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第六

關燈
丁二、成就信心(分四) 戊一、顯信具德(分二) 己一、深生實信德(分三) 庚一、當機問信 ‘正信’者不偏于空,不偏于有,這正信之心甚為‘希有’,不容易發出來,而要發生出來,故說‘正信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這‘頗有’兩個字是含有輕疑之詞,不敢說沒有又恐怕沒有,疑惑是疑惑了,但很輕微,并不嚴重,故用‘頗有’兩個字。

    因為須菩提聽‘金剛經’聽到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贊歎道:啊!太好了!太好了。

    但是也正是因為它的道理太玄,太妙了,其他的衆生夠資格理解嗎?他在為衆生擔憂。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如來在世的時候說的法叫‘言說’,結集經藏,結集出來的叫‘章句’,就是指前面第三分‘離相度生’,第四分‘無住行施’,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些‘言說’,這些‘章句’,詳細的說是包括前面三分的經文。

    标其綱要就是‘離相度生’、‘無住行施’、‘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幾句,能不能因此生起真實信心呢?他在為衆生擔憂。

     庚二、如來答有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下面經文就是佛呵斥他,‘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佛向須菩提指出,你可不要這樣講,你若是這樣講,是講得不當,是在輕視衆生,看不起衆生。

    先截斷他的疑惑說話,為什麼?因‘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

    佛明确地向須菩提指出他講得不當,要知道不但如來在世,有衆生對此‘章句’能生信心,在那個正法時代、像法時代的衆生能生信心,乃至‘如來滅後’到了最後‘後五百歲’的衆生,對此‘章句’還是能生信心的。

    由此可見,受持‘金剛經’而得到利益的衆生實在太多了,這段經文大緻上已講好。

    再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的‘後’字,先按普通的解釋,如來的法運一共有一萬二千年,如來滅度以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正法就像如來在世時一樣的興盛,這叫正法。

    過了一千年就是像法時代的開始,這時佛法還是在世上很興盛,‘像’者相似正法,但不是正法,故名像法。

    過了兩千年以後,入了末法時代,末法一萬年,末法就是佛法垂末了,于是把如來的法運,再分五個五百歲。

    如來滅後第一個五百歲,是‘解脫堅固時期’,在這正法時代凡是釋迦佛的弟子都能了生脫死,得到解脫。

    所謂‘解脫堅固’,‘堅固’就是不動搖和決定的意思,即是決定得到解脫。

    第二個五百歲是‘禅定堅固時期’,凡是佛弟子都能修到如來的大定,像‘楞嚴經’的楞嚴大定,‘法華經’的法華三昧,這些大乘的禅定都決定,不動搖而能得到。

    再過一個五百歲,正法時代一千年過去了,進入到像法時代,也就是第三個五百歲,這是‘多聞堅固時期’,如來的弟子們出了很多大法師,三藏十二部都研究得很透徹!這些法師都能講經說法,做了很多注解,這就是像法時代第三個五百歲,多聞堅固時期。

    這個時期要是按曆史上講,佛法已穩固地進入中國,你看當時中國出了多少大法師,建立了八大宗派。

    到了第四個五百歲是‘塔寺堅固時期’,這個時期佛弟子求智慧的善根沒有了,要求福報,修塔修寺,越修越多,越修越大,越修越高,大陸上的那些大叢林,大寺院,一進山門,跑到後面的法堂裡,要跑兩個小時,那真是壯哉!夠偉大!那都是塔寺堅固時期建造的。

    到了第五個五百歲,也就是末法時代了,這是‘鬥诤堅固時期’,佛弟子本來是和合衆,現在一點都不和合,鬥诤到底,堅固不動。

    這個時期佛的弟子也不再去研究解脫、禅定、多聞,也不發心修塔、修寺,他們的功夫就花在互相嫉妒、障礙、造口業,你看多可悲啊!這怎叫法運不垂末呢!請到這裡,我不依‘心印疏’與‘新眼疏’兩部注解的解釋,為什麼?因解釋這‘後五百歲’講到第五個五百歲不能用,為什麼不能用呢?按我們中國的佛教曆史,已經是三千年以上了,按南洋小乘佛教的曆史已經是兩仟五佰二十二年了。

    五五二千五,那五個五百歲都過去了,連小乘佛教曆史都過去了,那麼‘金剛經’也就不要講了,再也生不起這信心來了,那不是完了嗎?你要曉得,這是不能按那個古老的注解,死闆闆的來解釋這‘後五百歲’。

    如來的法運不是有一萬二千年嗎?末法有一萬年,在一萬年中,如來隻說五個五百歲,以後第六個五百歲,第七個五百歲沒有說,可是法運還在,還有九千五百年,都叫鬥诤堅固時期,反正是鬥诤越厲害就是了。

    這個最後五百歲又怎樣解釋呢?就是一萬二千年最後的五百歲,還有佛法在,還有‘金剛經’流通,有善根的衆生,他對‘金剛經’還能生起真實的信心。

    我們現在是剛剛過了五個五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