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第六

關燈
是第六個五百歲的衆生,我們也一定能生起信心。

    這樣子解釋,才能攝受衆生,不然的話,你按古人的注解,解到第五個五百歲,那最後的五個五百歲時,你就不能了解,為什麼?因為現在佛教曆史已進入到第六個五百歲,那麼辦呢?所以我一直在強調,你們看注解要靈活的去看,采取注解的長處,棄去注解的短處。

    前面我在解釋‘無餘涅槃’不依‘心印疏’,也不依‘新眼疏’就是供給你們參考的好例子,這一點你們一定要記住。

    如來上面的言說,就把須菩提的懷疑心給破掉了,你不要懷疑衆生沒有人相信我所說的妙法,這個言說,這個章句。

    不要說如來在世有衆生‘能生信心’,如來涅槃後,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乃至到了如來法運一萬二千年最後五百歲,也就是末法一萬年的最後五百歲,還有‘持戒修福者’的衆生,對于這個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能生信心’這一句是如來答覆須菩提問:能生信,不能生信的問題,以此答覆到‘能生實信不?’的‘實’,就是生出一個真實的信心,不是馬馬虎虎的信心,不是糊糊塗塗的信心,而是真正對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高深道理有所理解,有所認識而生出的真實的信心。

    要特别注意這裡有一句最重要的話,不是在世間上末法時代的衆生都有這種理解,這種認識,而是個‘有持戒修福者’的人,‘金剛經’上沒有講到偏空的道理,前面講‘離相度生’這是因為你是個菩薩摩诃薩,你要去度生故,‘無住行施’,這是因為你還得去行施,那又怎會落到‘空’的一邊呢?為了使你明白所謂‘無住行施’就給你說個比喻,為什麼叫你布施不要住相,這樣你才能得到像十方虛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怎會落到空呢?所以要學‘金剛經’一定要聽善知識講,要去看古德善知識的注解,這樣子去學‘金剛經’才不會落到空空洞洞的空,這樣才不會害己,講給人聽也不會害人。

    尤其是講第六分‘持戒修福’這四個字,不是說‘後五百歲’就有人生信,還得有個條件,就是這個人得‘持戒修福’。

    在末法時代能‘持戒修福’的衆生不是指一切衆生,隻指著佛弟子而言就很少了。

    我們現在才剛剛到第六個五百歲的開頭而已,你看看現在的佛弟子‘持戒’的不是很少嗎?‘修福’的不是也很少嗎?而到了最後一個五百歲,居然有能夠‘持戒修福’的佛弟子,那真是希有中之希有,所以他有這個善根才能對‘金剛經’講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高深的道理生起真實的信心。

    對這一點,我現在隻講三種道理來解釋‘持戒修福’配到這個甚深的‘般若’之理能生真實信心的問題。

     第一種道理,‘持戒’能止惡生定,‘修福’能生善攝慧,所以他對這個‘般若’深奧之理才能生起真實之信心。

    ‘般若’是慧學,怎樣才能開智慧呢?‘由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是‘楞嚴經’上講的,第一得修定,若沒有定又怎能啟發出智慧呢?而要得到定則得‘持戒’。

    如來說的佛法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

    ‘般若’屬于慧學,要得慧學必須得定,要得定則要持戒。

    戒的功能是防非止惡,止惡才能生定,生起定來就可以發慧了,這是第一句的解釋。

    第二句解釋‘修福’,‘修福’能生善攝慧。

    ‘修福’要怎樣去修呢?‘金剛經’上第四分說‘無住行施’能得到無量的福報,這不是‘修福’嗎?由此可知‘修福’便得行布施,行布施包括财施、法施、無畏施,這樣就能生起一切善法,才能攝取智慧。

    有一點我要大家特别注意,就是‘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這個道理是我道源早年在中國大陸親近慈舟大師時,得到他老人家慈悲的開示才覺悟過來,才明白的道理,以下是我與慈舟大師親近時的一段小故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的故事,那時我為了要開智慧,常常和慈老擡杠子,把他氣得滿臉發紅,但是他老慈悲心重,并不因此棄舍我,很耐心地和我辯論下去。

    他舉出一個最好的例子,在當時大陸上,大叢林很多,那些方丈大和尚我們都瞧不起他,不明白他是怎樣當起大和尚來的,他不會講經也不會說法,但是他當起大叢林的方丈大和尚,有一二百人跟著他吃飯呢!他有福氣也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福報,你要是不相信,把那大叢林交給你去辦,這樣一來你會弄到大家沒有飯吃,何以故?因為一二百人吃飯可不是簡單的事啊!所以說你雖然會講經說法,你有智慧。

    但是你沒有福報。

    你看到的大和尚他不會講經說法,但是他有福報,他能領衆一二百人跟他吃飯沒有問題,這是一種道理。

    但是‘福能攝慧’你還得注意,何以故?因他能請你這位有智慧的法師去講經,他能把你攝住,在當時大陸上的叢林,每逢夏季都要請法師講經,都開大座講三個月的經,他請你法師去講經是要花錢的啊!但是這個沒有問題,他有福報。

    他可以把你這個有智慧的法師攝住到他那個有福報裡面去,可是他若把大叢林交給你,你沒有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