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乙二、推廣降住開解分(分三)
丙一、推廣降住(分三)
丁一、正與推廣(分二)
戊一、推廣降心之法(分四)
‘一相’就是實相,無二之相,這個實相是無相的。
通理大師把它科判為推廣離相之法,也就是推廣降心之法。
降心就必須要離相,在那裡推廣離相呢?就是講到後頭,不要忘掉前頭略明降心之方,就是前面第三分講過度生要離相,那得果要不要離相?一切相都要離,得果照樣要離相。
行菩薩道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下化衆生要離相,上求佛道也要離相。
在般若會上回小向大的二乘聖人就說:這個度衆生離相的功夫很難,如果度衆生著了相,妄心就降伏不了,這個降伏其心的功夫真難。
佛說不難,你們二乘人都證過四果了,你們證果時,是不是都動了念頭,說我證了果,有沒有動過這個念頭。
答曰:‘沒有’。
既然沒有,那不叫離相是叫什麼呢?你證果能離相,你度衆生照這個離相功夫用上去,不就對了嗎。
‘一相’是在推廣度化衆生,心要離相,得果也要離相,互相應用的道理。
度衆生離相怎樣離呢?不離相妄心就降伏不住,這妄心多難降呀!不難降,你拿證果的離相功夫用上去就對了,此科大義如此。
現在講經文。
己一、初果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入流’,也叫‘預流’。
‘預’就是參預,參加的意思。
‘流’是流類,已經入了聖人之流類了,所以叫做‘入流’。
他已經參預聖人流類,所以叫‘預流’。
小乘有四聖果,須陀洹是初果,他已經斷盡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所以才能參預聖人之流。
這段經文為什麼會從這個地方問起呢?因為須菩提是當機者,是個證過四果的過來人,既然是個過來人,在會之中回小向大的二乘聖人,一聽這個話,如數家珍,這就好像算數自己家裡的珍寶一樣,自己通通知道。
這個度衆生離相的功夫,你們二乘聲聞人都已具足,隻是你過去沒有發心去度化衆生,你發心去度衆生,這個離相的功夫很好用,就像你證過初果的時候那個不著相一樣。
佛在這裡是提醒他們已經用過的功夫,要他們拿這個親證過的功夫來證明離相,所以這才叫做推廣降心之法。
但是妄心要怎樣才能降伏呢?離相就能降服。
因此這裡才說:‘須菩提!在你心意之下以為怎樣?那個證聖果的須陀洹他能否作是念——也就是生心動念,說我今天可了不得了,證了須陀洹的聖果之位了。
須菩提以你的經驗又認為怎樣呢?他初果人是否會有作這個念頭呢?’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初果聖人怎麼能動這個念頭。
’須菩提是過來人,他心裡知道,他證初果就沒有動過這個念頭。
下面就是須菩提解釋這個道理,是什麼原因我敢答覆世尊說,須陀洹證初果時,沒有動過這個念頭。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因為須陀洹,是初果聖人,證得了入聖人的流類,不是凡夫位了,已經脫離了凡夫的層次。
凡夫和聖人又怎樣去分别呢?凡夫他流轉生死,無窮無際,不能脫離,所以才叫凡夫。
聖人他的生死已經解脫了,所以才叫聖人。
但是佛教所講的聖人與世間上所講的聖人,名字雖然是一樣,意義卻大不相同。
佛教所講的聖人是能了生脫死,出三界,才能叫做聖人。
但是初果他還未出三界,欲界都還未出去,初果隻是把三界以内的見思二惑分别生起的粗惑,也就是三界見惑斷掉而已。
能斷掉了見惑,才屬見道位,也就是證得初果須陀洹了。
初果雖斷了見惑,但是思惑還未斷,所以還有七番生死。
但是他的生死流轉已經有限度了,再沒有第八番的生死了。
時間一到,仍是很自然的把生死了脫。
小乘初果聖人算是已經入了順流之水了,不會再流轉于第八番的生死,從此順流的斷,斷一番,斷二番......斷七番。
斷了最後的第七番,從此以後就永遠跳出生死的束縛了。
由于證了初果的聖位以後,他一定會出三界的,所以叫他為聖人,不再是凡夫。
以上是解釋初果叫聖人的原由,再下來就解釋須陀洹為何叫‘入流’,‘入流’就是入了聖人之流。
為什麼他會入了聖人之流呢?因為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境界,他對六塵的境界不起分别,所以他不入六塵境界,已經不再生新的煩惱。
我們凡夫受生死輪回,為何會無窮際呢?就因為我們前生貪著于六塵境界,而生起煩惱。
生起了煩惱以後,就順著這個煩惱去造生死之業,造了業就随業流轉生死去了。
今生受生死的果報是來自前生所造的生死之業因。
今生受過了生死果報,這一報過之後,不是就可完結了嗎?生死就可了脫了嗎?答案是:還不一定會了脫的。
何以故?因為你今生得了凡夫的果報,對色聲香味觸法又起了強烈貪著,又被六塵境界粘住了,又再生起了新的煩惱來,這個新的煩惱還是生死之因!來生還得受生死。
正是因為這樣才生死無窮無際!須陀洹他叫初果聖人,他的生死隻有七番,為什麼隻有七番而沒有第八番呢?因為他對六塵境
通理大師把它科判為推廣離相之法,也就是推廣降心之法。
降心就必須要離相,在那裡推廣離相呢?就是講到後頭,不要忘掉前頭略明降心之方,就是前面第三分講過度生要離相,那得果要不要離相?一切相都要離,得果照樣要離相。
行菩薩道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下化衆生要離相,上求佛道也要離相。
在般若會上回小向大的二乘聖人就說:這個度衆生離相的功夫很難,如果度衆生著了相,妄心就降伏不了,這個降伏其心的功夫真難。
佛說不難,你們二乘人都證過四果了,你們證果時,是不是都動了念頭,說我證了果,有沒有動過這個念頭。
答曰:‘沒有’。
既然沒有,那不叫離相是叫什麼呢?你證果能離相,你度衆生照這個離相功夫用上去,不就對了嗎。
‘一相’是在推廣度化衆生,心要離相,得果也要離相,互相應用的道理。
度衆生離相怎樣離呢?不離相妄心就降伏不住,這妄心多難降呀!不難降,你拿證果的離相功夫用上去就對了,此科大義如此。
現在講經文。
己一、初果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入流’,也叫‘預流’。
‘預’就是參預,參加的意思。
‘流’是流類,已經入了聖人之流類了,所以叫做‘入流’。
他已經參預聖人流類,所以叫‘預流’。
小乘有四聖果,須陀洹是初果,他已經斷盡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所以才能參預聖人之流。
這段經文為什麼會從這個地方問起呢?因為須菩提是當機者,是個證過四果的過來人,既然是個過來人,在會之中回小向大的二乘聖人,一聽這個話,如數家珍,這就好像算數自己家裡的珍寶一樣,自己通通知道。
這個度衆生離相的功夫,你們二乘聲聞人都已具足,隻是你過去沒有發心去度化衆生,你發心去度衆生,這個離相的功夫很好用,就像你證過初果的時候那個不著相一樣。
佛在這裡是提醒他們已經用過的功夫,要他們拿這個親證過的功夫來證明離相,所以這才叫做推廣降心之法。
但是妄心要怎樣才能降伏呢?離相就能降服。
因此這裡才說:‘須菩提!在你心意之下以為怎樣?那個證聖果的須陀洹他能否作是念——也就是生心動念,說我今天可了不得了,證了須陀洹的聖果之位了。
須菩提以你的經驗又認為怎樣呢?他初果人是否會有作這個念頭呢?’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初果聖人怎麼能動這個念頭。
’須菩提是過來人,他心裡知道,他證初果就沒有動過這個念頭。
下面就是須菩提解釋這個道理,是什麼原因我敢答覆世尊說,須陀洹證初果時,沒有動過這個念頭。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因為須陀洹,是初果聖人,證得了入聖人的流類,不是凡夫位了,已經脫離了凡夫的層次。
凡夫和聖人又怎樣去分别呢?凡夫他流轉生死,無窮無際,不能脫離,所以才叫凡夫。
聖人他的生死已經解脫了,所以才叫聖人。
但是佛教所講的聖人與世間上所講的聖人,名字雖然是一樣,意義卻大不相同。
佛教所講的聖人是能了生脫死,出三界,才能叫做聖人。
但是初果他還未出三界,欲界都還未出去,初果隻是把三界以内的見思二惑分别生起的粗惑,也就是三界見惑斷掉而已。
能斷掉了見惑,才屬見道位,也就是證得初果須陀洹了。
初果雖斷了見惑,但是思惑還未斷,所以還有七番生死。
但是他的生死流轉已經有限度了,再沒有第八番的生死了。
時間一到,仍是很自然的把生死了脫。
小乘初果聖人算是已經入了順流之水了,不會再流轉于第八番的生死,從此順流的斷,斷一番,斷二番......斷七番。
斷了最後的第七番,從此以後就永遠跳出生死的束縛了。
由于證了初果的聖位以後,他一定會出三界的,所以叫他為聖人,不再是凡夫。
以上是解釋初果叫聖人的原由,再下來就解釋須陀洹為何叫‘入流’,‘入流’就是入了聖人之流。
為什麼他會入了聖人之流呢?因為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境界,他對六塵的境界不起分别,所以他不入六塵境界,已經不再生新的煩惱。
我們凡夫受生死輪回,為何會無窮際呢?就因為我們前生貪著于六塵境界,而生起煩惱。
生起了煩惱以後,就順著這個煩惱去造生死之業,造了業就随業流轉生死去了。
今生受生死的果報是來自前生所造的生死之業因。
今生受過了生死果報,這一報過之後,不是就可完結了嗎?生死就可了脫了嗎?答案是:還不一定會了脫的。
何以故?因為你今生得了凡夫的果報,對色聲香味觸法又起了強烈貪著,又被六塵境界粘住了,又再生起了新的煩惱來,這個新的煩惱還是生死之因!來生還得受生死。
正是因為這樣才生死無窮無際!須陀洹他叫初果聖人,他的生死隻有七番,為什麼隻有七番而沒有第八番呢?因為他對六塵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