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出生分第八

關燈
已經把‘金剛經’圓滿的道理講了。

    因為這個信心就怕生不起來,若清淨的信心生起來,沒有不修行,沒有不開悟,也沒有不證果的。

    ‘華嚴經’上有一句偈:‘信為道源功德母’,這個‘信’是‘佛道’的‘源’,一切功德之母,完全打從心裡生起來的,所以會生起清淨信心,就一定會開悟。

    前面第七分是解釋懷疑心,第八分是講較量福德,也就是全部‘金剛經’的道理。

    下面第九分起還有四分之三的經文,已沒有什麼新的道理,隻是把‘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道理,推廣來講一講而已。

    實際上,講到第八分,較量福德,可說是把全部‘金剛經’要講的道理已講完。

    所以文中‘于此經中’,‘此經’就是指全部‘金剛經’,這個疑點要把它抹掉。

     第二個疑點是:就是文中指的‘四句偈’,是那‘四句偈’呢?整部‘金剛經’上隻有兩個地方有四句偈子,就是二十六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及三十二分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講到第八分根本還沒有說到一個‘四句偈’,這要怎樣解釋呢?就是你不要死闆闆的執著那‘四句偈’,順便先解釋什麼叫‘偈’,‘偈’者就是偈頌,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國的詩一樣,但沒有押韻,無韻的詩叫做‘偈’。

    這和印度所說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三十二個字為一偈。

    龍樹菩薩從龍宮背出來的‘華嚴經’是十萬句偈頌,翻譯到中國來,成為十萬五千句偈頌,這是連長文算在内,共三十二字為一偈。

    是故,這樣來解釋這‘四句偈’就解釋得通,就是指長行文的偈,不是無韻的詩偈,這樣子來解釋這個偈,就不會解得死闆闆,鑽牛角尖,越鑽越窄,尤其是講到‘金剛經’的第八分,根本一個‘四句偈’都沒有,五言、七言,什麼偈都沒有,完全是長文,那有什麼偈呢?那麼文中‘乃至四句偈等’的‘四句偈’又做何解釋呢?就是指長行文,不是無韻的詩偈,但也别死闆闆解釋為三十二字的偈,注解上說三句也好,二句也好,一句也好,隻要是‘金剛經’,隻要你解釋得不錯,乃至為他人說任何一小段經文,受持任何一小段經文,這個福德就勝過前面布施七寶者的福德了。

     ‘何以故?’佛自己征問,為什麼說受持‘金剛經’,為他說一小段‘金剛經’就勝過前面布施七寶的那個人呢?‘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你要知道,這部‘金剛經’,它不是‘文字相’,它是‘文字般若’,‘般若’是諸佛之母。

    一切諸佛皆從‘金剛經’裡生出來的,一切諸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也是打從‘金剛經’裡生出來的。

    出了一個佛,功德已很大,要是出了一切諸佛,那功德不是更大,大到不可思議嗎!所以前面說隻要你受持一小段的‘金剛經’或為他人說,就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一句就夠了,你就能從這麼一句‘文字般若’悟到法身佛,見到法身佛,由悟道進修到證道,成道,你親自證得成了佛,你這尊沸就是從‘金剛經’裡生出來的,‘金剛經’不就是你這尊佛的母親嗎?是故,‘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原因就在此。

     戊三、釋伏疑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要解這段經文,這就說到‘有’上,這‘有’是‘妙有’,出生諸佛,出生菩提法,有了佛果,又有了菩提法,但是要曉得,佛說的有佛、有法即非佛法,這是由于佛沒有著相的緣故,這是‘金剛經’最早講的‘二谛’道理。

    所謂‘二谛’者,真谛、俗谛也。

    按俗谛相中,有迷悟染淨凡聖之異,故說佛法從此經出,有個佛的相,有個菩提法的相。

    按真谛說,是離于迷悟染淨凡聖之相,一切皆空,即非佛,即非法。

    故文殊菩薩雲:‘菩薩于諸佛,都無染著,亦不舍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是故佛法,非佛法也。

    ’這跟前面所講的并沒有矛盾,前面是講較量福有多少相,這都是按世俗谛講的,按真谛講,這皆非佛法,下面都是三句頭‘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是按‘三谛’的道理講。

    這‘金剛經’開始講‘二谛’,再講‘三谛’,講到這裡已把第八分講完,總結大科,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