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因由分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出家人的規矩。
講了戒,就要修定,‘敷座而坐’是修定。
這就是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發慧。
若沒有戒,沒有定,般若智慧便啟發不出來,所以這一段經文最要緊,叫做發起序。
講這段發起序要顯理,不顯理就跟正宗分接不上頭,發不起正宗分。
顯理有二種,先講(一)淺的顯理,再講(二)顯深的理。
淺的顯理就是持戒修定才能發起般若智慧,剛才已講過了,這段經文從‘世尊食時’......至‘洗足已’就是講持戒,最後一句‘敷座而坐’是講修定。
若不持戒,不修定,般若就發不出來,從此知道發起序跟正宗分是有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緊密的連帶關系。
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們要特别注意,尤其我們中國人跟‘金剛經’特别有緣,可是‘金剛經’好念不好講,也就是好念不好懂。
所以不要以為看了幾遍‘金剛經’便認為懂了,沒有聽善知識講過,自己也沒有參考古人的注解,怎麼會懂呢?比如‘金剛經’内有很多‘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經文,他看了以後以為懂了,以為‘金剛經’是叫我們不要著相。
甚至于到了後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為佛的相,法的相都不能著,他認為這個不著相是‘金剛經’的要義,那麼全部‘金剛經’他都懂了。
可是他卻不知道不著相有錯誤沒有錯誤。
‘金剛經’上不著相,是不著什麼相呢?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空相、不著佛相。
而他認為不著相是不著喝酒吃肉的相,依著他的嗜好歡喜喝酒就喝酒,歡喜吃肉就吃肉,誰要是說他犯戒,他就說持戒是著相,學佛法的人不能著相,因為他是真正的持戒,因為‘金剛經’上講什麼相都要空掉。
其實‘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四個相應怎樣解?他也解不清楚,就隻知道這叫不著相。
他不曉得不著相,要先把善惡分開,這喝酒吃肉是一種惡法,是犯戒的,就先把戒持好,戒持好了,那個持戒的清淨相就不要著,再去修定。
修定還得著相修定,等到真正入了定,則入定的相不要著。
不著相是高一層的道理不是低一層的道理。
可是他不了解經文,把它講成低一層的道理,于是就順著他的煩惱性,歡喜吃肉就去吃肉,還認為這是‘金剛經’的道理。
一切不要著相。
因此誰要是持戒他就批評你著相,再來就說你是學的小乘法,像這種人不但破戒而且破見,就等著堕阿鼻地獄,釋迦佛出世也救不了。
破了戒還可以求忏悔,要是破了見,見即知見,知見破了就是錯了不認錯,還把錯誤的知見認為是對的,是佛的知見,這種人佛出世也救不了。
現在就在阿鼻地獄挂了号,将來非到阿鼻地獄挂單不可,這道理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持戒而去修走,是絕對入不了定的,何以故?因為戒律不清淨。
戒是防非止惡,而你卻天天的為非作惡,不能防非,不能止惡,就是增加煩惱,煩惱即紛煩惱亂,有煩惱坐下來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這樣又怎能入定!不能人定有二個大魔,一個是散亂,一個是昏沉。
散亂也叫掉舉,一坐下來,妄想紛紛,東想西想,越不叫他想就越想,剛剛不想,瞌睡來了,坐著睡了一個大覺,還以為坐了一枝香,這怎能開智慧呢!打妄想是不能開智慧,睡覺亦不能開智慧,不持戒,不修定,般若智慧更是永遠啟發不出來。
智慧是人人本具,我們為什麼從無始劫來到現在還沒看見呢?因為沒有持戒,沒有修定,所以‘金剛經’這一段發起序,尤其對我們現在末法時代,雖然是淺的道理,但卻是很重要的道理。
這一段由持戒修定才能發起般若智慧,就跟正宗分有很大關系了。
再講第(二)深的道理,‘金剛經’上講的是什麼功夫呢?‘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須菩提在上半卷提出這兩個問題,下半卷還是提出這兩個問題。
這個真心如何安住?真心不能安住,就是妄心打了閑岔。
那麼妄心如何降伏?上半卷釋迦如來解釋如何安住真心,如何降伏妄心,到了下半卷還是提出,如來還是答覆。
全部‘金剛經’講的就是‘住心、降心’這四個字的道理。
安住這真心,簡單說叫做‘住心’,降伏這妄心,簡單說叫做‘降心’。
這一段‘金剛經’釋迦佛沒有開口就在那兒講‘金剛經’這叫以身教,不是以言教,等到下面開口說‘金剛經’,這就是言語之教,這個地方叫我們要學佛以身作則修行的方法。
釋迦佛到了吃飯的時候,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金剛經’上釋迦佛是否任運自然,有著相的意思嗎?他托了缽,化了飯,慢步很有威儀地還至本處吃飯,吃了飯,收了衣缽、洗足;洗了足,敷座而坐。
你看他有著相的意思嗎?他并沒有著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在這日用尋常的生活中,都是任運自然,一點都不著相。
不著相,妄心就不起,這就是降伏妄心的方法。
妄心不起真心就沒有走動,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
所以下面再告訴你怎麼樣降伏妄想心,怎麼樣安住真心,都得加上一個方法上去,加一個方法就不任運,不自然了。
所以就在日用尋常的生活上給你說這般若妙法,叫你了解‘住心’、‘降心’的妙用自然。
我(道源)給他取個名字叫‘離言般若’,即離開言語說般若,下面就是‘依言般若’,即依著語言說般若。
這兩個名字是依著「起信論’出來的。
因‘起信論’前面講的是‘離言真如’,後面講的是‘依言真如’,因為‘起信論’上的法體叫‘真如’,‘金剛經’上的法體叫‘般若’,所以我給它換個名字叫‘離言般若’,下面開口說法叫‘依言般若’。
這個言語相說般若經是一種深的道理,你要是想安住真心,無住而住才是真安住,要想降伏妄心,不降而降才是真降伏。
要是加上安住真心的方法上去,這就不自然不任運,你也不要加上降伏妄心的方法,若這樣也不自然,所以不要加上一個方法,不安住,他自然安住,這才是真安住,永遠不會走動。
你不加個方法來降伏妄心,無降而降才是真降。
釋迦佛在這一段日常生活中給我們說‘實相般若’,由‘實相般若’而起妙用。
釋迦佛的本意,是叫我們這些當佛弟子的,看他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我們就照著做,這樣就能得到‘實相般若’的理體,得到‘實相般若’的妙用,能在日用尋常生活中得到利益,那才算是真正的了解般若經。
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走路不著走路相,做事務不著事務相,尤其是吃飯穿衣的時候,穿衣服不著穿衣服相,吃飯不著吃飯相,這才是會用功,會修行。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經文開頭就講這兩句話,看來好像是最沒有意思,不要以為講‘金剛經’是講玄妙之理,講那吃飯穿衣的事幹什麼呢?不曉得這穿衣吃飯兩件事上污染人心可真厲害,無始劫來就在穿衣服,就在吃飯,到現在這習氣深厚,不要說不用功的人這兩個關你過不來,真正修行用功的人,穿衣吃飯不著相還是很難做到。
不相信的話,等下了課,有一個賣海青的來了,有長衫也有中褂,那裡面各種的料子都有,有一個同學買了一件,料子還好,價錢還便宜,一穿上去還很漂亮,于是大家都圍著看,都用手摸摸,都說這料子很好,由此可知這東西染污人染污得很厲害。
再說到吃飯,今天飯菜不大好,就生煩惱,動嗔恨;今天菜飯對了口,就是吃飽了,還要加上半碗,肚子脹得要命還要吃,這就是被好菜轉動了,自己還不知道。
所以說要是曉得這道理,穿衣吃飯都能夠用功,古人說:‘我終日穿衣不著一條紗,終日吃飯沒有嚼到一粒米’。
這樣子才算是穿衣吃飯,不著穿衣服的相,不著吃飯的相,就叫無挂無礙,不然的話,就會被衣服飯菜所挂礙了,這些都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因此要好好的注意,不用功則已,要用功就要從對治穿衣吃飯下手。
那麼不穿衣服不吃飯吧!凡夫不穿衣服怎麼可以呢?我們又不是裸體外道,不吃飯餓死了當餓鬼,這又怎麼修行呢?所以說衣服要穿、飯要吃,但不要著相,打從這地方用功。
要擺脫這個相很困難,這是無始劫的習氣。
現在講一個公案:永嘉禅師著有‘證道歌’,這是很多人知道的。
這位永嘉禅師在六祖惠能大師座下開悟的叫‘一宿覺’,意即給他睡了一個晚上就大徹大悟。
實際上那還是六祖大師門下給他起的德号,這是尊重六祖的意思。
其實他在還沒有見六祖之前就已經大徹大悟了,不過是請六祖給印證一下,并不是在六祖那裡睡了一夜就開悟的。
永嘉大師有一個妹妹,也是出了家當比丘尼,也了不得,是大善根利智的人,她跟他哥哥一樣喜歡參禅。
當永嘉禅師從六祖那兒印證回來,這位比丘尼也要求永嘉禅師為她印證一下。
永嘉禅師就向她說了禅宗的道理,談到最後這位比丘尼答了他一句:‘寸絲不挂’,就是說這身子雖穿了一身衣服,但一寸的絲,一寸的線都不挂在身上,也就是等于無挂無礙,通身放下的意思。
當時永嘉禅師一聽也就跟她印證說:‘如是如是’,表示她所說的道理是對的。
這位比丘尼也就謝法而去了,要出去之際,永嘉禅師要再考驗一下說道:‘喂!你那袈裟角已經拖到地下去了’,這時她就回頭望一下,永嘉禅師就大喝一聲:‘嘿!好一個寸絲不挂’。
由這公案你就知道這個穿衣服的習氣是很難把它擺脫的,但你不把它解脫,永遠不能開般若智慧。
釋迦佛他當然是究竟解脫,穿衣服不著衣服的相,吃飯不著吃飯的相,乃至于出入、往返,行、住、坐、卧,一切解脫,這些都是給我們做樣子,叫我們能在日用尋常中能找一個下手處,能找一個立據點。
在這日用尋常生活之中能給你功夫,打不死,不叫他走動,這才是真功夫,那你的般若智慧就會很快啟發出來,這是講深一步的道理,也就是說出入往返、穿衣吃飯、日常生活,無非是顯‘實相般若’的理體,顯‘觀照般若’的妙用。
合起來這個穿衣吃飯,出入往返也就是文字相,‘文字般若’,那就是一部‘金剛經’的道理都在這裡。
釋迦佛把‘金剛經’說完了,但須菩提長老他确實看到了這個消息,所以他向下才開口贊歎。
那麼其他中根下根的人呢?沒有看到這消息,于是須菩提才替衆生請問。
世尊每說法,無非是對中、下根說的,那些上根利智及須菩提已經聽懂了‘金剛經’,不說也可以了。
你們若要印證我講經的方法,第一消文,第二釋義,第三顯理,不顯理不行,就以‘金剛經’來說,要是不講顯理這一段經文,那就與正宗分接不上頭。
講到此,這三大分中的序分已經講完。
講了戒,就要修定,‘敷座而坐’是修定。
這就是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發慧。
若沒有戒,沒有定,般若智慧便啟發不出來,所以這一段經文最要緊,叫做發起序。
講這段發起序要顯理,不顯理就跟正宗分接不上頭,發不起正宗分。
顯理有二種,先講(一)淺的顯理,再講(二)顯深的理。
淺的顯理就是持戒修定才能發起般若智慧,剛才已講過了,這段經文從‘世尊食時’......至‘洗足已’就是講持戒,最後一句‘敷座而坐’是講修定。
若不持戒,不修定,般若就發不出來,從此知道發起序跟正宗分是有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緊密的連帶關系。
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們要特别注意,尤其我們中國人跟‘金剛經’特别有緣,可是‘金剛經’好念不好講,也就是好念不好懂。
所以不要以為看了幾遍‘金剛經’便認為懂了,沒有聽善知識講過,自己也沒有參考古人的注解,怎麼會懂呢?比如‘金剛經’内有很多‘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經文,他看了以後以為懂了,以為‘金剛經’是叫我們不要著相。
甚至于到了後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為佛的相,法的相都不能著,他認為這個不著相是‘金剛經’的要義,那麼全部‘金剛經’他都懂了。
可是他卻不知道不著相有錯誤沒有錯誤。
‘金剛經’上不著相,是不著什麼相呢?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空相、不著佛相。
而他認為不著相是不著喝酒吃肉的相,依著他的嗜好歡喜喝酒就喝酒,歡喜吃肉就吃肉,誰要是說他犯戒,他就說持戒是著相,學佛法的人不能著相,因為他是真正的持戒,因為‘金剛經’上講什麼相都要空掉。
其實‘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四個相應怎樣解?他也解不清楚,就隻知道這叫不著相。
他不曉得不著相,要先把善惡分開,這喝酒吃肉是一種惡法,是犯戒的,就先把戒持好,戒持好了,那個持戒的清淨相就不要著,再去修定。
修定還得著相修定,等到真正入了定,則入定的相不要著。
不著相是高一層的道理不是低一層的道理。
可是他不了解經文,把它講成低一層的道理,于是就順著他的煩惱性,歡喜吃肉就去吃肉,還認為這是‘金剛經’的道理。
一切不要著相。
因此誰要是持戒他就批評你著相,再來就說你是學的小乘法,像這種人不但破戒而且破見,就等著堕阿鼻地獄,釋迦佛出世也救不了。
破了戒還可以求忏悔,要是破了見,見即知見,知見破了就是錯了不認錯,還把錯誤的知見認為是對的,是佛的知見,這種人佛出世也救不了。
現在就在阿鼻地獄挂了号,将來非到阿鼻地獄挂單不可,這道理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持戒而去修走,是絕對入不了定的,何以故?因為戒律不清淨。
戒是防非止惡,而你卻天天的為非作惡,不能防非,不能止惡,就是增加煩惱,煩惱即紛煩惱亂,有煩惱坐下來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這樣又怎能入定!不能人定有二個大魔,一個是散亂,一個是昏沉。
散亂也叫掉舉,一坐下來,妄想紛紛,東想西想,越不叫他想就越想,剛剛不想,瞌睡來了,坐著睡了一個大覺,還以為坐了一枝香,這怎能開智慧呢!打妄想是不能開智慧,睡覺亦不能開智慧,不持戒,不修定,般若智慧更是永遠啟發不出來。
智慧是人人本具,我們為什麼從無始劫來到現在還沒看見呢?因為沒有持戒,沒有修定,所以‘金剛經’這一段發起序,尤其對我們現在末法時代,雖然是淺的道理,但卻是很重要的道理。
這一段由持戒修定才能發起般若智慧,就跟正宗分有很大關系了。
再講第(二)深的道理,‘金剛經’上講的是什麼功夫呢?‘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須菩提在上半卷提出這兩個問題,下半卷還是提出這兩個問題。
這個真心如何安住?真心不能安住,就是妄心打了閑岔。
那麼妄心如何降伏?上半卷釋迦如來解釋如何安住真心,如何降伏妄心,到了下半卷還是提出,如來還是答覆。
全部‘金剛經’講的就是‘住心、降心’這四個字的道理。
安住這真心,簡單說叫做‘住心’,降伏這妄心,簡單說叫做‘降心’。
這一段‘金剛經’釋迦佛沒有開口就在那兒講‘金剛經’這叫以身教,不是以言教,等到下面開口說‘金剛經’,這就是言語之教,這個地方叫我們要學佛以身作則修行的方法。
釋迦佛到了吃飯的時候,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金剛經’上釋迦佛是否任運自然,有著相的意思嗎?他托了缽,化了飯,慢步很有威儀地還至本處吃飯,吃了飯,收了衣缽、洗足;洗了足,敷座而坐。
你看他有著相的意思嗎?他并沒有著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在這日用尋常的生活中,都是任運自然,一點都不著相。
不著相,妄心就不起,這就是降伏妄心的方法。
妄心不起真心就沒有走動,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
所以下面再告訴你怎麼樣降伏妄想心,怎麼樣安住真心,都得加上一個方法上去,加一個方法就不任運,不自然了。
所以就在日用尋常的生活上給你說這般若妙法,叫你了解‘住心’、‘降心’的妙用自然。
我(道源)給他取個名字叫‘離言般若’,即離開言語說般若,下面就是‘依言般若’,即依著語言說般若。
這兩個名字是依著「起信論’出來的。
因‘起信論’前面講的是‘離言真如’,後面講的是‘依言真如’,因為‘起信論’上的法體叫‘真如’,‘金剛經’上的法體叫‘般若’,所以我給它換個名字叫‘離言般若’,下面開口說法叫‘依言般若’。
這個言語相說般若經是一種深的道理,你要是想安住真心,無住而住才是真安住,要想降伏妄心,不降而降才是真降伏。
要是加上安住真心的方法上去,這就不自然不任運,你也不要加上降伏妄心的方法,若這樣也不自然,所以不要加上一個方法,不安住,他自然安住,這才是真安住,永遠不會走動。
你不加個方法來降伏妄心,無降而降才是真降。
釋迦佛在這一段日常生活中給我們說‘實相般若’,由‘實相般若’而起妙用。
釋迦佛的本意,是叫我們這些當佛弟子的,看他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我們就照著做,這樣就能得到‘實相般若’的理體,得到‘實相般若’的妙用,能在日用尋常生活中得到利益,那才算是真正的了解般若經。
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走路不著走路相,做事務不著事務相,尤其是吃飯穿衣的時候,穿衣服不著穿衣服相,吃飯不著吃飯相,這才是會用功,會修行。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經文開頭就講這兩句話,看來好像是最沒有意思,不要以為講‘金剛經’是講玄妙之理,講那吃飯穿衣的事幹什麼呢?不曉得這穿衣吃飯兩件事上污染人心可真厲害,無始劫來就在穿衣服,就在吃飯,到現在這習氣深厚,不要說不用功的人這兩個關你過不來,真正修行用功的人,穿衣吃飯不著相還是很難做到。
不相信的話,等下了課,有一個賣海青的來了,有長衫也有中褂,那裡面各種的料子都有,有一個同學買了一件,料子還好,價錢還便宜,一穿上去還很漂亮,于是大家都圍著看,都用手摸摸,都說這料子很好,由此可知這東西染污人染污得很厲害。
再說到吃飯,今天飯菜不大好,就生煩惱,動嗔恨;今天菜飯對了口,就是吃飽了,還要加上半碗,肚子脹得要命還要吃,這就是被好菜轉動了,自己還不知道。
所以說要是曉得這道理,穿衣吃飯都能夠用功,古人說:‘我終日穿衣不著一條紗,終日吃飯沒有嚼到一粒米’。
這樣子才算是穿衣吃飯,不著穿衣服的相,不著吃飯的相,就叫無挂無礙,不然的話,就會被衣服飯菜所挂礙了,這些都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因此要好好的注意,不用功則已,要用功就要從對治穿衣吃飯下手。
那麼不穿衣服不吃飯吧!凡夫不穿衣服怎麼可以呢?我們又不是裸體外道,不吃飯餓死了當餓鬼,這又怎麼修行呢?所以說衣服要穿、飯要吃,但不要著相,打從這地方用功。
要擺脫這個相很困難,這是無始劫的習氣。
現在講一個公案:永嘉禅師著有‘證道歌’,這是很多人知道的。
這位永嘉禅師在六祖惠能大師座下開悟的叫‘一宿覺’,意即給他睡了一個晚上就大徹大悟。
實際上那還是六祖大師門下給他起的德号,這是尊重六祖的意思。
其實他在還沒有見六祖之前就已經大徹大悟了,不過是請六祖給印證一下,并不是在六祖那裡睡了一夜就開悟的。
永嘉大師有一個妹妹,也是出了家當比丘尼,也了不得,是大善根利智的人,她跟他哥哥一樣喜歡參禅。
當永嘉禅師從六祖那兒印證回來,這位比丘尼也要求永嘉禅師為她印證一下。
永嘉禅師就向她說了禅宗的道理,談到最後這位比丘尼答了他一句:‘寸絲不挂’,就是說這身子雖穿了一身衣服,但一寸的絲,一寸的線都不挂在身上,也就是等于無挂無礙,通身放下的意思。
當時永嘉禅師一聽也就跟她印證說:‘如是如是’,表示她所說的道理是對的。
這位比丘尼也就謝法而去了,要出去之際,永嘉禅師要再考驗一下說道:‘喂!你那袈裟角已經拖到地下去了’,這時她就回頭望一下,永嘉禅師就大喝一聲:‘嘿!好一個寸絲不挂’。
由這公案你就知道這個穿衣服的習氣是很難把它擺脫的,但你不把它解脫,永遠不能開般若智慧。
釋迦佛他當然是究竟解脫,穿衣服不著衣服的相,吃飯不著吃飯的相,乃至于出入、往返,行、住、坐、卧,一切解脫,這些都是給我們做樣子,叫我們能在日用尋常中能找一個下手處,能找一個立據點。
在這日用尋常生活之中能給你功夫,打不死,不叫他走動,這才是真功夫,那你的般若智慧就會很快啟發出來,這是講深一步的道理,也就是說出入往返、穿衣吃飯、日常生活,無非是顯‘實相般若’的理體,顯‘觀照般若’的妙用。
合起來這個穿衣吃飯,出入往返也就是文字相,‘文字般若’,那就是一部‘金剛經’的道理都在這裡。
釋迦佛把‘金剛經’說完了,但須菩提長老他确實看到了這個消息,所以他向下才開口贊歎。
那麼其他中根下根的人呢?沒有看到這消息,于是須菩提才替衆生請問。
世尊每說法,無非是對中、下根說的,那些上根利智及須菩提已經聽懂了‘金剛經’,不說也可以了。
你們若要印證我講經的方法,第一消文,第二釋義,第三顯理,不顯理不行,就以‘金剛經’來說,要是不講顯理這一段經文,那就與正宗分接不上頭。
講到此,這三大分中的序分已經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