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正宗分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丙四、如來開示(分三)
丁一、開示降住(分三)
戊一、降心之方(分三)
己一、标示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金剛經’正宗分,分四大科都是談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是以‘降住’兩字來分的。
第一科略明降住,簡略的說明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方法。
但是須菩提問的是:‘雲何應住真心’在前面,‘雲何降伏妄心’在後面。
為何釋迦如來不先答覆前面安住真心的問題,反而先答覆後面降伏妄心的問題呢?為何釋迦如來把他的問題颠倒過來答覆?因為釋迦如來的智慧比須菩提的智慧更高深,他洞悉我們衆生,所謂真心不能安住,就因為妄心不能降伏,你把妄心降伏了,那真心自然安住。
所以他先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因他知道衆生的病在那裡,是以針對病源下藥,所以第三分完全開示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一段經文,若是不講解會很難懂,何以故?因前面須菩提尊者是替‘善男子,善女人’請問的,照理這地方世尊答覆他應該說:‘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降伏其心’這就夠明白了。
佛沒有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了‘菩薩摩诃薩’這就難懂了。
關鍵就在這裡,要把他聽清楚,要把他的意思弄明白。
今先解釋經文,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略稱,完全翻譯過來,應該是菩提薩埵,中國話叫覺有情。
按自利利他的解釋,這個‘菩薩’應該是個怎樣的衆生呢?他是一個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人,我們在人就在本位上說是人。
這個‘菩薩’他還沒有成佛的覺道,他還得求,上求覺道(覺道即佛的道),可是他不是二乘人,二乘人也上求覺道,但不下化有情,所以叫他做小乘。
這個‘菩薩’是大乘的弟子,大乘的衆生,也就是大乘的人,他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覺有情。
‘新眼疏’有三種解釋,第一自利,第二利他,第三自他兩利。
我解釋就按自他兩利的第三種,因為前面那兩種不必解釋,耽誤時間。
這就是你看注解不要死到注解裡面去了,不要死于名言句下。
現在時間寶貴,要人家懂得什麼叫‘菩薩’就好了,用不著講太多的解釋,反而聽不懂。
‘摩诃薩’是梵語,‘摩诃’翻成中國話叫大,就是大菩薩。
按平常他所證的果位上講,三賢位的菩薩叫菩薩,登了地以後的十地菩薩叫‘摩诃薩’,這是一種解釋。
再進一步解釋,這十地菩薩叫菩薩,等覺菩薩叫‘摩诃薩’,等覺菩薩他還不是佛,但他是大菩薩,故稱‘摩诃薩’。
按判教的解釋。
三乘教的菩薩叫菩薩,實教一乘的菩薩才叫‘摩诃薩’。
我們現在依著「金剛經’的意思解,就是依著判教的解釋,他是個權教大乘叫‘菩薩’,實教大乘叫做‘摩诃薩’,現在已把經文的名詞解釋明白了。
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剛剛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真心沒有降伏,他怎麼都證到了聖果呢?這地方不指證果講,而是指發心講,也就是等于前面說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是佛的果位。
現在他剛剛發這個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這地方還有‘發心的解釋’,他發的是大乘心就叫做‘菩薩’,即是‘權教菩薩’。
他發的是最上乘的心,叫做‘摩诃薩’,即是‘實教菩薩’。
為什麼這樣解釋呢?因為這‘金剛經’下面已經有兩句名文,佛說‘金剛經’是為誰說的呢?為這個大乘人說的,為最上乘人說的。
這兩句怎樣解釋呢?大乘就是大乘,怎麼還有一個最上乘呢?大乘即權教裡邊的大乘,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裡邊的大乘,他不是小乘,你不能說他不大,但是他是權巧方便的大乘,叫做‘權教大乘’。
最上乘即最上實教一乘,超出三乘的菩薩,叫‘實教一乘’的摩诃薩。
按五教家來講,始教的菩薩就叫菩薩,終教、頓教、圓教的菩薩就叫摩诃薩。
不同點在于最初的發心不同,有發‘權教大乘菩薩’的心叫‘菩薩’,有發‘實教大乘’最上的心,叫‘摩诃薩’。
這要合到金剛經上的本義,這就是‘發心’的解釋。
下面才開示:‘應如是降伏其心’,先開示降伏妄心,他雖然發心發得很大,但是他還是個凡夫,他有妄心生障礙。
那麼要怎樣才能降伏其妄心呢?佛就告訴菩薩摩诃薩一個降伏妄心的方法。
這‘如是’兩字,分開來解釋就錯了,若約顯理解釋,約指著前文那就錯了,完全是指著下文,這叫指法之詞,以指下文故,下面經文上說的,就是‘如是’兩個字,往下就是如來開口說金剛經。
前面說如來穿衣吃飯,出入往返在那兒說金剛經,那是‘離言般若’,‘無說而說’。
這向下則由須菩提尊者看出消息以後,自己開悟了,替我們衆生請問,如來慈悲答應他,許可他,給他說法。
許可給他說,這叫‘依言般若’,這就開口說法了,打從那兒說起呢?就打這個地方說起,又‘如是降伏其心’,這隻标出來,還沒有開示,所以下面才開口說金剛經。
己二、正明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
‘金剛經’正宗分,分四大科都是談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是以‘降住’兩字來分的。
第一科略明降住,簡略的說明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方法。
但是須菩提問的是:‘雲何應住真心’在前面,‘雲何降伏妄心’在後面。
為何釋迦如來不先答覆前面安住真心的問題,反而先答覆後面降伏妄心的問題呢?為何釋迦如來把他的問題颠倒過來答覆?因為釋迦如來的智慧比須菩提的智慧更高深,他洞悉我們衆生,所謂真心不能安住,就因為妄心不能降伏,你把妄心降伏了,那真心自然安住。
所以他先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因他知道衆生的病在那裡,是以針對病源下藥,所以第三分完全開示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一段經文,若是不講解會很難懂,何以故?因前面須菩提尊者是替‘善男子,善女人’請問的,照理這地方世尊答覆他應該說:‘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降伏其心’這就夠明白了。
佛沒有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了‘菩薩摩诃薩’這就難懂了。
關鍵就在這裡,要把他聽清楚,要把他的意思弄明白。
今先解釋經文,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略稱,完全翻譯過來,應該是菩提薩埵,中國話叫覺有情。
按自利利他的解釋,這個‘菩薩’應該是個怎樣的衆生呢?他是一個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人,我們在人就在本位上說是人。
這個‘菩薩’他還沒有成佛的覺道,他還得求,上求覺道(覺道即佛的道),可是他不是二乘人,二乘人也上求覺道,但不下化有情,所以叫他做小乘。
這個‘菩薩’是大乘的弟子,大乘的衆生,也就是大乘的人,他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覺有情。
‘新眼疏’有三種解釋,第一自利,第二利他,第三自他兩利。
我解釋就按自他兩利的第三種,因為前面那兩種不必解釋,耽誤時間。
這就是你看注解不要死到注解裡面去了,不要死于名言句下。
現在時間寶貴,要人家懂得什麼叫‘菩薩’就好了,用不著講太多的解釋,反而聽不懂。
‘摩诃薩’是梵語,‘摩诃’翻成中國話叫大,就是大菩薩。
按平常他所證的果位上講,三賢位的菩薩叫菩薩,登了地以後的十地菩薩叫‘摩诃薩’,這是一種解釋。
再進一步解釋,這十地菩薩叫菩薩,等覺菩薩叫‘摩诃薩’,等覺菩薩他還不是佛,但他是大菩薩,故稱‘摩诃薩’。
按判教的解釋。
三乘教的菩薩叫菩薩,實教一乘的菩薩才叫‘摩诃薩’。
我們現在依著「金剛經’的意思解,就是依著判教的解釋,他是個權教大乘叫‘菩薩’,實教大乘叫做‘摩诃薩’,現在已把經文的名詞解釋明白了。
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剛剛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真心沒有降伏,他怎麼都證到了聖果呢?這地方不指證果講,而是指發心講,也就是等于前面說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是佛的果位。
現在他剛剛發這個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這地方還有‘發心的解釋’,他發的是大乘心就叫做‘菩薩’,即是‘權教菩薩’。
他發的是最上乘的心,叫做‘摩诃薩’,即是‘實教菩薩’。
為什麼這樣解釋呢?因為這‘金剛經’下面已經有兩句名文,佛說‘金剛經’是為誰說的呢?為這個大乘人說的,為最上乘人說的。
這兩句怎樣解釋呢?大乘就是大乘,怎麼還有一個最上乘呢?大乘即權教裡邊的大乘,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裡邊的大乘,他不是小乘,你不能說他不大,但是他是權巧方便的大乘,叫做‘權教大乘’。
最上乘即最上實教一乘,超出三乘的菩薩,叫‘實教一乘’的摩诃薩。
按五教家來講,始教的菩薩就叫菩薩,終教、頓教、圓教的菩薩就叫摩诃薩。
不同點在于最初的發心不同,有發‘權教大乘菩薩’的心叫‘菩薩’,有發‘實教大乘’最上的心,叫‘摩诃薩’。
這要合到金剛經上的本義,這就是‘發心’的解釋。
下面才開示:‘應如是降伏其心’,先開示降伏妄心,他雖然發心發得很大,但是他還是個凡夫,他有妄心生障礙。
那麼要怎樣才能降伏其妄心呢?佛就告訴菩薩摩诃薩一個降伏妄心的方法。
這‘如是’兩字,分開來解釋就錯了,若約顯理解釋,約指著前文那就錯了,完全是指著下文,這叫指法之詞,以指下文故,下面經文上說的,就是‘如是’兩個字,往下就是如來開口說金剛經。
前面說如來穿衣吃飯,出入往返在那兒說金剛經,那是‘離言般若’,‘無說而說’。
這向下則由須菩提尊者看出消息以後,自己開悟了,替我們衆生請問,如來慈悲答應他,許可他,給他說法。
許可給他說,這叫‘依言般若’,這就開口說法了,打從那兒說起呢?就打這個地方說起,又‘如是降伏其心’,這隻标出來,還沒有開示,所以下面才開口說金剛經。
己二、正明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