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理實見分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戊三、兼釋伏疑(分二)
己一、釋因生疑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這些初發心的菩薩心中有一種的疑惑,戊三、兼釋伏疑這一科就是要兼代解釋伏疑。
這科文再分二小科,己一、釋因生疑,解釋因無住行施所生的疑惑,己二,防轉成疑,要防護他再轉生一個疑惑。
這科文很難懂,必須參考‘新眼疏’。
‘新眼疏’為何訂這難懂的科文呢?這是依著彌勒菩薩的偈頌解釋的。
彌勒菩薩這樣解釋:衆生有這個疑惑,這個衆生不是普通的衆生,而是發心的菩薩,今先講第一小科,‘己一、釋因生疑’,他聽了‘無住布施’,就潛伏在心裡,生了一個疑惑,佛知道了,就要替他解開這個結。
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即上施諸佛,下施衆生。
我們現在上施諸佛,不用這個上施,是用上供養諸佛,供養也就是施。
這地方所講的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而對于下施衆生要不著相,這個我們可以了解,因為衆生他是個凡夫,我們一著了衆生相,那是個有漏之因,因此不應該著相。
但是上施諸佛,諸佛是無漏之果,我們種這個無漏之因,何以不能住相呢?就在這地方生起疑惑,佛就給他解釋說:你上施諸佛,也不要著相,因為你一著相,就證不到如來法身。
你想證得佛果是證得法身佛果,而不是證得應化身佛果,就這樣他又轉生了另一個疑惑,應化身佛果為什麼不能著相?因為應化身,是應凡夫二乘之機,變化示現出來的,他也是無常之法,有生有滅,到了涅槃以後就沒有了,所以不能著這個應化身的相。
那麼報身佛呢?報身佛是修無漏之因,證得無漏果,報身佛是常住的,為什麼也不能著報身佛的相呢?佛就跟他說,報身佛的相也不能著,因為報身佛他是依著法身顯的相,他是為那十地菩薩的機,顯示出來的,那個相還是虛妄之相。
因此他又再轉另生一個疑惑,照這麼說,不是沒有佛了嗎?不是沒有佛,而是沒有應化身著相的佛,也沒有報身著相的報身佛,法身佛是有的,但是你要遠離應化身佛的相,要遠離報身佛的相,一切不執著,才能證得法身如來,這就是戊三、兼釋伏疑這一科。
‘新眼疏’你一定要看,不看那就太可惜了,不參考‘新眼疏’金剛經經文每一段落都搞不清楚,尤其是彌勒菩薩八十偈頌更不容易懂。
你要研究‘金剛經’隻要參考‘心印疏’和‘新眼疏’的資料就夠了,你不用花那麼多精力去看其他的注解,什麼五十三家注,百家注都會失靈的,這些注解,你看了半天,解了半天,也解不清楚,會把你搞到昏頭昏腦,尤其是現在新出版的注解,更是随便說,随便講,總之不會超過‘心印疏’和‘新眼疏’,我是過來人,是個識途老馬,你們要相信我,我指導你們的路是不會錯誤的。
現在講解經文即如理實見分第五。
先講己一、釋因生疑,昭明太子說:你依著實相之理見到法身如來,這叫如理實見。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叫一聲當機者,也就是叫我們要注意啊!在你心意之下以為怎樣呢?‘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是解釋第一個疑惑,上施諸佛,就是上供養諸佛也不能著相。
佛是無漏之果,我們配無漏之因,怎麼又會錯了呢?你要知道,你要配無漏之因,想證無漏之果,但是你現在所著的佛相是應化身,尤其是須菩提對著的世尊,這尊佛就是應化身佛呀!‘身’是丈六金身,‘相’是三十二相,‘如來’是法身如來。
現在我跟你面對面,我就是佛,但是我是個應化身佛。
雖然是超過一切凡夫的相好,但是你可以依這個丈六金身,三十二相見到法身如來嗎?‘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佛這一問,須菩提開悟了。
其實須菩提老早就開悟,他是替我們問的,也正是經佛這一問,才使我們更上一層樓。
哦!原來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應化身佛,他是有生滅無常之相,這怎會是法身如來呢!我們供養應化身佛,不能著相,若一著相,都變成有漏之因,那怎會是無漏之因呢!這個疑惑就給破了,所以經佛這一問,須菩提就說:‘不也!世尊’即不可以以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得見到法身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何以故?須菩提自己解釋,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如來所說的這個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可不是那個法身,那個實
這些初發心的菩薩心中有一種的疑惑,戊三、兼釋伏疑這一科就是要兼代解釋伏疑。
這科文再分二小科,己一、釋因生疑,解釋因無住行施所生的疑惑,己二,防轉成疑,要防護他再轉生一個疑惑。
這科文很難懂,必須參考‘新眼疏’。
‘新眼疏’為何訂這難懂的科文呢?這是依著彌勒菩薩的偈頌解釋的。
彌勒菩薩這樣解釋:衆生有這個疑惑,這個衆生不是普通的衆生,而是發心的菩薩,今先講第一小科,‘己一、釋因生疑’,他聽了‘無住布施’,就潛伏在心裡,生了一個疑惑,佛知道了,就要替他解開這個結。
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即上施諸佛,下施衆生。
我們現在上施諸佛,不用這個上施,是用上供養諸佛,供養也就是施。
這地方所講的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而對于下施衆生要不著相,這個我們可以了解,因為衆生他是個凡夫,我們一著了衆生相,那是個有漏之因,因此不應該著相。
但是上施諸佛,諸佛是無漏之果,我們種這個無漏之因,何以不能住相呢?就在這地方生起疑惑,佛就給他解釋說:你上施諸佛,也不要著相,因為你一著相,就證不到如來法身。
你想證得佛果是證得法身佛果,而不是證得應化身佛果,就這樣他又轉生了另一個疑惑,應化身佛果為什麼不能著相?因為應化身,是應凡夫二乘之機,變化示現出來的,他也是無常之法,有生有滅,到了涅槃以後就沒有了,所以不能著這個應化身的相。
那麼報身佛呢?報身佛是修無漏之因,證得無漏果,報身佛是常住的,為什麼也不能著報身佛的相呢?佛就跟他說,報身佛的相也不能著,因為報身佛他是依著法身顯的相,他是為那十地菩薩的機,顯示出來的,那個相還是虛妄之相。
因此他又再轉另生一個疑惑,照這麼說,不是沒有佛了嗎?不是沒有佛,而是沒有應化身著相的佛,也沒有報身著相的報身佛,法身佛是有的,但是你要遠離應化身佛的相,要遠離報身佛的相,一切不執著,才能證得法身如來,這就是戊三、兼釋伏疑這一科。
‘新眼疏’你一定要看,不看那就太可惜了,不參考‘新眼疏’金剛經經文每一段落都搞不清楚,尤其是彌勒菩薩八十偈頌更不容易懂。
你要研究‘金剛經’隻要參考‘心印疏’和‘新眼疏’的資料就夠了,你不用花那麼多精力去看其他的注解,什麼五十三家注,百家注都會失靈的,這些注解,你看了半天,解了半天,也解不清楚,會把你搞到昏頭昏腦,尤其是現在新出版的注解,更是随便說,随便講,總之不會超過‘心印疏’和‘新眼疏’,我是過來人,是個識途老馬,你們要相信我,我指導你們的路是不會錯誤的。
現在講解經文即如理實見分第五。
先講己一、釋因生疑,昭明太子說:你依著實相之理見到法身如來,這叫如理實見。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叫一聲當機者,也就是叫我們要注意啊!在你心意之下以為怎樣呢?‘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是解釋第一個疑惑,上施諸佛,就是上供養諸佛也不能著相。
佛是無漏之果,我們配無漏之因,怎麼又會錯了呢?你要知道,你要配無漏之因,想證無漏之果,但是你現在所著的佛相是應化身,尤其是須菩提對著的世尊,這尊佛就是應化身佛呀!‘身’是丈六金身,‘相’是三十二相,‘如來’是法身如來。
現在我跟你面對面,我就是佛,但是我是個應化身佛。
雖然是超過一切凡夫的相好,但是你可以依這個丈六金身,三十二相見到法身如來嗎?‘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佛這一問,須菩提開悟了。
其實須菩提老早就開悟,他是替我們問的,也正是經佛這一問,才使我們更上一層樓。
哦!原來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應化身佛,他是有生滅無常之相,這怎會是法身如來呢!我們供養應化身佛,不能著相,若一著相,都變成有漏之因,那怎會是無漏之因呢!這個疑惑就給破了,所以經佛這一問,須菩提就說:‘不也!世尊’即不可以以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得見到法身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何以故?須菩提自己解釋,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如來所說的這個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可不是那個法身,那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