫、自在的彼岸。
為什麼呢?因金剛寶其用最利,其體最堅,能壞一切物;般若智慧也是如此,能斷除一切煩惱,能破一切無明。
煩惱與無明一斷除,當下就能登上菩提的彼岸。
‘波羅密’叫‘到彼岸’。
因此你想要斷煩惱、證菩提、到彼岸,那你就要受持、讀誦金剛經,從而吸取金剛經内的般若智慧。
釋迦佛親自為此經題名叫‘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意思就是說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在經文裡面,你憶持經的名字,這就是一個修行妙法。
由憶持經名,心中就會連鎖的生起經文中的般若妙慧。
何以故?因為全部金剛經就是‘文字般若’,你的心隻要依著這文字所現的般若妙慧,而去起智慧觀照,這就是‘觀照般若’,你所觀照的理境,就是‘實相般若’。
‘三般若’當下在一念中,同時現起,如如不二,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密’。
同時因為經題就含攝了全部經文的意義在裡面。
全部經文解釋什麼呢?就是解釋這個到彼岸的智慧,猶如金剛一樣。
因此隻要你能由‘文字般若’而去起‘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去證入‘實相般若’,一證入‘實相般若’,就是究竟到達彼岸了。
這個彼岸就如同金剛堅利的般若智慧,你的心一入了這個般若智慧裡面,就能夠很自在的斷除一切煩惱。
所以顧名思義,你隻要依著「金剛般若波羅密’這個名字,去信受、去奉行,就能斷除一切的煩惱。
就能到達菩提彼岸。
前面經文,釋迦佛不是叫我們要離一切相嗎?這裡又怎麼要我們受持、奉行這個經名呢?這不是著了名相嗎?‘所以者何?’這是為什麼呢?‘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須菩提!你要知道,佛所說的般若法門,是要你當下離相、降伏妄心,安住真心。
成就離一切相的無住妙慧,無住妙行,這才是佛所要命名為‘金剛般若’的真實所在。
為了使大家對這段經文更進一步的了解,先依二谛道理解釋‘佛說般若波羅密’,這是按世俗谛說,不能沒有一個假名的安立。
‘即非般若波羅密’這是按真谛上說的,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當體即是空。
這不是叫你去依名著相,是叫你去依名修觀想,修般若,用智慧去觀照。
這是按真俗二谛上說,不過是假有其名而已。
若依三谛道理解,‘佛說般若波羅密’隻是立個假名是為假谛。
‘即非般若波羅密’,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是為‘空谛’。
即假即空為‘是名般若波羅密’,是為中道第一義谛。
丁三、盡斷餘疑(分三) 戊
金剛經共分三十二分,現在才講到第十二分而已,怎麼會在這時候就提出為經題名的事呢?其實大科的略示周足,講到第十分,都已把經的道理講完了。
經的道理是什麼道理呢?就是當機者所請問的降心之法,及住心之法。
前面第一大科所講的是略示降心及住心之法,而這第二大科就是推廣前面所講的道理,更進一步詳細說明降心及住心之法。
講到第十分這裡都已講完了,就不必繼續再講下去了。
但是下面所講的道理還是推廣前面所講的道理,所以這還是叫略示周足,意思是經義都已周備具足了,隻是再次的推廣而已。
既然周備具足了條件,因此也就可以給經題個名字了。
明白了經名之後,我們還得依經的義理去奉行受持。
但是要怎樣去奉行受持呢?對這個修行法門到底要怎樣下手呢?須菩提就針對這二個問題向世尊請示,世尊也就依著他所提出的問題,一一的給予開示。
己二、如來如請為示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須菩提問佛二個問題,而佛歸納後隻答他一個問題。
佛先給經題個名字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經名的意義就是有了如同金剛一般堅固猛利的般若智慧,這樣才能夠到達解脫、自在的彼岸。
為什麼呢?因金剛寶其用最利,其體最堅,能壞一切物;般若智慧也是如此,能斷除一切煩惱,能破一切無明。
煩惱與無明一斷除,當下就能登上菩提的彼岸。
‘波羅密’叫‘到彼岸’。
因此你想要斷煩惱、證菩提、到彼岸,那你就要受持、讀誦金剛經,從而吸取金剛經内的般若智慧。
釋迦佛親自為此經題名叫‘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意思就是說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在經文裡面,你憶持經的名字,這就是一個修行妙法。
由憶持經名,心中就會連鎖的生起經文中的般若妙慧。
何以故?因為全部金剛經就是‘文字般若’,你的心隻要依著這文字所現的般若妙慧,而去起智慧觀照,這就是‘觀照般若’,你所觀照的理境,就是‘實相般若’。
‘三般若’當下在一念中,同時現起,如如不二,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密’。
同時因為經題就含攝了全部經文的意義在裡面。
全部經文解釋什麼呢?就是解釋這個到彼岸的智慧,猶如金剛一樣。
因此隻要你能由‘文字般若’而去起‘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去證入‘實相般若’,一證入‘實相般若’,就是究竟到達彼岸了。
這個彼岸就如同金剛堅利的般若智慧,你的心一入了這個般若智慧裡面,就能夠很自在的斷除一切煩惱。
所以顧名思義,你隻要依著「金剛般若波羅密’這個名字,去信受、去奉行,就能斷除一切的煩惱。
就能到達菩提彼岸。
前面經文,釋迦佛不是叫我們要離一切相嗎?這裡又怎麼要我們受持、奉行這個經名呢?這不是著了名相嗎?‘所以者何?’這是為什麼呢?‘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須菩提!你要知道,佛所說的般若法門,是要你當下離相、降伏妄心,安住真心。
成就離一切相的無住妙慧,無住妙行,這才是佛所要命名為‘金剛般若’的真實所在。
為了使大家對這段經文更進一步的了解,先依二谛道理解釋‘佛說般若波羅密’,這是按世俗谛說,不能沒有一個假名的安立。
‘即非般若波羅密’這是按真谛上說的,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當體即是空。
這不是叫你去依名著相,是叫你去依名修觀想,修般若,用智慧去觀照。
這是按真俗二谛上說,不過是假有其名而已。
若依三谛道理解,‘佛說般若波羅密’隻是立個假名是為假谛。
‘即非般若波羅密’,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是為‘空谛’。
即假即空為‘是名般若波羅密’,是為中道第一義谛。
丁三、盡斷餘疑(分三) 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