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正宗分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心就颠倒了。
假如度衆生的時候,不著衆生相,那個時候才是真的降伏妄心的功夫,所以說這四種心最重要的是‘不颠倒心’,不颠倒心就是度衆生要離相,‘離相度生’,這樣才能把妄想心降伏。
講到這已講了彌勒菩薩偈子的兩句,即‘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
再講‘利益深心住’,你懂得了前面的最高道理,但要腳踏實地去做,這叫‘依解起行’,依著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來起這個行門,來做功夫,這樣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
深心是直達真心的本源,就是真如實相的心。
你了達了這真如實相,裡面根本就沒有颠倒相,這樣你的心就安住,降伏妄心就是安住真心,這叫做‘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此乘’是指實教大乘,‘金剛經’就是最上乘,他怎麼不說權乘呢?因權乘還著衆生相,實教大乘才不著衆生相,所以這個功德才能做得圓滿。
要發菩提心,包括有這四種心,要是彌勒菩薩不解釋,我們隻能解釋那一種的道理,度衆生要‘離相度生’。
‘金剛經’上說的很明顯,‘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你能把這道理講清楚,那就很高明了,沒有講錯了。
但是裡面的四種心,我們看不出來,因此講到彌勒菩薩有四種心,我們就要小心謹慎,把這四種心配到經文上。
第一、廣大心是‘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全部都要度他,這是廣大心。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第一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這是長遠心,你度那麼多衆生,時間短這怎行呢!一定要發長遠心,才不會退堕你的菩提心。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配到不颠倒心,要把它配的清清楚楚。
己三、征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迦佛講到這裡自己征問自己解釋,今看經文‘何以故?’這是征問詞,沒有人發問,是釋迦佛自己征問起來,‘須菩提’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聽啊!‘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以下是解釋,‘何以故?’是什麼原故?什麼理由?我度了那麼多衆生,為什麼‘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我們上面講的衆生是性空,生佛同體,現在由佛自己解釋,佛自己解釋不是更為親切嗎!你若是個菩薩則不應該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若是有這四種相,你就不叫菩薩。
這樣說得很懇切,這也帶著開示。
今先解釋這四種相,這‘金剛經’上的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
這‘我相’就是‘金剛經’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個普通的我執之相。
為什麼呢?因為這‘金剛經’上的當機者,一種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種就是二乘證了阿羅漢果,證到辟支佛果的人。
阿羅漢,辟支佛把我執斷掉,煩惱障斷掉了,他那裡還會把五蘊假合的我當成真實的我呢!那麼‘金剛經’上解這四種相,是怎麼解的呢?你要注意,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執之相。
這是最高的一個我執我相,最細微的我執我相,連阿羅漢都沒有覺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執我相斷掉了,這個細分的我相沒有斷掉,他就入無餘涅槃去了,他不肯度衆生。
現在回小向大,要勸你發菩提心,要度衆生了,這個‘我相’就起來了。
什麼‘我相’呢?我是個能度的人,我要發菩提心度衆生,度衆生者就是我。
能度衆生的這個相,就是‘我相’。
對著「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個人,度了兩個人,這個人是被度的相。
‘衆生相’就是差别相,你能度他,你說法不能隻說一種法,因為衆生的根機不一,說的有種種法,有種種法的差别相,這叫做‘衆生相’,‘衆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個差别相。
‘壽者相’是執著不舍的一個相,我們凡夫最執著「壽者相’,就是執著壽命的命根相,到了緊急要命的境界,什麼都可以舍掉,這包括動産、不動産、田地房屋、黃金等都可以舍掉,但要保住這命根子。
但實教菩薩卻要把‘壽者相’棄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個什麼佛法告訴衆生,衆生跟我學了佛法,怎麼樣能得到了生脫死的真實利益,你一執著,就叫做‘壽者相’。
這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剛才講過了,這‘我相’不是凡夫執著五蘊和合的那個粗分的我相,這是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度衆生起的‘我相’,這個‘我相’起的很細微,阿羅漢還不知道,但一度衆生就覺察到了。
我為能度者,這是個‘我相’。
對方那個衆生是我所度者,這是個‘人相’。
能度所度的衆生不一,這叫做‘衆生相’。
你執著不舍,這叫‘壽者相’。
假如有這個‘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即非菩薩’即你就不是菩薩,這句話開示得很嚴重,也就是叫我們要記清楚,不然的話,你學大乘佛法,你著了四種相,天天發願說法度衆生,天天著度衆生說法的相,那你還是個菩薩嗎?天天著相還能成佛嗎?因不對,果也不對,‘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所以一定要有清淨心,發願度一切衆生,這是要的,但是你要曉得實無衆生可度的最高道理。
你懂得沒有衆生可度,那四種相自然不起,這才是心清淨了,心清淨了,成佛的因心就對了,那麼将來一定能夠證得佛果。
征釋這一科講到這裡,也就是把戊一、降心之方講完。
假如度衆生的時候,不著衆生相,那個時候才是真的降伏妄心的功夫,所以說這四種心最重要的是‘不颠倒心’,不颠倒心就是度衆生要離相,‘離相度生’,這樣才能把妄想心降伏。
講到這已講了彌勒菩薩偈子的兩句,即‘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
再講‘利益深心住’,你懂得了前面的最高道理,但要腳踏實地去做,這叫‘依解起行’,依著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來起這個行門,來做功夫,這樣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
深心是直達真心的本源,就是真如實相的心。
你了達了這真如實相,裡面根本就沒有颠倒相,這樣你的心就安住,降伏妄心就是安住真心,這叫做‘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此乘’是指實教大乘,‘金剛經’就是最上乘,他怎麼不說權乘呢?因權乘還著衆生相,實教大乘才不著衆生相,所以這個功德才能做得圓滿。
要發菩提心,包括有這四種心,要是彌勒菩薩不解釋,我們隻能解釋那一種的道理,度衆生要‘離相度生’。
‘金剛經’上說的很明顯,‘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你能把這道理講清楚,那就很高明了,沒有講錯了。
但是裡面的四種心,我們看不出來,因此講到彌勒菩薩有四種心,我們就要小心謹慎,把這四種心配到經文上。
第一、廣大心是‘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全部都要度他,這是廣大心。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第一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這是長遠心,你度那麼多衆生,時間短這怎行呢!一定要發長遠心,才不會退堕你的菩提心。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配到不颠倒心,要把它配的清清楚楚。
己三、征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迦佛講到這裡自己征問自己解釋,今看經文‘何以故?’這是征問詞,沒有人發問,是釋迦佛自己征問起來,‘須菩提’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聽啊!‘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以下是解釋,‘何以故?’是什麼原故?什麼理由?我度了那麼多衆生,為什麼‘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我們上面講的衆生是性空,生佛同體,現在由佛自己解釋,佛自己解釋不是更為親切嗎!你若是個菩薩則不應該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若是有這四種相,你就不叫菩薩。
這樣說得很懇切,這也帶著開示。
今先解釋這四種相,這‘金剛經’上的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
這‘我相’就是‘金剛經’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個普通的我執之相。
為什麼呢?因為這‘金剛經’上的當機者,一種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種就是二乘證了阿羅漢果,證到辟支佛果的人。
阿羅漢,辟支佛把我執斷掉,煩惱障斷掉了,他那裡還會把五蘊假合的我當成真實的我呢!那麼‘金剛經’上解這四種相,是怎麼解的呢?你要注意,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執之相。
這是最高的一個我執我相,最細微的我執我相,連阿羅漢都沒有覺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執我相斷掉了,這個細分的我相沒有斷掉,他就入無餘涅槃去了,他不肯度衆生。
現在回小向大,要勸你發菩提心,要度衆生了,這個‘我相’就起來了。
什麼‘我相’呢?我是個能度的人,我要發菩提心度衆生,度衆生者就是我。
能度衆生的這個相,就是‘我相’。
對著「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個人,度了兩個人,這個人是被度的相。
‘衆生相’就是差别相,你能度他,你說法不能隻說一種法,因為衆生的根機不一,說的有種種法,有種種法的差别相,這叫做‘衆生相’,‘衆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個差别相。
‘壽者相’是執著不舍的一個相,我們凡夫最執著「壽者相’,就是執著壽命的命根相,到了緊急要命的境界,什麼都可以舍掉,這包括動産、不動産、田地房屋、黃金等都可以舍掉,但要保住這命根子。
但實教菩薩卻要把‘壽者相’棄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個什麼佛法告訴衆生,衆生跟我學了佛法,怎麼樣能得到了生脫死的真實利益,你一執著,就叫做‘壽者相’。
這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剛才講過了,這‘我相’不是凡夫執著五蘊和合的那個粗分的我相,這是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度衆生起的‘我相’,這個‘我相’起的很細微,阿羅漢還不知道,但一度衆生就覺察到了。
我為能度者,這是個‘我相’。
對方那個衆生是我所度者,這是個‘人相’。
能度所度的衆生不一,這叫做‘衆生相’。
你執著不舍,這叫‘壽者相’。
假如有這個‘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即非菩薩’即你就不是菩薩,這句話開示得很嚴重,也就是叫我們要記清楚,不然的話,你學大乘佛法,你著了四種相,天天發願說法度衆生,天天著度衆生說法的相,那你還是個菩薩嗎?天天著相還能成佛嗎?因不對,果也不對,‘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所以一定要有清淨心,發願度一切衆生,這是要的,但是你要曉得實無衆生可度的最高道理。
你懂得沒有衆生可度,那四種相自然不起,這才是心清淨了,心清淨了,成佛的因心就對了,那麼将來一定能夠證得佛果。
征釋這一科講到這裡,也就是把戊一、降心之方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