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啟請分第二

關燈
之‘善’,所以這樣子,就是承前贊善。

     下面還要請法,如來于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在護念衆生,付囑衆生,這些衆生還是昏昏倒倒,沒有看出消息來。

    所以為這一些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而假設一個問答來請問。

    下面問的都是為這些中下之根機的衆生而問的,如來解釋所謂‘無言之般若’,依著言語解釋也是為這些中下之根而說的。

     丁二、因機設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為五種不翻之‘順古不翻’。

    分段來解釋,‘阿耨多羅’翻成中國話叫‘無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覺。

    ‘三’是梵語的語音,不是中國數目字的一二三的三,‘菩提’叫覺,‘三菩提’叫正覺,這是釋迦如來果位上的名詞。

    世尊成了佛,證得兩個果位,一曰智果,就是菩提果,一曰理果,就是涅槃果,合起來理智不二,理智一如,就是一個佛果。

    解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從下往上解釋。

    梵語‘三菩提’,華言正覺。

    正覺者,超過六凡法界之不覺及外道之邪覺。

    梵語‘三藐’,華言正等。

    正等即平等,二乘聖人雖稱正覺,但隻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稱為正等。

    佛名為正等正覺,即超過二乘法界。

    梵語‘阿耨多羅’,華言無上。

    菩薩自利利他,雖稱正等正覺,但以無明未盡,覺道未圓,故不能稱為無上。

    唯佛一人,三覺圓滿,萬德具備,堪稱‘無上正等正覺’,超九界以獨尊,這就是佛的智果。

    但要注意上面有個‘發’字,下面有個‘心’字,這不是講世尊的果德,世尊成了佛有兩個果,一是菩提果,一是涅槃果。

    這裡是講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如果把上面的‘發’和下面的‘心’字忽略過去,則這經文就講不通了。

    要想成佛,先要學佛發心,發什麼心呢?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為了使這道理能了解清楚,現我舉例說明。

    譬如說在社會上作一個人,想升官發财,這就是發升官的心,發财的心,那就在作凡夫,也就是貪名貪利,升官是名,發财是利。

    若學了佛,要求更進步,光是升官發财還不夠,還要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這是發什麼心呢?這是人天乘的心。

    來生來世轉一個人,來生來世可以升天,這個不出輪回隻能超出三惡道。

    那麼要超出六道輪回,要超出三界以外,要了生死,即要發心,發什麼心呢?發二乘心。

    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衆生成佛,這個發心,發的是什麼心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麼一對比,你就懂了,了解了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分上中下根,上根當時就發,中根過了一個時期再發,下根勉勉強強還是要發,為什麼?因為天天在講這個道理。

    現在我們生在這個末法時代,實在可憐,社會上聽不到法音,出了家到了寺院裡,就是換了出家衣服,唯一的修行,就是吃素,中國佛教視吃素為第一,這是守戒律,沒有吃衆生肉,少造惡業是好的,但是吃了素幹什麼呢?光吃素能成佛嗎?誰也沒有聽過這個道理!不懂又怎能發心呢?故發不起心來,出了家住在寺院裡,不在社會上争名奪利,在寺院裡還是争名奪利,還是嫉妒障礙,若這樣子出家叫做冤枉出家。

    這能怪現在這個出家人嗎?不怪,我們隻是感到可悲,因為沒有善知識講經。

    在我們講堂裡還有幾個帶發的同學,你們聽了可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們沒有聽到不會發心,你們聽到了就要發心,你們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們才叫‘善男子,善女人’。

    剛才說到修五戒、十善,人天乘那也叫‘善男子,善女人’,因為這也超過世上一般隻求名利的人。

    但是,在‘金剛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多麼的高尚,你必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是‘金剛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

     須菩提他根機夠,他看見釋迦如來,出入往返,穿衣吃飯就開悟了,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未開悟,因根機不夠,他比那些聲聞、緣覺的根機高明得多。

    我們可要注意這段經文,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句應是不成問題的。

    可是‘心印疏’卻把此當做一個問題,而又分三個問題,在下半卷,完全講‘發菩提心’,這是對經文上颠倒錯誤所緻。

    我剛才講過參考注解,應該采取的則采取,不應該采取的則放棄。

    譬如我說講經的題目,講‘金剛經’有堅、利、明,講‘般若’有‘三般若’,這是依著「心印疏’說的。

    ‘新眼疏’則隻講到二個,沒有講到三個,沒有講到‘其相光明’,‘三般若’配不上三,隻配了兩個,因此我看那個好,就采取他的材料,就以‘發菩提心’來說,我不采取‘心印疏’的那個大問題,何以故?因這‘善男子,善女人’他怎樣被稱為‘善’,因他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這底下已有了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雲何’就是如何,也就是怎樣,怎樣安住他的真心,怎樣降伏他的妄心。

    這個真心就是剛剛發,就是那個‘菩提心’。

    ‘菩提心’發起來是怎樣的呢?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你隻上求佛道而不下化衆生,那你隻是發二乘的菩提心,而不是大乘的菩提心。

    你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個心最難得發起來,此‘善男子,善女人’居然能發起這個心,但是他還是個凡夫,外面五欲六塵的境界常要轉動他,一轉動‘菩提心’就失了,沒有‘安住’是很苦惱的,因為好不容易發起此心,又給打岔失掉了。

    這須菩提就替這些發心的人來請問,他這個‘菩提心’不能安住,有什麼好方法能令他安住呢?‘菩提心’為什麼不能安住?因為有‘妄心’,‘妄心’就是貪圖五欲,攀緣六塵的心。

    既然你已發了‘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