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釋名題

關燈
部經是法喻立題。

    ‘金剛’二字是喻,‘般若’二字是智慧法,‘波羅密’也還是個比喻,所以以法喻來立題,到此把别題講完。

     再講‘經’之一字是通題,‘經’者梵語叫‘修多羅’,譯成中國話叫‘契經’。

    ‘契’者合也,合什麼呢?即合理合機,上合諸佛之理,下合衆生之機,這叫契理契機,才是佛的經。

    要是這部經與諸佛之理不相合,雖然标明是世尊說的,但這是外道冒充的‘僞經’因它不合諸佛之理。

    你怎樣去研究也研究不懂,這也不是佛說的‘經’,都是外道冒充的叫做僞經。

    佛經無論是長的經文,如‘華嚴經’六十萬字,‘法華經’七萬字,‘金剛經’五千多字,都是契理契機的。

    若經典不合諸佛之理不叫‘契經’,不合衆生之機亦不叫‘契經’。

    隻要肯聽肯研究一定會懂,不懂,釋迦佛不會說這部經。

    再詳細的分有貫、攝、常、法四個字的義理叫‘經’。

    (一)什麼叫‘貫’呢?即貫穿所說的義理,這部經所說的義理很多,每一個字皆有其義理,所以用一個‘經’字貫穿起來。

    如線索把每顆念珠子貫穿起來一樣。

    所以把很多義理貫穿起來就叫‘經’。

    (二)‘攝’者攝持所應度之機,每一部經皆有其當機者,也就是說衆生的根機它能攝持。

    (三)‘常’者就是常住不變,三世不能易其理。

    三世者即過去、現在、未來。

    經上的義理是不能變易的,不論到任何時代都是不變的。

    不像世間法是随著時代而轉變,因世間法不是真理。

    (四)‘法’者,法則、規矩之謂也。

    佛經上的法則十方皆遵,在印度國的衆生得遵守其法則規矩,到了中國,中國的衆生也得遵守其法則規矩,如此才能了生死成佛道。

    所以現在若有人到歐美各國去講經,一定會有人聽,隻怕你不去講,因為這是個大法則、大規矩。

     ‘經’之一字,是一切佛經的通題,‘金剛般若波羅密’是此經的别題,合起來共八字,到此把總釋名題的第一科經題講完。

     (乙)解人題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現在講人題即譯人之題,‘姚秦’是個朝代的名字。

    經典是釋迦佛說的,是諸大菩薩結集出來的,所結集的是梵文流通在印度。

    本經是在姚秦時代被翻譯成漢文。

    姚秦時代在中國曆史上是晉朝,晉朝分東晉和西晉,晉朝是由魏、蜀、吳三國合并而成。

    西晉朝統一中國,到後來國家勢力不行,打仗打敗,就遷都到南京,改名為東晉朝。

    那時在中國國土的西方又起了另一個國家叫秦朝。

    秦朝最初的皇帝叫苻堅,鸠摩羅什法師就是苻堅派人去請的。

    鸠師在外國的西方,他名聲遠震傳到中國來。

    因此苻堅就派大将呂光帶了七萬大兵去請他說:‘你讓我們請回來就跟你客氣,不讓請回來就打。

    ’是這樣子請法師的。

    因當時苻堅的國家很強盛,他有意想統一整個中國,而東晉雖然是遷都到南京,但他還是正統天下,這時候因苻堅的兵多将廣,因此他想打東晉,想把東晉滅了就可統一中國。

    雖然苻堅身邊的大臣勸他說:‘東晉還沒有衰落到要亡國的地步,他還有兵将防衛,不容易打,而且在南京又有長江之險阻來保護。

    ’但苻堅卻堅持攻打,不聽谏言,以為有百萬大軍,定能将東晉打敗,并且自誇其軍隊能‘投鞭斷流’,即每一騎兵之馬鞭投入長江即能把長江之水堵斷。

    于是便帶了幾十萬大軍,雖無百萬,号稱百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去打東晉。

    而東晉隻好背水一戰,若戰敗便亡國,戰勝了還可以延長其國運,雖然隻有幾萬軍隊,因此舉國軍民全力以赴,此即兵法上所謂之:‘哀兵必勝’。

    苻堅因犯上兵家之大忌,‘輕敵之意’即所謂‘驕兵必敗’,所以這一戰苻堅的軍隊大敗,被東晉追殺回長安。

    這一戰役便是在安徽的淝水縣的地方會戰的。

    這便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

    經此一役,晉朝也因此而得延長朝代。

    苻堅戰敗回來,有一姓姚之大臣見苻堅早先不聽勸告而妄自去打東晉,使得國家元氣大傷,于是乘苻堅回來時便把他刺死,自己篡了位,沒有改國号,還是叫秦朝,但别于苻堅之秦朝叫姚秦。

     ‘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

    釋尊說的法門,諸大弟子結集下來叫經藏。

    釋迦佛所訂的戒律,諸大弟子把它結集下來叫律藏。

    諸大菩薩解釋經、律的叫論藏。

    所謂‘藏’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