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啟請分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般若’的妙用,不是能用口說出來的。
你要會去參,領悟出來,所以這個地方說了等于沒有說。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你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了,你的真心不能安住,叫我告訴你一個方法,怎麼樣安?‘應如是住’。
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你叫我告訴你,降伏妄心的方法,‘應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安住你的真心,‘如是’降伏你的妄心。
佛說了兩個‘如是’,這就是方法。
注解上有三種解釋,一種作顯理解,怎樣叫做‘如是’?‘如是’就是‘生佛一如,莫不皆是’。
你要想安住真心,先要明白‘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
釋迦如來成了佛,所證得的實相理體,并沒有增加一點,因為實相理體是如如不動的。
我們衆生在流轉生死,‘實相般若’的理體也沒有減少一點,因為它是如如不動的。
所以說‘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衆生與佛一如無二如,都是一個真如實相。
‘莫不皆是’。
一切衆生都是佛。
所以釋迦佛成佛後,三歎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佛眼看衆生都本來是佛,你懂得了‘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把它推廣開來,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而器界——就是山河大地,色、聲、香、味、觸,無不是‘實相般若’的理體。
實相般若理體,遍一切法,所以講‘金剛經’下文,一切法都是佛法。
古人說:‘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你看見‘青青翠竹’那就是真如的理體,你看見‘郁郁黃花’那就是‘實相般若’。
你如此去領悟‘實相般若’之理,那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所以‘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是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如是’之義,你不是說你們發了菩提心,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嗎?你叫我(佛)給你講個方法。
你看前面我那段出入往返,穿衣吃飯之日常威儀,我的真心可走動了嗎?你看我世尊的樣子,有打妄想嗎?沒有。
我的真心沒有走動,我的真心安住,我沒有打妄想,我的妄心降伏了。
試問真心是怎樣的安住?妄心是怎樣的降伏呢?當知就在日用尋常生活中用功,穿衣不著穿衣相,吃飯不著吃飯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都不要著相,這樣真心就不會走動。
真心安住,妄心不起,妄心自然降伏了。
這就是世尊告訴我們‘安住真心,降伏妄心’的妙法。
但是穿衣、吃飯是無始劫來的習氣,能不被穿衣吃飯之境界所轉動的修行者很少,何以故?因他用功不在穿衣吃飯上用,他用功都在大殿、念佛堂上用,其實這不是真功夫,何以不是真功夫呢?平常我們佛門不是有一句話說:‘做法師的架子大,老修行的脾氣大’,為什麼會給他取個‘老修行’這名稱呢?因他是真正用功;念佛:他一天不知道念多少聲;參禅:一天不知參多少枝香,上殿過堂全都在那兒,表示他有修行在用功。
結果你不能碰他,碰到,他發脾氣比平常人的無明火還大。
為什麼他會有那麼大的無明火?那麼大的脾氣?我可沒有惹他,幹嗎?他光那麼大火,發大脾氣?你要曉得他的功夫不是真功夫,因為他沒有在日用尋常生活中用功,因此,你和他談平常日用生活的話,碰到他就發脾氣。
從這點,你就要覺悟,你若想用功,就在這穿衣吃飯,日用尋常生活上去用功。
古人說:‘終日穿衣,不曾挂著一根紗;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
’你若能在這方面用功,那你的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你學佛算是學會了,就照著前面佛那個樣子,‘如是而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三種解釋:‘如是’二字,要開啟後文,就指以下全部‘金剛經’。
按上中下根說:須菩提是上根,他已經開悟了,講到這裡中根人也開悟了,若不再講以下全部‘金剛經’,下根人還是得不到利益。
所以還要說,就指著下文,啟開下文‘如是住,如是降伏’,即跟你講怎麼住,怎麼降伏。
向下所聽講的大衆再高尚還是中下之根,實際上是為下根人說的。
可是這個下根不是普通的下根,而是‘金剛經’法會上的下根。
在‘心印疏’上有兩句話形容:‘燒尾鼓浪成龍去,蝦蟹猶然努眼睛’。
燒尾就是紅尾巴的鯉魚,鯉魚跳龍門,就成了龍,鯉魚成了龍便鼓浪而去,而那些蝦和蟹瞪著眼,茫然不知怎麼回事。
鯉魚怎麼成了龍,蝦蟆不信,螃蟹不信,都在瞪著眼睛莫明其妙。
這以下說的經,都是為螃蟹、蝦蟆所說的,為那瞪眼睛的人所說的。
‘心印疏’是這麼形容的。
這就是不得不說才說,這個地方,你若能大開圓解,悟到實相理體,那麼下面經文也不用再說了。
這就是前面說看見釋迦如來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那叫‘離言般若’,這‘依言般若’雖然還沒有說,你能開悟,大開圓解還是好的。
若你還沒有開悟,還得好好學。
丙三、當機願聞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這兩個字,很多注解,解成:‘唯’是‘唯’,‘然’是‘然’,我認為不應該這樣解釋。
‘唯然’就是我們中國話‘是的’的意思,這是順印度說話的口氣,不要分開來講,即‘是的,世尊’,這樣解就得了。
‘願樂欲聞’,意即我很願意聽,很歡喜聽,很希望聽。
這‘願樂欲’三個字是加重口氣,很想要聽的意思。
‘願’依著「新眼疏’解是心許,我心裡許的願,願意聽。
‘樂’應念‘ㄧㄠˋ’,我好樂聽。
‘欲’是希求即很希望聽。
須菩提已經開悟了,還聽幹什麼呢?第一‘悟’有淺深,淺的理悟了,還有深的理沒有悟,故自己還是要聽。
第二是我悟了,法會的大衆還沒有悟,要為他們請法,代表大衆說‘願樂欲聞’。
按他的本位是‘青龍陀如來’,他已經成了佛,還要聽,這是大權示現,示現不懂來請問。
上來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科,前面三小科已講完,也就是把三十二分本的第二分講完。
你要會去參,領悟出來,所以這個地方說了等于沒有說。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你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了,你的真心不能安住,叫我告訴你一個方法,怎麼樣安?‘應如是住’。
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你叫我告訴你,降伏妄心的方法,‘應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安住你的真心,‘如是’降伏你的妄心。
佛說了兩個‘如是’,這就是方法。
注解上有三種解釋,一種作顯理解,怎樣叫做‘如是’?‘如是’就是‘生佛一如,莫不皆是’。
你要想安住真心,先要明白‘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
釋迦如來成了佛,所證得的實相理體,并沒有增加一點,因為實相理體是如如不動的。
我們衆生在流轉生死,‘實相般若’的理體也沒有減少一點,因為它是如如不動的。
所以說‘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衆生與佛一如無二如,都是一個真如實相。
‘莫不皆是’。
一切衆生都是佛。
所以釋迦佛成佛後,三歎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佛眼看衆生都本來是佛,你懂得了‘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把它推廣開來,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而器界——就是山河大地,色、聲、香、味、觸,無不是‘實相般若’的理體。
實相般若理體,遍一切法,所以講‘金剛經’下文,一切法都是佛法。
古人說:‘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你看見‘青青翠竹’那就是真如的理體,你看見‘郁郁黃花’那就是‘實相般若’。
你如此去領悟‘實相般若’之理,那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所以‘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是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如是’之義,你不是說你們發了菩提心,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嗎?你叫我(佛)給你講個方法。
你看前面我那段出入往返,穿衣吃飯之日常威儀,我的真心可走動了嗎?你看我世尊的樣子,有打妄想嗎?沒有。
我的真心沒有走動,我的真心安住,我沒有打妄想,我的妄心降伏了。
試問真心是怎樣的安住?妄心是怎樣的降伏呢?當知就在日用尋常生活中用功,穿衣不著穿衣相,吃飯不著吃飯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都不要著相,這樣真心就不會走動。
真心安住,妄心不起,妄心自然降伏了。
這就是世尊告訴我們‘安住真心,降伏妄心’的妙法。
但是穿衣、吃飯是無始劫來的習氣,能不被穿衣吃飯之境界所轉動的修行者很少,何以故?因他用功不在穿衣吃飯上用,他用功都在大殿、念佛堂上用,其實這不是真功夫,何以不是真功夫呢?平常我們佛門不是有一句話說:‘做法師的架子大,老修行的脾氣大’,為什麼會給他取個‘老修行’這名稱呢?因他是真正用功;念佛:他一天不知道念多少聲;參禅:一天不知參多少枝香,上殿過堂全都在那兒,表示他有修行在用功。
結果你不能碰他,碰到,他發脾氣比平常人的無明火還大。
為什麼他會有那麼大的無明火?那麼大的脾氣?我可沒有惹他,幹嗎?他光那麼大火,發大脾氣?你要曉得他的功夫不是真功夫,因為他沒有在日用尋常生活中用功,因此,你和他談平常日用生活的話,碰到他就發脾氣。
從這點,你就要覺悟,你若想用功,就在這穿衣吃飯,日用尋常生活上去用功。
古人說:‘終日穿衣,不曾挂著一根紗;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
’你若能在這方面用功,那你的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你學佛算是學會了,就照著前面佛那個樣子,‘如是而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三種解釋:‘如是’二字,要開啟後文,就指以下全部‘金剛經’。
按上中下根說:須菩提是上根,他已經開悟了,講到這裡中根人也開悟了,若不再講以下全部‘金剛經’,下根人還是得不到利益。
所以還要說,就指著下文,啟開下文‘如是住,如是降伏’,即跟你講怎麼住,怎麼降伏。
向下所聽講的大衆再高尚還是中下之根,實際上是為下根人說的。
可是這個下根不是普通的下根,而是‘金剛經’法會上的下根。
在‘心印疏’上有兩句話形容:‘燒尾鼓浪成龍去,蝦蟹猶然努眼睛’。
燒尾就是紅尾巴的鯉魚,鯉魚跳龍門,就成了龍,鯉魚成了龍便鼓浪而去,而那些蝦和蟹瞪著眼,茫然不知怎麼回事。
鯉魚怎麼成了龍,蝦蟆不信,螃蟹不信,都在瞪著眼睛莫明其妙。
這以下說的經,都是為螃蟹、蝦蟆所說的,為那瞪眼睛的人所說的。
‘心印疏’是這麼形容的。
這就是不得不說才說,這個地方,你若能大開圓解,悟到實相理體,那麼下面經文也不用再說了。
這就是前面說看見釋迦如來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那叫‘離言般若’,這‘依言般若’雖然還沒有說,你能開悟,大開圓解還是好的。
若你還沒有開悟,還得好好學。
丙三、當機願聞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這兩個字,很多注解,解成:‘唯’是‘唯’,‘然’是‘然’,我認為不應該這樣解釋。
‘唯然’就是我們中國話‘是的’的意思,這是順印度說話的口氣,不要分開來講,即‘是的,世尊’,這樣解就得了。
‘願樂欲聞’,意即我很願意聽,很歡喜聽,很希望聽。
這‘願樂欲’三個字是加重口氣,很想要聽的意思。
‘願’依著「新眼疏’解是心許,我心裡許的願,願意聽。
‘樂’應念‘ㄧㄠˋ’,我好樂聽。
‘欲’是希求即很希望聽。
須菩提已經開悟了,還聽幹什麼呢?第一‘悟’有淺深,淺的理悟了,還有深的理沒有悟,故自己還是要聽。
第二是我悟了,法會的大衆還沒有悟,要為他們請法,代表大衆說‘願樂欲聞’。
按他的本位是‘青龍陀如來’,他已經成了佛,還要聽,這是大權示現,示現不懂來請問。
上來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科,前面三小科已講完,也就是把三十二分本的第二分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