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得阿羅漢果,他不能成佛。
到了這個大乘般若法會上回小向大,他了解人人皆可成佛,在這裡就可以這樣講了。
若是按他小乘位上,他還不敢說‘近于佛道’這句話。
那麼怎樣叫‘阿羅漢道’呢?就是他在小乘這個最極果的‘道’,他得到了,這叫做無學位。
前面稱為得果,是分位之果,還不能說得到了最高最極的無生之道,要等到了四果,才算是得了真正究竟的道法。
這就是一個究竟,一個不究竟的意思。
佛贊歎這究竟之果,故而稱之為‘道’。
下面是須菩提自己再推廣來解釋‘實無有法’,他證到的是無生法,那裡有個法叫阿羅漢,要是有個法,那不是又有生了嗎?所以說‘實無有法’名字叫‘阿羅漢’,實際上沒有個實實在在的‘阿羅漢法’被他得到,他又怎能作是念呢?再次地,再返過來解釋證明這個不作是念。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怎麼敢解釋敢說‘阿羅漢不作是念’呢?假如阿羅漢作是念,今天我得了阿羅漢,就有我、人、衆生、壽者,四個相在,那我怎麼能得阿羅漢果呢?我是能證,阿羅漢是所證,能所差别就是個衆生相,執著不舍成壽者相,四個相都在合起來就是我執。
我執不斷,怎麼能證四果呢?既然證了四果,一定是斷了我執,既然斷除了我執,絕對沒有我等四相,沒有我等四相,又怎麼能作是念呢!連我都空了,誰在作是念?這是反過來講,以此證明決不會作是念。
下面須菩提再拿自己來作證明。
庚二、引己作證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裡是須菩提拿自己作證明,過去佛的弟子中,用功好的,佛都贊歎,佛弟子中有很多特殊的第一。
須菩提說,世尊!你贊歎過我須菩提,說我得了無诤三昧。
‘三昧’是梵語,翻到中國話叫‘正定’,也叫‘正受’。
不受一切諸受叫‘正受’,入了無受的正定,簡單講叫‘正定’。
我得到了無诤的正定。
‘無诤’者,不起诤。
诤論是由語言而發生的诤論,你說我的是非,我說你的是非,這就是诤論。
心裡要是不動這個诤論的念頭,就不與人诤,不與世诤,無诤之心就可以修成功了。
我須菩提對于這個功夫應用得很好,得到了‘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此‘人中’不是指著普通的凡夫,得‘無诤三昧’的不止我一個人,佛卻贊歎我須菩提于‘無诤三昧’中,最為第一,比别人更高深。
還有贊歎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欲’是欲望,為什麼要诤呢?因為你還有一個欲望心在。
要是能遠離欲望,沒有欲望心,還诤個什麼呢?一切的诤,不是争名,就是争利呀!不争名,不争利,但是卻争恭敬。
貪名、貪利、貪恭敬才起诤論的,都是在于欲望所起的妄想。
我無欲了,既不欲望名,也不欲望利,更不欲望恭敬,所以我與人無诤,與世無诤。
世尊再贊歎我是離欲阿羅漢中最第一的。
凡是阿羅漢都是離欲的,沒有欲望之念。
世尊你雖然過去贊歎我,‘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但是當時我不作是念,到今天我也不作是念,‘自己認為了不得,我是個離欲阿羅漢’。
我從來沒有動過這個念頭。
為什麼?我沒有欲念,既然沒有欲望之念,我怎麼會動這個念頭。
我拿我自己來證明,阿羅漢果人,決不作是念,說我證了阿羅漢果。
再次地,再以反面作證明。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翻成中國話叫‘無諠’,沒有諠嘩,也叫做‘寂靜’。
我得到了這個‘寂靜’的功夫,假若我心動個念頭,我是個離欲阿羅漢,那麼世尊也不會贊歎我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了。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實無所行’,就是不生心動念,不著「阿蘭那行’的相,所以世尊才給我取這個名,說須菩提是個‘樂阿蘭那行’的人。
講到這裡,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不作是念的道理已經解釋清楚。
不作是念,就是離相。
須菩提你是過來人,離相降心的功夫你應該懂,大乘佛法叫你去度衆生,你卻著了衆生相,這樣你能度得長遠嗎?你一定要離相度生,妄心才能究竟降伏。
那麼四果已經離相,把妄心降伏了。
今天回小向大,你怎麼又起了這個問題來問呢?這就表示你還未發心去度衆生,現在一發心要去度衆生,就有衆生相生起來了。
度化衆生是大乘必須做的,但是你要離相度生,遠離衆生相。
這樣一聽,不但須菩提老早悟到了,就是現前在會的大衆,這一班大阿羅漢,通通明白這個度生離相的功夫。
這功夫是什麼樣子呢?原來就像我們過去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離相的功夫一樣。
現在反觀我們自己,我們不是四果阿羅漢,隻是一個薄地凡夫,今天你發了菩提心,發了心就得去度衆生,你一定要照這個方法去做,你度衆生一著相,就不能降伏妄心了。
到此把戊一、推廣降心之法一科,講演已竟。
到了這個大乘般若法會上回小向大,他了解人人皆可成佛,在這裡就可以這樣講了。
若是按他小乘位上,他還不敢說‘近于佛道’這句話。
那麼怎樣叫‘阿羅漢道’呢?就是他在小乘這個最極果的‘道’,他得到了,這叫做無學位。
前面稱為得果,是分位之果,還不能說得到了最高最極的無生之道,要等到了四果,才算是得了真正究竟的道法。
這就是一個究竟,一個不究竟的意思。
佛贊歎這究竟之果,故而稱之為‘道’。
下面是須菩提自己再推廣來解釋‘實無有法’,他證到的是無生法,那裡有個法叫阿羅漢,要是有個法,那不是又有生了嗎?所以說‘實無有法’名字叫‘阿羅漢’,實際上沒有個實實在在的‘阿羅漢法’被他得到,他又怎能作是念呢?再次地,再返過來解釋證明這個不作是念。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怎麼敢解釋敢說‘阿羅漢不作是念’呢?假如阿羅漢作是念,今天我得了阿羅漢,就有我、人、衆生、壽者,四個相在,那我怎麼能得阿羅漢果呢?我是能證,阿羅漢是所證,能所差别就是個衆生相,執著不舍成壽者相,四個相都在合起來就是我執。
我執不斷,怎麼能證四果呢?既然證了四果,一定是斷了我執,既然斷除了我執,絕對沒有我等四相,沒有我等四相,又怎麼能作是念呢!連我都空了,誰在作是念?這是反過來講,以此證明決不會作是念。
下面須菩提再拿自己來作證明。
庚二、引己作證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裡是須菩提拿自己作證明,過去佛的弟子中,用功好的,佛都贊歎,佛弟子中有很多特殊的第一。
須菩提說,世尊!你贊歎過我須菩提,說我得了無诤三昧。
‘三昧’是梵語,翻到中國話叫‘正定’,也叫‘正受’。
不受一切諸受叫‘正受’,入了無受的正定,簡單講叫‘正定’。
我得到了無诤的正定。
‘無诤’者,不起诤。
诤論是由語言而發生的诤論,你說我的是非,我說你的是非,這就是诤論。
心裡要是不動這個诤論的念頭,就不與人诤,不與世诤,無诤之心就可以修成功了。
我須菩提對于這個功夫應用得很好,得到了‘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此‘人中’不是指著普通的凡夫,得‘無诤三昧’的不止我一個人,佛卻贊歎我須菩提于‘無诤三昧’中,最為第一,比别人更高深。
還有贊歎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欲’是欲望,為什麼要诤呢?因為你還有一個欲望心在。
要是能遠離欲望,沒有欲望心,還诤個什麼呢?一切的诤,不是争名,就是争利呀!不争名,不争利,但是卻争恭敬。
貪名、貪利、貪恭敬才起诤論的,都是在于欲望所起的妄想。
我無欲了,既不欲望名,也不欲望利,更不欲望恭敬,所以我與人無诤,與世無诤。
世尊再贊歎我是離欲阿羅漢中最第一的。
凡是阿羅漢都是離欲的,沒有欲望之念。
世尊你雖然過去贊歎我,‘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但是當時我不作是念,到今天我也不作是念,‘自己認為了不得,我是個離欲阿羅漢’。
我從來沒有動過這個念頭。
為什麼?我沒有欲念,既然沒有欲望之念,我怎麼會動這個念頭。
我拿我自己來證明,阿羅漢果人,決不作是念,說我證了阿羅漢果。
再次地,再以反面作證明。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翻成中國話叫‘無諠’,沒有諠嘩,也叫做‘寂靜’。
我得到了這個‘寂靜’的功夫,假若我心動個念頭,我是個離欲阿羅漢,那麼世尊也不會贊歎我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了。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實無所行’,就是不生心動念,不著「阿蘭那行’的相,所以世尊才給我取這個名,說須菩提是個‘樂阿蘭那行’的人。
講到這裡,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不作是念的道理已經解釋清楚。
不作是念,就是離相。
須菩提你是過來人,離相降心的功夫你應該懂,大乘佛法叫你去度衆生,你卻著了衆生相,這樣你能度得長遠嗎?你一定要離相度生,妄心才能究竟降伏。
那麼四果已經離相,把妄心降伏了。
今天回小向大,你怎麼又起了這個問題來問呢?這就表示你還未發心去度衆生,現在一發心要去度衆生,就有衆生相生起來了。
度化衆生是大乘必須做的,但是你要離相度生,遠離衆生相。
這樣一聽,不但須菩提老早悟到了,就是現前在會的大衆,這一班大阿羅漢,通通明白這個度生離相的功夫。
這功夫是什麼樣子呢?原來就像我們過去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離相的功夫一樣。
現在反觀我們自己,我們不是四果阿羅漢,隻是一個薄地凡夫,今天你發了菩提心,發了心就得去度衆生,你一定要照這個方法去做,你度衆生一著相,就不能降伏妄心了。
到此把戊一、推廣降心之法一科,講演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