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無住分第四

關燈
不要著六根、六識的相,十八界的相都不要著。

     庚三、結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須菩提’,佛再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啊!‘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為什麼叫你行布施,而不執著六塵呢?因為你是要發心做菩薩,菩薩則應當‘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即是不住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相,也就是于一切法皆不住相。

     己二、征釋其意 何以故?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何以故?’為什麼呢?這再加以征釋。

    ‘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我們在聽佛的開示,佛叫我們行布施,這是很難得的事,但是好的因,要得到好的報啊!佛怎麼叫我們不住相呢?我們沒有住相的因,将來能得到好的結果嗎?那不是因也空,果也空嗎?初發大乘心的人,還有這個執著,佛就迎合他們的根機而說,迎合初發大乘心,初發布施心的人而說。

    佛說:你不要怕落了空,我告訴你‘不住相布施’正是叫你得到無量的福報,不是叫你的福報落空,是叫你得到‘福德不可思量’。

    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即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恐怕你不了解,再給你說一個比喻。

     ‘須菩提!于意雲何?’‘于’就是在,‘意’就是心意,就是須菩提,在你的心意裡,以為怎樣?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這個虛空,分東、南、西、北,四維上下。

    先說‘東方虛空’可不可以思量?究竟那虛空有多少寬,多少大?須菩提就答:‘不也!世尊’,這道理很容易了解,東方的虛空怎麼可以思量,它有多寬、有多大呢!這‘金剛經’上的兩個‘不’字連在一起,一個是問,一個是答。

    上面的‘不’字,應念‘否’,是佛問的。

    下面的‘不’字,應念‘弗’,是‘舍利弗’的‘弗’,‘不也’就是答不可思量,‘世尊’即稱佛一聲,也就是‘不可以思量啊!世尊。

    ’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這是順著中國的文化把九方合起來說了,即南方、西方、北方,四維就是四個角,四個角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為四維,再加上方、下方合起來為九方。

    這九方的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

    東方一方的虛空不可思量,這九方的虛空也一樣不可思量的啊!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這一段經文,就是佛把它合到法上來講了,意即你這個初發心的菩薩,我勸導你,教你行布施不住相,你得到的福德等于那個十方虛空不可思議一樣。

    ‘其福德亦複如是’,也像東方的虛空不可思量,也像其餘九方的虛空不可思量一樣。

    講到這裡就要合到法上來分析,這是佛要開示最初發大乘心的人,實際講起來,你著個福德之相,還是著相,這裡面就是真實的法門,還帶了權巧,大乘初發心的人,他要行布施,他總是想得到福德,這就是福德之相空不了,所以佛就說,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你就應該‘無住相布施’,那福德就跟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一樣。

    在這‘金剛經’上第一次明文說不著相,要離相度生,說不著相要無住布施,實際上就是要我們不要落到偏空那一邊去。

    佛已說得很明白,你可以得到無量福德,怎麼又會落到空呢?所以學‘金剛經’的人,念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他以為這就是空相,結果才會落個空空洞洞的空。

    他不曉得‘金剛經’講的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它不是落于偏空,也不是落于斷滅空,這個地方就很明顯地說出,能得到無量福德,是不會落到空的,這下面再解釋一下。

     己三、勸如教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教’就是佛的言教,‘但應如所教住’,就是我怎樣講,你就怎麼樣聽,你不是請問:雲何安住真心嗎?我教你無住相布施,就是安住真心的一個妙方。

    你要是了解到這究竟的道理,那你自然會修行,天天行布施,天天不著相。

    但你還是個剛剛初發心的菩薩,這個不著相的心,一時空不幹淨,應該如何?不要緊,就應該依教奉行。

    ‘但應如所教住’,意思是應該如世尊的言教來安住你的真心,‘住’就是安住真心,不是叫你跑去山上住山洞,離開人群安住,這樣你的真心怎麼會安住呢?你沒有接受外邊的境界磨煉,又怎能經得起考驗呢!要你天天跟衆生打交道,天天行布施,你到沒有衆生的地方又怎麼能行布施呢!因此你要依照世尊的言教,天天行布施度衆生,不論是财施、法施、無畏施,都不去著相,這樣你的真心沒有走動,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

    你這樣做下去,真心絕對會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