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啟請分第二

關燈
心’,何以還要貪圖五欲,攀緣六塵呢?原因是我們還是凡夫,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

    是故‘妄心’一現前,真心就走了,這就是‘新眼疏’所說的‘漢賊不兩立’。

    ‘妄心’一起,真心就不能安住了,要使真心安住,第一要緊還是先降伏這‘妄想心’,那有什麼法子呢?請世尊說說降伏這妄想心是要怎樣降伏? 丙二、如來許說(分二) 丁一、贊善印是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長老誠懇請法,如來就允許跟他說法。

    佛先贊歎他說:‘你問的好’再印證他說的對。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一連贊歎他兩個‘善哉’,這是加重口氣說法的腔調,就如我們平常說話‘你太好了,太好了’就是這個意思。

    這‘金剛經’沒有什麼高深玄奧的道理,可是這‘金剛經’不言高深自然高深,不言玄奧自然玄奧。

    佛贊須菩提‘這太好了,太好了’,是怎樣的好呢?第一你能在佛穿衣,吃飯,日用尋常生活之中,領悟到般若之理,這太好了,‘善哉’!第二你會挂念那些沒有悟到這個道理的大衆,而替大衆請問妙法,這是好上加好,故言:‘善哉!善哉!’因此佛連贊歎兩個‘善哉!善哉!’,再叫一聲‘須菩提’。

    佛叫當機者,意思也就是叫我們。

    這經文的組織都是問答體,一問一答與普通說白話一樣,若說難懂,這是少聽少研究之故。

    每次叫須菩提注意聽,實實在在就是叫我們注意聽,叫一聲須菩提就要印證他說的對,‘如汝所說’,如你上面所說的兩句話,說的很對。

    是那兩句話呢?就是‘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上面這樣贊歎我,我現在就給你印證,你贊歎的對。

    這并不是世尊愛聽人家贊歎他的好話,若這樣解釋,便是凡夫的境界了。

    因為世尊自從成佛以來,無時無刻不在護念衆生,付囑衆生,一舉一動都是在護念,都是在付矚,可惜弟子們沒有看出消息來;今天被須菩提看出消息來,他贊歎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所以才說:你贊歎我如來這兩句話太對了,我如來就是這個樣子,護念弟子,付囑弟子的,不但在講堂說法護念你們,出入行走,乃至一舉一動,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在給你們做榜樣,做模範。

    你們要學佛在那裡學呢?不是光學佛的說法,而是要學佛的行持。

    須菩提你贊歎的對,如來就印證你贊歎的對。

     丁二、誠聽許說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你要谛聽,我當為汝說,此雲‘為汝說’即為大衆說。

    ‘谛聽’有兩種意思(一)真實之意——你要發真實心來聽,我們要求學佛法,要聽佛法,若不發真實心,那怎麼能聽得懂呢?因為聽佛法貴在以真實心聽,勿以生滅心而聽,因生滅心是妄想之心。

    若以生滅妄想心來聽這真實的佛法,是聽不懂。

    ‘楞嚴經’上有兩句話:‘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

    ‘緣心’就是攀緣六塵的心,攀緣心也就是生滅心。

    我們的心,起心動念,不出六塵的境界,若拿這個攀緣六塵的心來聽法,佛說的真實妙法,也都變成六塵之法,攀緣之法。

    這話‘圓覺經’上也有:‘汝以旋心聽法,此法亦旋’,意即若以旋轉的心來聽法,這個法也跟著旋轉。

    佛說的法都是真實妙用之法,怎麼有的聽了開悟,有的沒有開悟呢?就是你用生滅心來聽,故聽不到真實妙用的道理。

    (二)審思之義——審是詳審,思是思惟,意即要詳審的思惟,聽經聞法得詳詳細細的聽講其道理。

    這就是教他聽經要以審思而聽,勿過耳成空,聽法要聽到心裡,勿聽到耳朵裡,不然的話,不要說今天聽了一座,就是聽了三年也等于沒聽。

    ‘大智度論’說:‘聽者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于語義中。

    踴躍聞法生歡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這是說:聽經的人,兩個眼睛要端端正正的看著說法的人,因為如來說法,那時還沒有經書,現在看著經文要端端正正的看,身體不要坐得歪歪斜斜,不要靠著桌子,手托到腮膀子上,起懈怠放逸相,因佛經上講成佛的道理,度衆生的道理,不發虔誠的心怎麼行呢!‘如渴思飲’,這表示求法的心很懇切。

    ‘一心入于語義中’,不要打妄想,應一心思惟深入義理之中,佛說法的語言含有深妙義理,有的人聽聞佛法,聽到開悟就是這麼聽出來的。

    ‘踴躍聞法生歡喜’,‘踴躍’是大歡喜的意思,聽法聽到心裡得了法樂,對妙法真了解,心裡生出了一種喜法樂法之心。

    ‘如是之人可為說’,像這樣聽法的人,可以跟他說。

    這就叫‘谛聽!谛聽!當為汝說’。

    反過來說,你不是谛聽的人,你跟他說法,說了他沒有聽,就是聽了,隻聽到耳朵沒聽到心裡,這叫失言,你說的話都冤枉費氣。

    那麼真正來聽法的人,你不說,這叫失人,你把這個人錯過了,這個人是真正要聽法的人,所以‘如是之人可為說’,你就當說。

     現在我解釋一下,我講經的方法,先是消文釋義,然後才顯理。

    為什麼要顯理?應該顯才顯,不顯不行,講‘谛聽’是引證‘新眼疏’上的。

    我的五種講經方法(一)消文(二)釋義(三)顯理(四)勸修(五)舉證。

    以上所講的是勸修的話,舉證的話,勸你要好好谛聽,不要用生滅心聽,不要打妄想來聽,這樣子就是勸修。

    前面解釋真實義,引證‘楞嚴經’。

    前面講審思義,引證‘大智度論’,這就是舉證、舉經、舉論來說明,你就知道我道源講經的五種方法,不是我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古人解經都是這個樣子。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這是如來開口說法,但這種說法,是說而不說,就是‘實相般若’的理體,‘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