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第六

關燈
斷除煩惱,了生死,佛說的法都是無上的妙法,又怎能說沒有呢?這一執著就落于有見,即著了‘我人衆生壽者相’,這個四相比我執四相更加精細,但是再精細還是個相,這叫做法執四相。

     己三、再征再釋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何以故?’為什麼呢?‘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這三種四相,一層比一層微細,但是你不能生心,不能動念,‘生心即錯,動念即乖’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若是你把法執四相空掉了,得個‘俱空’即我也空,法也空,因此你又生心動念又起了個執,以為已達到了最高深的目的,證得了二空,這一念執著,叫做‘俱空’的執著。

    ‘取’就是執著,‘取’了二空的‘非法相’,因此又生起我等四個相,那是最微細的,雖然是最微細的,也還是個相,有一點點相,就不叫清淨的信心。

    所以佛在前面說‘真實信心’,後來說‘淨信之心’就是要把‘我相’‘法相’‘非法相’三種的四相都把它清淨。

     因為要把三種即我相、法相、非法相,我人衆生壽者四相遠離,信心才能清淨。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段經文怎麼沒有指出‘我’呢?因為在這‘般若法會’的大乘菩薩,老早就把‘我’給空掉了。

    二乘弟子也已把我執空掉了,這精細的我執,一說他就了解,也能空掉,最難空的就是‘法相’與‘非法相’,就是空執,這是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是法相裡面,就含有我等四相在内,所以不應取我等四相,也不應取法等四相,因為一取就生四個相出來。

    換句話就是不應取著「我’,不應取著「法’,也不應取著「空’。

     戊三、結示進信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以是義故’‘義’是義理,‘金剛經’講到這裡就是要把三種四相都空掉,根據這樣的義理,‘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如來在平常、尋常生活、日用中就是在說‘般若經’與‘金剛經’,在這之前,如來我常常跟你們諸大比丘說,叫你們聽了我說的話,不要著相,不知你們是否有記在心裡嗎?現在把以前說過的‘空法執’的道理重提出來。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如來說法沒有一個真實的什麼法給你,如來說法就像要過河、過海要用的‘筏’一樣。

    ‘筏’就是船,用許多大竹竿把它連貫起來,放在水裡當做船,是過河用的工具。

    如來說法就如‘筏喻者’,沒有船筏,不能過煩惱河,渡生死海。

    為了要過煩惱河,渡生死海,就需要靠如來說的法門,就如過河需靠筏船一樣。

    ‘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比喻什麼呢?在沒有斷煩惱,沒有了生死,需要如來的法,等斷了煩惱,了脫生死,已經到達彼岸了,你還起法執幹什麼呢?那個法已經用不著了,就如筏船,渡了河,不得不舍筏而登岸。

    現在‘金剛經’叫你一念生淨信之心,不能起我執,還不能起法執,下面再解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兩句文很不容易消,‘心印疏’與‘新眼疏’都把這個‘非法’解為不是佛法上去了。

    這兩種注解我都不采取,為什麼呢?因為這與經文的本意不合。

    前面經文是講三種四相,我執四相、法執四相、空執四相,空執在‘金剛經’的經文上就叫做‘非法相’,現在這兩句經文中的‘非法’還指著前面的那個‘非法’,不會解釋到世間法上去。

    為什麼不用那兩種解釋呢?我認為第一、在‘般若法會’上,如來已經說了四十年的法,大乘的弟子是不會執著世間法了,也就是所謂‘非法’就不是佛法,是不會去執著。

    就是二乘弟子都已證了阿羅漢,證到了辟支佛果,他們又怎會去執著非佛法的世間法呢!如來用不著提到這個道理,這對初發心的凡夫可以講,對‘金剛經’法會的弟子,如來不會講這個道理。

    何以故?因為在時間上,對象都不應機了,就如在研究所的學生,你還給他講小學的課程幹什麼呢?第二、與經文不合,因為經文上講‘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明明有個‘非法’,怎麼在總結這段經文時,這個‘非法’會解到世間法上去了呢?據于這二點,所以我不采取這兩種注解。

    那麼我怎樣解釋呢?希望同學們記住,以便好好研究。

    如來說的法是有功用的,有何功用呢?可以斷煩惱,了生死,如船如筏的比喻,‘過河需用船,登岸不需舟’。

    所以如來的法确切有船筏的功用,它能令你渡煩惱河、生死海,這有功用的法還應該舍,何況是‘空’的‘非法’,就是‘二空’之理,還執著幹什麼呢?到那個時候,你已能任運自然,就能證得‘二空’之理了;這不是說‘二空’之理淺,其實‘二空’之理比法執又深了一步,但是它沒有直接的斷煩惱,了生死的功用。

    要斷煩惱,了生脫死需要如來的法,不需要我空、法空的俱空。

    有直接功用的法還要舍去,何況沒有直接功用的‘非法’也就是‘二空’,你還執著幹什麼呢,這樣解釋就與經文原意相吻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