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啟請分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乎法性,例如我們繞佛也是向右轉,向右繞,這才順法性,向左則順生死,是故請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著地’,這叫合乎世間法的禮節,也合乎法性,這就是身業虔誠。
‘合掌恭敬’,兩個手合起來,表示恭敬。
‘恭敬’二字,貫通于身業、意業、口業等恭敬,叫三業虔誠,三業恭敬。
‘合掌恭敬’則表示意業,而意業是無相的,意業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很虔誠的心,要怎樣表示出來呢?合起掌來表示一心,兩手分開則表示散亂。
‘合掌’來表示一心請法、聽法、即意業虔誠,意業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說話叫做‘白’。
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說話,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雖然跟佛說話,也要虔誠、恭敬,表示口業虔誠,口業恭敬,這是請法的禮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此科文是承前贊善,即承著前文而加以贊美,善就是美善。
‘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希奇少有,這是贊善之詞,他還沒有請法,而世尊還沒有說法,他為什麼一開口就贊歎‘希有’呢?這是承著前文(發起序),贊善而來的。
在過去長老須菩提和衆弟子們皆以為世尊說法是在講堂上才說法,今天須菩提他才看出來,世尊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都是在說法。
這是他過去沒有看到這段消息,今天看出來了。
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舉一動無不是護念弟子,無不是付囑弟子們。
因此贊歎佛甚為‘希有’。
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講經說法,這實在太希奇少有了。
在他自己份上也開口說了一句‘希有’,因過去聽佛說法聽到現在,‘阿含十二方等八’聽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談,這‘金剛經’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這二十二年的般若将快說完,自從親近佛就聽佛法,沒有看到這段消息,沒有悟到日用尋常生活就是‘實相般若’的本體,‘觀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開悟了,在自己本份上也覺得希奇少有。
故在佛那邊贊歎‘希有’,在自己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贊歎了‘希有’,總之,是承著前文,承著發起序來贊歎。
若沒有‘希有’這兩字的贊歎,則發起序與正宗分也就連貫不起來。
因此講顯理之詞,顯淺的道理及顯深的道理都要把他連貫起來。
在經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連貫起來。
下邊稱呼‘世尊’,這‘世尊’是世出世間之所尊稱的意思,就如現在我們稱贊師父道:‘啊!真是太希有的師父’就是這樣的口氣。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是佛的十種德号之一,它的意義,有二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應化身佛’。
另一種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法身如來’。
此處講的是應化身如來。
但是有一部‘金剛經’的注解,叫‘金剛經講義’在台灣翻版,不曉得流通多少,大家認為隻有這一部講義講得最好,那講義上對‘如來’的解釋都解釋為法身如來,我并不大贊成這種說法,何以故?因須菩提在此處贊歎佛出入往返,托缽化飯和吃飯這一段光景,那是化身如來,不是法身如來。
我們參考注解,要有明智的選擇,對的我們采取,不對的則放棄。
須菩提贊歎釋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樣的‘希有’呢?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的心常常在加護弟子,(加護現在叫加被)。
如來的心常常在懷念我們,沒有一時忘記我們,這是講如來的心業意業對于弟子常常加護,常常懷念。
如來的口常常委付叮囑,佛把他所得的法傳授給我們叫‘付’,委付是詳詳細細的傳授給我們叫‘委付’。
‘囑’是如來告訴我們,開示我們要依著所聽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說了再說叫叮囑,這是說如來的口業,對我們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囑。
‘善’是善巧方便,釋迦如來成佛之後如證而說‘華嚴經’,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薩都得了利益,還有這些凡夫二乘根機的,得不到利益。
所以釋迦佛就從最淺顯的地方說起,說人天乘,說聲聞、緣覺乘。
就是說‘阿含經’,一說說了十二年。
佛的本意,他出世是為令衆生成佛,不是說了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就達到目的,于是再說‘方等經’八年。
‘方等經’就是大乘經典,是贊歎大乘诃斥小乘的,是告訴小乘人過去所學的那隻是一種權巧方便說的法,因為你的根機不夠,所以先學小乘法就如小學畢業了,你得再學大乘佛法。
說了八年後,再說般若經又說了二十二年,這般若經純粹是談大乘的智慧道理。
這些二乘根機的,他證了阿羅漢、辟支佛後,他已了脫生死,因此,認為‘所作已辦,具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三界已出,也脫出輪回之苦,還有什麼事沒有辦呢?還說什麼般若呢?怎樣勸導他,他也不受勸,于是佛就在般若會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講課去講般若經。
佛說我今天不要講,你們替我講一座吧。
他們本來是小乘人,硬要學佛來講大乘佛法,這叫‘囑小化大’,小乘人來化大乘菩薩,這就是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禳他們知道,你們所教的都是大菩薩而你們自己講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們怎麼不發大心呢?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叫他們‘回小向大’。
在般若法會上講這個‘善’是可以這麼解釋,但是還不是‘金剛經’上的‘善’,這又有什麼分别呢?因般若會上的‘善’,是‘将大付小,囑小化大’的‘善’,這不算是希有之‘善’。
而‘金剛經’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
怎樣希有呢?就是我們過去認為世尊在講堂上說法加護我們,付囑我們,卻不曉得佛就在穿衣吃飯,出入往返,走路的時候也是在護念我們,也是在付囑我們,這真是‘善’之又‘善’,這真是‘希有’
‘合掌恭敬’,兩個手合起來,表示恭敬。
‘恭敬’二字,貫通于身業、意業、口業等恭敬,叫三業虔誠,三業恭敬。
‘合掌恭敬’則表示意業,而意業是無相的,意業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很虔誠的心,要怎樣表示出來呢?合起掌來表示一心,兩手分開則表示散亂。
‘合掌’來表示一心請法、聽法、即意業虔誠,意業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說話叫做‘白’。
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說話,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雖然跟佛說話,也要虔誠、恭敬,表示口業虔誠,口業恭敬,這是請法的禮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此科文是承前贊善,即承著前文而加以贊美,善就是美善。
‘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希奇少有,這是贊善之詞,他還沒有請法,而世尊還沒有說法,他為什麼一開口就贊歎‘希有’呢?這是承著前文(發起序),贊善而來的。
在過去長老須菩提和衆弟子們皆以為世尊說法是在講堂上才說法,今天須菩提他才看出來,世尊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都是在說法。
這是他過去沒有看到這段消息,今天看出來了。
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舉一動無不是護念弟子,無不是付囑弟子們。
因此贊歎佛甚為‘希有’。
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講經說法,這實在太希奇少有了。
在他自己份上也開口說了一句‘希有’,因過去聽佛說法聽到現在,‘阿含十二方等八’聽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談,這‘金剛經’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這二十二年的般若将快說完,自從親近佛就聽佛法,沒有看到這段消息,沒有悟到日用尋常生活就是‘實相般若’的本體,‘觀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開悟了,在自己本份上也覺得希奇少有。
故在佛那邊贊歎‘希有’,在自己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贊歎了‘希有’,總之,是承著前文,承著發起序來贊歎。
若沒有‘希有’這兩字的贊歎,則發起序與正宗分也就連貫不起來。
因此講顯理之詞,顯淺的道理及顯深的道理都要把他連貫起來。
在經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連貫起來。
下邊稱呼‘世尊’,這‘世尊’是世出世間之所尊稱的意思,就如現在我們稱贊師父道:‘啊!真是太希有的師父’就是這樣的口氣。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是佛的十種德号之一,它的意義,有二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應化身佛’。
另一種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法身如來’。
此處講的是應化身如來。
但是有一部‘金剛經’的注解,叫‘金剛經講義’在台灣翻版,不曉得流通多少,大家認為隻有這一部講義講得最好,那講義上對‘如來’的解釋都解釋為法身如來,我并不大贊成這種說法,何以故?因須菩提在此處贊歎佛出入往返,托缽化飯和吃飯這一段光景,那是化身如來,不是法身如來。
我們參考注解,要有明智的選擇,對的我們采取,不對的則放棄。
須菩提贊歎釋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樣的‘希有’呢?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的心常常在加護弟子,(加護現在叫加被)。
如來的心常常在懷念我們,沒有一時忘記我們,這是講如來的心業意業對于弟子常常加護,常常懷念。
如來的口常常委付叮囑,佛把他所得的法傳授給我們叫‘付’,委付是詳詳細細的傳授給我們叫‘委付’。
‘囑’是如來告訴我們,開示我們要依著所聽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說了再說叫叮囑,這是說如來的口業,對我們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囑。
‘善’是善巧方便,釋迦如來成佛之後如證而說‘華嚴經’,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薩都得了利益,還有這些凡夫二乘根機的,得不到利益。
所以釋迦佛就從最淺顯的地方說起,說人天乘,說聲聞、緣覺乘。
就是說‘阿含經’,一說說了十二年。
佛的本意,他出世是為令衆生成佛,不是說了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就達到目的,于是再說‘方等經’八年。
‘方等經’就是大乘經典,是贊歎大乘诃斥小乘的,是告訴小乘人過去所學的那隻是一種權巧方便說的法,因為你的根機不夠,所以先學小乘法就如小學畢業了,你得再學大乘佛法。
說了八年後,再說般若經又說了二十二年,這般若經純粹是談大乘的智慧道理。
這些二乘根機的,他證了阿羅漢、辟支佛後,他已了脫生死,因此,認為‘所作已辦,具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三界已出,也脫出輪回之苦,還有什麼事沒有辦呢?還說什麼般若呢?怎樣勸導他,他也不受勸,于是佛就在般若會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講課去講般若經。
佛說我今天不要講,你們替我講一座吧。
他們本來是小乘人,硬要學佛來講大乘佛法,這叫‘囑小化大’,小乘人來化大乘菩薩,這就是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禳他們知道,你們所教的都是大菩薩而你們自己講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們怎麼不發大心呢?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叫他們‘回小向大’。
在般若法會上講這個‘善’是可以這麼解釋,但是還不是‘金剛經’上的‘善’,這又有什麼分别呢?因般若會上的‘善’,是‘将大付小,囑小化大’的‘善’,這不算是希有之‘善’。
而‘金剛經’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
怎樣希有呢?就是我們過去認為世尊在講堂上說法加護我們,付囑我們,卻不曉得佛就在穿衣吃飯,出入往返,走路的時候也是在護念我們,也是在付囑我們,這真是‘善’之又‘善’,這真是‘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