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關燈
戊二、取劣況勝(分二) 己一、随說尚勝 複次,須菩提!随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佛再進一步的說:須菩提呀!如果你能随緣随處讀誦、解說金剛經,甚至于解說金剛經裡頭的一小段經文,就算是四句偈等,不管你是僧、俗、凡、聖,随著你解說讀誦金剛經的地方,一切的天龍八部,人天鬼神,都應該恭敬禮拜,就像對著佛塔佛廟那樣的虔誠供養。

    為什麼呢?因為你講經說法就是代佛宣揚佛法。

    經是記載佛法的,法是佛親口所宣的,因此見法即是見佛,所以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對‘随說是經’的人或處所,‘皆應供養’,就像供養佛塔佛廟一樣。

    ‘當知此處’的‘此處’是指著受持金剛經之處,以及為他人解說金剛經之處。

    心印疏上對‘随說是經’以四種義理來解釋:第一、随說之人,第二、随說之義,第三、随說之經,第四、随說之處。

    第一、随說之人,講經說法一定要有發心的人,不管是僧俗凡聖都可以發心講經說法。

    僧是出家人,俗是在家人,凡是凡夫,聖是聖人。

    換句話說,就是不管你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凡夫也好,成道的聖人也好,隻要你能發心去讀誦、受持為他人解說金剛經,這個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

    第二、随說之義,隻要你能依著金剛經的正确法義來解說,不管你所顯的是事相或理性,經義的廣狹深淺,或解說修行次第的義理,隻要你不違背金剛經的正确佛法去為他人解說,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第三、随說之經,不定章句的前後,你說一章也好,說一句也好,或者你解說前面的一段也好,你解說後面的一段也好,隻要是金剛經,不規定是那一章一句,你能解說,功德将是無量無邊。

    第四、随說之處,講經說法得有個處所才能成就,這個處所,不拘限在山林,就是在城市都可以,你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

     前面第十一分是贊歎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金剛經的這個人所得的福德。

    第十二分是贊歎說經之處。

    ‘當知此處’是指受持金剛經的處所。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

    其實,‘一切世間’是包括了三界六道的衆生,這裡為什麼隻說了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為什麼三惡道的衆生不來供養呢?因為三惡道的衆生,他要不是不懂得供養,就是因為沒有時間來供養。

    這又怎麼說呢?因畜生道的衆生,他束縛在愚癡之苦裡面,你這個地方在講經說法,他根本不知道你在作什麼,他又怎會來供養呢?餓鬼道與地獄道的衆生,他正受著熾然的無間痛苦,而沒有停息,根本空不出時間來供養,所以這裡沒有舉出三惡道的衆生來供養。

     佛教所說的供養是以什麼來供養呢?有十種供養,即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物等供養。

    供養可以随力随分,随你所能做得到的範圍内,拿來供養,但是這供養要發出虔誠的恭敬心,這樣福報就會很大,才有殊勝無上的意義。

    為什麼供養佛塔佛廟要發出那樣的虔誠恭敬心呢?因為塔是供佛舍利子的地方,廟是供養佛像的地方。

    這裡有一點常識大家應該要知道,就是在印度有廟就有塔,塔廟是不分的,塔廟對印度來說是一個名詞。

    佛教傳到了中國,塔是塔,廟是廟就分開了。

     中國漢明帝請印度的兩位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尊者到中國來,佛教的經典也跟著這兩位尊者由印度傳入中國。

    這兩位尊者初到中國時,就請他們住在‘鴻盧寺’。

    當時的‘鴻盧寺’就等于我們現在的外交部,那時中國還沒有寺廟,因為聘請兩位高僧住在那裡,于是外交部就搬遷,讓給這兩位高僧住。

    這兩位尊者就在鴻盧寺,開始翻譯佛經,如四十二章經就是在這裡翻譯出來,佛法也就從這時起,才開始深入普遍于中國。

    佛門經典,最初傳到中國,是由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尊者,用白馬馱經,并将佛的舍利和佛的畫像,帶到當時的中國首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