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弄得大家都沒有飯吃,你這個‘慧不能攝福’,以上都是慈舟大師開示的。
後來我覺悟過來,我那個‘攝慧’的‘攝’字,不容易用上,這要注意:‘你不行布施,你不去修福,生不起善法來,你又怎能攝取智慧呢!’。
因此你不去‘持戒修福’,盡去研究經典,讓你會講會說了,都不是真贲的信心,講出來的都是講些文字障,都是叫做狂慧。
所以你一定要‘持戒修福’才能生出高深的般若智慧,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才能生出真實的信心。
現在講第二種道理,這‘持戒修福’是大乘的基礎,‘般若’法門才是大乘的究竟,這個大乘法的究竟就是開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生出來便不能成佛。
但是要依那個法門才能把般若智慧啟發出來呢?這就得有個般若智慧的基礎,而‘持戒修福’便是大乘佛法的基礎,這一層道理也是依著第一種道理來的。
第二種是‘持戒修福’的人有的著相,他以‘持戒修福’為究竟,這就錯了。
前面已講過度衆生要‘離相度生’,行布施要‘無住行施’,為什麼呢?因為你一著相,就變成有漏的福報,一旦落為有漏的福報,那你第二生享福,福盡之後,第三生決定是不如意的。
所以說‘持戒修福’不是究竟之法,你還得再進一步去面對高深的般若智慧生起真實的信心。
所以佛以此說引進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叫他們得到究竟般若的法門。
第三種道理,為什麼要對這個高深般若生信心,要‘持戒修福’呢?研究般若的人,往往易于偏執空理,他一切不執,但執著那空空洞洞的空理,他就是不肯‘持戒修福’,這有兩種人,一種是不出家而在社會上有學問的文人,如大學教授,社會賢達,他會講‘般若經’,口頭能談般若妙理,筆下能寫般若的論文,但不能實際修行般若。
原因何在?因為他喝酒吃肉,不肯‘持戒修福’,他又怎能得到真寶的禅呢?他時常喜歡談禅,但是這個禅的名稱叫做‘口頭禅’,他沒有對‘般若’下過真實的功夫,而般若真實功夫的基礎就是‘持戒修福’,他不去做,他又怎能得到實際的般若呢?另有一些出家人或在家人中有真正修行的,他要研究般若,但沒有‘持戒修福’而偏執空理,變成一個‘惡取空’。
永嘉禅師證道歌上說:‘豁達空,撥因果,茫茫蕩蕩招殃禍’。
這‘惡取空’就是永嘉禅師說的‘豁達空’,‘豁達’就是一切不在乎,一空一切皆空,這就是他了解‘般若經’的空,你說‘持戒修福’,他批評說你‘著相’,他的不著相是吃酒吃肉,吃酒吃肉殺生害命他不怕,這是他的‘不著相’,這叫‘惡取空’,他不曉得,任何高深的般若還是離不開因果。
佛說三藏十二部經,歸納起來是‘因果’二字,因果是難逃的,惡有惡報,你殺生害命,你吃衆生肉,你邪淫男女,你犯淫戒,你說你‘不著相’,你的‘不著相’是你的事造惡因,就有惡果,閻羅王那一關你是逃不過去的,你會講般若‘不著相’,閻王爺可不聽你那一套,該叫你下地獄你就得去受苦。
所以‘惡取空’把因果撥掉了,就‘茫茫蕩蕩招殃禍’。
這種人在宗門下,叫‘莽撞漢’也就是瞎撞瞎碰,把自己莽撞到地獄裡去了。
所以佛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也就是末法時代),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這就是說你要想對高深般若生起真實的信心,一定要以‘持戒修福’為先,這是先決條件。
換句話說不‘持戒修福’的人,對高深般若之理,絕對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這是佛在警誡我們和關懷我們學般若要嚴持戒律。
因此我們研究‘金剛經’把‘持戒修福’這三種道理弄清楚,這樣決定不會偏執空理,不會落到‘惡取空’、‘豁達空’裡頭去。
庚三、顯示其德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這段經文是佛先贊歎末法時代到了最後五百歲,這個人還能‘持戒修福’,對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高深般若之理,他能生起真實的信心。
‘當知是人’即這個‘持戒修福’的人善根深厚,他親近過佛,親近得多,也曾經侍佛,供養佛,做事也做得多,聞法也聞得多,因此他的善根就種得深厚,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面前所種的善根,而是‘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因為有這樣深厚的善根,他才能對高深的般若之理生起真實信心。
這句話是加強口氣贊歎末法時代,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對于般若之理能生起真實信心。
講到這裡,會産生一個疑問,是什麼呢?這‘持戒修福’的人既然過去多生多劫親近過‘無量千萬佛’,何以到現在還沒有成佛呢?還當末法的苦惱凡夫呢?答案是:也正是因為他過去親近過‘無量千萬佛’他才能‘持戒修福’,問題出在他不了解般若深理,他還是著相‘持戒修福’,這一著相,就不能超出三界去,因此阿羅漢當不了,那怎能當菩薩?又怎能成佛呢?所以還得流轉生死,轉到末法當苦惱凡夫。
可是我們一聽到心裡就害怕了,那我們不就算完
後來我覺悟過來,我那個‘攝慧’的‘攝’字,不容易用上,這要注意:‘你不行布施,你不去修福,生不起善法來,你又怎能攝取智慧呢!’。
因此你不去‘持戒修福’,盡去研究經典,讓你會講會說了,都不是真贲的信心,講出來的都是講些文字障,都是叫做狂慧。
所以你一定要‘持戒修福’才能生出高深的般若智慧,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才能生出真實的信心。
現在講第二種道理,這‘持戒修福’是大乘的基礎,‘般若’法門才是大乘的究竟,這個大乘法的究竟就是開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生出來便不能成佛。
但是要依那個法門才能把般若智慧啟發出來呢?這就得有個般若智慧的基礎,而‘持戒修福’便是大乘佛法的基礎,這一層道理也是依著第一種道理來的。
第二種是‘持戒修福’的人有的著相,他以‘持戒修福’為究竟,這就錯了。
前面已講過度衆生要‘離相度生’,行布施要‘無住行施’,為什麼呢?因為你一著相,就變成有漏的福報,一旦落為有漏的福報,那你第二生享福,福盡之後,第三生決定是不如意的。
所以說‘持戒修福’不是究竟之法,你還得再進一步去面對高深的般若智慧生起真實的信心。
所以佛以此說引進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叫他們得到究竟般若的法門。
第三種道理,為什麼要對這個高深般若生信心,要‘持戒修福’呢?研究般若的人,往往易于偏執空理,他一切不執,但執著那空空洞洞的空理,他就是不肯‘持戒修福’,這有兩種人,一種是不出家而在社會上有學問的文人,如大學教授,社會賢達,他會講‘般若經’,口頭能談般若妙理,筆下能寫般若的論文,但不能實際修行般若。
原因何在?因為他喝酒吃肉,不肯‘持戒修福’,他又怎能得到真寶的禅呢?他時常喜歡談禅,但是這個禅的名稱叫做‘口頭禅’,他沒有對‘般若’下過真實的功夫,而般若真實功夫的基礎就是‘持戒修福’,他不去做,他又怎能得到實際的般若呢?另有一些出家人或在家人中有真正修行的,他要研究般若,但沒有‘持戒修福’而偏執空理,變成一個‘惡取空’。
永嘉禅師證道歌上說:‘豁達空,撥因果,茫茫蕩蕩招殃禍’。
這‘惡取空’就是永嘉禅師說的‘豁達空’,‘豁達’就是一切不在乎,一空一切皆空,這就是他了解‘般若經’的空,你說‘持戒修福’,他批評說你‘著相’,他的不著相是吃酒吃肉,吃酒吃肉殺生害命他不怕,這是他的‘不著相’,這叫‘惡取空’,他不曉得,任何高深的般若還是離不開因果。
佛說三藏十二部經,歸納起來是‘因果’二字,因果是難逃的,惡有惡報,你殺生害命,你吃衆生肉,你邪淫男女,你犯淫戒,你說你‘不著相’,你的‘不著相’是你的事造惡因,就有惡果,閻羅王那一關你是逃不過去的,你會講般若‘不著相’,閻王爺可不聽你那一套,該叫你下地獄你就得去受苦。
所以‘惡取空’把因果撥掉了,就‘茫茫蕩蕩招殃禍’。
這種人在宗門下,叫‘莽撞漢’也就是瞎撞瞎碰,把自己莽撞到地獄裡去了。
所以佛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也就是末法時代),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這就是說你要想對高深般若生起真實的信心,一定要以‘持戒修福’為先,這是先決條件。
換句話說不‘持戒修福’的人,對高深般若之理,絕對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這是佛在警誡我們和關懷我們學般若要嚴持戒律。
因此我們研究‘金剛經’把‘持戒修福’這三種道理弄清楚,這樣決定不會偏執空理,不會落到‘惡取空’、‘豁達空’裡頭去。
庚三、顯示其德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這段經文是佛先贊歎末法時代到了最後五百歲,這個人還能‘持戒修福’,對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高深般若之理,他能生起真實的信心。
‘當知是人’即這個‘持戒修福’的人善根深厚,他親近過佛,親近得多,也曾經侍佛,供養佛,做事也做得多,聞法也聞得多,因此他的善根就種得深厚,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面前所種的善根,而是‘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因為有這樣深厚的善根,他才能對高深的般若之理生起真實信心。
這句話是加強口氣贊歎末法時代,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對于般若之理能生起真實信心。
講到這裡,會産生一個疑問,是什麼呢?這‘持戒修福’的人既然過去多生多劫親近過‘無量千萬佛’,何以到現在還沒有成佛呢?還當末法的苦惱凡夫呢?答案是:也正是因為他過去親近過‘無量千萬佛’他才能‘持戒修福’,問題出在他不了解般若深理,他還是著相‘持戒修福’,這一著相,就不能超出三界去,因此阿羅漢當不了,那怎能當菩薩?又怎能成佛呢?所以還得流轉生死,轉到末法當苦惱凡夫。
可是我們一聽到心裡就害怕了,那我們不就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