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界,從此不再涉入,不再加入進去,不再生起新的煩惱,他的六根已不入于六塵。
因為根塵是相對的,中間才會生出六個識。
他的六根對六塵不發生關系,不涉入六塵,不生六個識,就可以不起分别心。
所以他把分别心斷了。
詳細的講,三界之内的分别煩惱,也就是見惑,共有八十八使,六根對六塵才起了六識的分别,這個六識就是從六塵上生起的分别。
六識是從六塵上生起的,生起了以後再去貪著他而不放。
你們聽了大概會覺得很抽象吧!我今打個比喻來說明這一點。
一個畫家很會作畫,他把畫作得很好,因此他又去貪著這幅畫,其實這幅畫是他自己畫的,自己又去貪著自己畫的畫,越貪著越利害,心裡不斷贊歎,畫得太好了,畫得太好了。
‘識’就是跟這個畫家一樣,‘識’是搭著六塵上生起來的,反過來再去貪著六塵,再生新的煩惱。
這個須陀洹他已不入六塵,他不起分别心。
這見思二惑有分别起,有俱生起的。
俱生起的叫思惑,這很難斷,這留待下一段經文才解釋。
分别起的,就是對世間一切的境界,因分别而起了新的煩惱。
初果斷了見惑,就不入六塵,因為他不入六塵,他的名字才叫須陀洹。
這裡就是要合在前面經文,他不‘作是念’上。
‘作是念’就是他起了分别心。
不起分别心,他又怎能作是念呢!‘我今天證得了初果,我已經超過凡夫了。
’一起了這個念頭就是法塵。
既然不起分别心,又怎麼會作是念呢!這是解釋須陀洹‘不作是念’,須菩提都答對了。
其實這個道理在會的大乘菩薩了解,二乘人也都了解,這都是他們修過的境界,他們都是過來人,他答得對。
下面佛再接著問: 己二、二果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合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是二果,翻成中國話叫‘一來果’。
就是他一來天上,一來人間,就可超出欲界而證得了三果。
那麼這斯陀含為什麼叫‘一來果’呢?因為初果斷了見惑以後,還有見思二惑俱生起的那個細的思惑還未斷。
思惑微細難斷,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在自己心中揣摩一下,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斷惑,但是這個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譬如告訴你說:我們學佛的人,不可起貪心,不可起嗔恚心,這個道理大家都聽得懂,而且都容易相信。
但是你一旦碰到可貪的境界,你還是起貪心;碰到可嗔的境界,你那樣起嗔心,微妙的地方也就在這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這個貪心是與生俱來的,這不但是前生前世帶來的,而且是多生多劫,與生俱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見惑容易斷,思惑難斷的原因所在,三界九地中,一地有九品思惑,九九八十一品。
但是在八十一品中最難斷,最令人颠倒的就是欲界的九品。
為什麼呢?因欲界還在淫欲之界,一切衆生由于淫欲而生起煩惱,而成為流轉生死的根本。
這是最粗、最重、最難斷,所以稱之為生死的根本。
欲界煩惱雖難斷,但是還是要把他斷掉,雖然沒有辦法一下九品馬上斷,但是可以先斷前六品。
初果的七番生死已了斷六番,還剩下一番生死而已,所以一來天上,一來人間。
二果隻要再受一番生死,等到後三品思惑都斷掉了,就可以超出欲界得證三果了,所以斯陀含故名‘一來果’。
這欲界九品的思惑能潤七生的煩惱,所以有七番生死。
斯陀含是二果聖人,佛就問須菩提,斯陀含得二果有作是念‘我今得了斯陀含果’會作是念嗎?須菩提答覆說:沒有!世尊。
他不能作這個念呀!我為什麼這麼回答世尊呢?因為斯陀含名為一來而實無不來,才名為斯陀含嘛!斯陀含叫一來果,隻是一個名字而已。
而事實上并沒有一來之相,就按著他漸次證得的立場上來說,沒有一來之相,為什麼呢?初果不起分别心,他不起分别心來一次,來二次,他是随他的業來潤生死,欲界之惑還有後三品沒斷,所以仍舊很自然地還要來受一番生死。
在他心裡證得二果,他沒有起分别。
因為初果就已經不起分别了,所以在漸次的證入上來說,實無不來,也沒有來不來的相。
小乘人有漸根有頓根,對頓根的人來說,二果并不一定要一來天上,一來人間,才證得三果。
現在法會的四果阿羅漢,他在人間沒有動,他就證三果,證四果了,不必要再等著受一番生死,才證到三果上。
就好像鸠摩羅什的母親,由初果直接證三果,就是頓根的最好說明。
斯陀含所以名字叫一來果,因他還有欲界思惑後三品未斷,應該有這一番生死,而實際上沒有真實一來之相,沒有來不來之相,所以才沒有說實無一來,而說‘實無不來’名字叫‘一往來’而沒有這個往來之相。
這‘往來之相’就是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之相,因為他心裡沒有起分别這些往來之相。
這是針對漸次的根機人說,對頓根來說,他根本不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他就證三果了,前面已舉出例子說明了這點。
心裡沒有生心動念,起這個一來之相,他又怎會作是念:我證二果呢?這還是證明二果不作是念。
須菩提答得對,向下佛再問: 己三、三果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阿那
因為根塵是相對的,中間才會生出六個識。
他的六根對六塵不發生關系,不涉入六塵,不生六個識,就可以不起分别心。
所以他把分别心斷了。
詳細的講,三界之内的分别煩惱,也就是見惑,共有八十八使,六根對六塵才起了六識的分别,這個六識就是從六塵上生起的分别。
六識是從六塵上生起的,生起了以後再去貪著他而不放。
你們聽了大概會覺得很抽象吧!我今打個比喻來說明這一點。
一個畫家很會作畫,他把畫作得很好,因此他又去貪著這幅畫,其實這幅畫是他自己畫的,自己又去貪著自己畫的畫,越貪著越利害,心裡不斷贊歎,畫得太好了,畫得太好了。
‘識’就是跟這個畫家一樣,‘識’是搭著六塵上生起來的,反過來再去貪著六塵,再生新的煩惱。
這個須陀洹他已不入六塵,他不起分别心。
這見思二惑有分别起,有俱生起的。
俱生起的叫思惑,這很難斷,這留待下一段經文才解釋。
分别起的,就是對世間一切的境界,因分别而起了新的煩惱。
初果斷了見惑,就不入六塵,因為他不入六塵,他的名字才叫須陀洹。
這裡就是要合在前面經文,他不‘作是念’上。
‘作是念’就是他起了分别心。
不起分别心,他又怎能作是念呢!‘我今天證得了初果,我已經超過凡夫了。
’一起了這個念頭就是法塵。
既然不起分别心,又怎麼會作是念呢!這是解釋須陀洹‘不作是念’,須菩提都答對了。
其實這個道理在會的大乘菩薩了解,二乘人也都了解,這都是他們修過的境界,他們都是過來人,他答得對。
下面佛再接著問: 己二、二果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合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是二果,翻成中國話叫‘一來果’。
就是他一來天上,一來人間,就可超出欲界而證得了三果。
那麼這斯陀含為什麼叫‘一來果’呢?因為初果斷了見惑以後,還有見思二惑俱生起的那個細的思惑還未斷。
思惑微細難斷,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在自己心中揣摩一下,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斷惑,但是這個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譬如告訴你說:我們學佛的人,不可起貪心,不可起嗔恚心,這個道理大家都聽得懂,而且都容易相信。
但是你一旦碰到可貪的境界,你還是起貪心;碰到可嗔的境界,你那樣起嗔心,微妙的地方也就在這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這個貪心是與生俱來的,這不但是前生前世帶來的,而且是多生多劫,與生俱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見惑容易斷,思惑難斷的原因所在,三界九地中,一地有九品思惑,九九八十一品。
但是在八十一品中最難斷,最令人颠倒的就是欲界的九品。
為什麼呢?因欲界還在淫欲之界,一切衆生由于淫欲而生起煩惱,而成為流轉生死的根本。
這是最粗、最重、最難斷,所以稱之為生死的根本。
欲界煩惱雖難斷,但是還是要把他斷掉,雖然沒有辦法一下九品馬上斷,但是可以先斷前六品。
初果的七番生死已了斷六番,還剩下一番生死而已,所以一來天上,一來人間。
二果隻要再受一番生死,等到後三品思惑都斷掉了,就可以超出欲界得證三果了,所以斯陀含故名‘一來果’。
這欲界九品的思惑能潤七生的煩惱,所以有七番生死。
斯陀含是二果聖人,佛就問須菩提,斯陀含得二果有作是念‘我今得了斯陀含果’會作是念嗎?須菩提答覆說:沒有!世尊。
他不能作這個念呀!我為什麼這麼回答世尊呢?因為斯陀含名為一來而實無不來,才名為斯陀含嘛!斯陀含叫一來果,隻是一個名字而已。
而事實上并沒有一來之相,就按著他漸次證得的立場上來說,沒有一來之相,為什麼呢?初果不起分别心,他不起分别心來一次,來二次,他是随他的業來潤生死,欲界之惑還有後三品沒斷,所以仍舊很自然地還要來受一番生死。
在他心裡證得二果,他沒有起分别。
因為初果就已經不起分别了,所以在漸次的證入上來說,實無不來,也沒有來不來的相。
小乘人有漸根有頓根,對頓根的人來說,二果并不一定要一來天上,一來人間,才證得三果。
現在法會的四果阿羅漢,他在人間沒有動,他就證三果,證四果了,不必要再等著受一番生死,才證到三果上。
就好像鸠摩羅什的母親,由初果直接證三果,就是頓根的最好說明。
斯陀含所以名字叫一來果,因他還有欲界思惑後三品未斷,應該有這一番生死,而實際上沒有真實一來之相,沒有來不來之相,所以才沒有說實無一來,而說‘實無不來’名字叫‘一往來’而沒有這個往來之相。
這‘往來之相’就是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之相,因為他心裡沒有起分别這些往來之相。
這是針對漸次的根機人說,對頓根來說,他根本不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他就證三果了,前面已舉出例子說明了這點。
心裡沒有生心動念,起這個一來之相,他又怎會作是念:我證二果呢?這還是證明二果不作是念。
須菩提答得對,向下佛再問: 己三、三果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阿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