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正宗分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資料上,我按它的文義上給它解釋這個‘無餘’,就是小乘他證了阿羅漢果,證了‘無餘依涅槃’,他還是有餘,因為三界以内的見惑、思惑,他斷掉了,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他還沒有斷,煩惱有餘,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他了脫了,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他沒有了脫,在生死,他還有餘。
所以在他本位上講,他證的是‘無餘依涅槃’,與大乘的比較,他還是有餘。
那麼大乘的‘無餘涅槃’又怎樣呢?他的四種惑全部斷盡。
惑就是煩惱,煩惱無餘,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部斷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了脫,再沒有餘,所以才叫做‘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今再解‘涅槃’,‘涅槃’是梵語,按文字翻成中國話叫圓寂,為‘圓滿寂滅’。
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換句話說,就是一切功德圓滿具備,一切煩惱障斷盡,這就是大乘的‘涅槃’,翻成圓寂。
小乘的‘涅槃’翻成‘滅度’。
下面的‘滅度’就是依著中國話翻譯過來稱為‘涅槃’的意思。
但是不要講到小乘的‘滅度’,何以故?因你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你是個菩薩摩诃薩,你要普度一切衆生。
但你把這些衆生度到什麼地方呢?全部度到‘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滅’是滅除煩惱,‘度’是度脫生死,這是指著大乘講的,以慈悲去滅掉他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四種煩惱,度他的生死,兩種生死都度脫,這樣才與大乘精神相合。
現在我重提一下,為什麼釋迦如來對這個發心的人贊歎為菩薩摩诃薩呢?因為這個發心不容易發起來。
我們講經、學佛法,要能講到那裡,學到那裡,你學大乘佛法,第一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要怎樣發呢?就這樣發:‘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中間把那一段胎、卵、濕、化别名略去,接著「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叫發菩提心。
再簡單就說:‘我要度一切衆生皆成佛道’,你就這樣發心,或許這個心不大容易發起來,但是我在這裡還是苦口婆心勸諸位同學一定要發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發這個心,就是成佛的正因。
要成佛也得講因果呀!你沒有成佛的因,又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成佛的因打從那一天起呢?打從我發菩提心這一天起,這就是成佛的正因。
要是這個因不對,‘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若因地不對,絕對得不到佛果的。
這樣你轉了多少大圈子,還是在六道輪回流轉生死。
所以你一定要發心,發心不要害怕。
啊!這麼多衆生我怎樣度呢?發心要發得大,度衆生要一個一個去度,度衆生得先度有緣的衆生才能度。
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把衆生度完呀!地藏王菩薩也沒有把衆生度盡呢!我們又怎能把衆生度盡呢!那麼釋迦牟尼佛又怎樣成佛呢!他把那些有緣的衆生先度盡。
我們也跟我們有緣的衆生去度他,度一個算一個。
但是你不能不發心,發起心來也不要害怕衆生多。
‘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四宏誓願第一條大願,你一定要發這個心願,不發則沒有成佛的因,永遠不能成佛。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證明這一科,到這裡才是說明降心之方法,也就是如來答覆降心之方法就在這一句。
‘如是滅度’,這個‘如是’是指前文,就是指所有衆生之類,我全部把他度到‘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這樣滅度了多少衆生呢?有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無量、無數、無邊要是分開來解釋,都是一些大數目。
印度的數目也有叫無量數,也有叫無數、也有叫無邊數,實際上就是加重的口氣,即是解釋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你把無量無數無邊都度好了,這下面就告訴我們降心之方法,‘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你可不要存有度衆生度了這麼多衆生的心,你要是存有這個心,這也是妄想心,那也就是妄心沒有降伏住,這句話才是告訴我們降伏妄心的方法。
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又怎麼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呢?這文很不好解釋。
這就必須按‘般若經’裡大乘‘空’中的道理來解。
‘心印疏’上舉出四種理由,‘新眼疏’舉出五種理由,今天講兩種最簡單,最明了的理由。
第一種衆生性空故,所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第二種生佛同體故,所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先講第一種理由,衆生性空,衆生是從那裡來的呢?衆生是從緣起的。
凡是緣起之法皆沒有自性,當體就是空的,衆生性也是空,根本沒有一個衆生,你度個什麼衆生呢?所以在緣起衆生,本來是空的,本來就沒有個衆生,這樣故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第二種理由,生佛同體故,衆生本來具有真如,具有實相。
諸佛成了佛,親證真如實相;證得的就是人人本來具有的真如實相理體,即是‘在佛不增,在生不減’。
在佛來說他證得的真如實相,并沒有增加一點。
在衆生份上來說,在生不減,衆生雖然流轉生死,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一時餓鬼,在六道輪回受生,但是真如實相,它并沒有減少一點。
要是減少一點,那就是虛妄之法,可以壞的。
但是它是真實之法,它雖然自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本體沒有動,一點兒也沒有減少,也正是因為它沒有減少,我們才可以成佛。
我們成了佛就是證得本具真如實相的理體,諸佛是已經證得,我們是本具有的。
這樣我們就明白,衆生的本體與諸佛的本體是一個體,沒有兩個體。
到了我們成了佛,證得真如實相,并不是跟
所以在他本位上講,他證的是‘無餘依涅槃’,與大乘的比較,他還是有餘。
那麼大乘的‘無餘涅槃’又怎樣呢?他的四種惑全部斷盡。
惑就是煩惱,煩惱無餘,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部斷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了脫,再沒有餘,所以才叫做‘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今再解‘涅槃’,‘涅槃’是梵語,按文字翻成中國話叫圓寂,為‘圓滿寂滅’。
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換句話說,就是一切功德圓滿具備,一切煩惱障斷盡,這就是大乘的‘涅槃’,翻成圓寂。
小乘的‘涅槃’翻成‘滅度’。
下面的‘滅度’就是依著中國話翻譯過來稱為‘涅槃’的意思。
但是不要講到小乘的‘滅度’,何以故?因你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你是個菩薩摩诃薩,你要普度一切衆生。
但你把這些衆生度到什麼地方呢?全部度到‘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滅’是滅除煩惱,‘度’是度脫生死,這是指著大乘講的,以慈悲去滅掉他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四種煩惱,度他的生死,兩種生死都度脫,這樣才與大乘精神相合。
現在我重提一下,為什麼釋迦如來對這個發心的人贊歎為菩薩摩诃薩呢?因為這個發心不容易發起來。
我們講經、學佛法,要能講到那裡,學到那裡,你學大乘佛法,第一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要怎樣發呢?就這樣發:‘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中間把那一段胎、卵、濕、化别名略去,接著「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叫發菩提心。
再簡單就說:‘我要度一切衆生皆成佛道’,你就這樣發心,或許這個心不大容易發起來,但是我在這裡還是苦口婆心勸諸位同學一定要發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發這個心,就是成佛的正因。
要成佛也得講因果呀!你沒有成佛的因,又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成佛的因打從那一天起呢?打從我發菩提心這一天起,這就是成佛的正因。
要是這個因不對,‘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若因地不對,絕對得不到佛果的。
這樣你轉了多少大圈子,還是在六道輪回流轉生死。
所以你一定要發心,發心不要害怕。
啊!這麼多衆生我怎樣度呢?發心要發得大,度衆生要一個一個去度,度衆生得先度有緣的衆生才能度。
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把衆生度完呀!地藏王菩薩也沒有把衆生度盡呢!我們又怎能把衆生度盡呢!那麼釋迦牟尼佛又怎樣成佛呢!他把那些有緣的衆生先度盡。
我們也跟我們有緣的衆生去度他,度一個算一個。
但是你不能不發心,發起心來也不要害怕衆生多。
‘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四宏誓願第一條大願,你一定要發這個心願,不發則沒有成佛的因,永遠不能成佛。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證明這一科,到這裡才是說明降心之方法,也就是如來答覆降心之方法就在這一句。
‘如是滅度’,這個‘如是’是指前文,就是指所有衆生之類,我全部把他度到‘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這樣滅度了多少衆生呢?有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無量、無數、無邊要是分開來解釋,都是一些大數目。
印度的數目也有叫無量數,也有叫無數、也有叫無邊數,實際上就是加重的口氣,即是解釋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你把無量無數無邊都度好了,這下面就告訴我們降心之方法,‘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你可不要存有度衆生度了這麼多衆生的心,你要是存有這個心,這也是妄想心,那也就是妄心沒有降伏住,這句話才是告訴我們降伏妄心的方法。
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又怎麼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呢?這文很不好解釋。
這就必須按‘般若經’裡大乘‘空’中的道理來解。
‘心印疏’上舉出四種理由,‘新眼疏’舉出五種理由,今天講兩種最簡單,最明了的理由。
第一種衆生性空故,所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第二種生佛同體故,所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先講第一種理由,衆生性空,衆生是從那裡來的呢?衆生是從緣起的。
凡是緣起之法皆沒有自性,當體就是空的,衆生性也是空,根本沒有一個衆生,你度個什麼衆生呢?所以在緣起衆生,本來是空的,本來就沒有個衆生,這樣故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第二種理由,生佛同體故,衆生本來具有真如,具有實相。
諸佛成了佛,親證真如實相;證得的就是人人本來具有的真如實相理體,即是‘在佛不增,在生不減’。
在佛來說他證得的真如實相,并沒有增加一點。
在衆生份上來說,在生不減,衆生雖然流轉生死,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一時餓鬼,在六道輪回受生,但是真如實相,它并沒有減少一點。
要是減少一點,那就是虛妄之法,可以壞的。
但是它是真實之法,它雖然自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本體沒有動,一點兒也沒有減少,也正是因為它沒有減少,我們才可以成佛。
我們成了佛就是證得本具真如實相的理體,諸佛是已經證得,我們是本具有的。
這樣我們就明白,衆生的本體與諸佛的本體是一個體,沒有兩個體。
到了我們成了佛,證得真如實相,并不是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