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釋名題

關燈
一切無明煩惱。

    因為無明煩惱,根本就是個沒有體性的東西,被始覺智一照便被照空了。

    這比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千年沒開過的房子,雖然是黑洞洞的,但若亮起燈來,黑暗便消失了。

    因為黑暗是沒有本體的,所以始覺智一起,便能把無明煩惱照空了,這就是‘其用最利’的原故。

    金剛寶‘其相最明’,它的光明能照遍一切,比喻‘文字般若’。

    雖然我們念的‘金剛經’是白紙黑字印上去的,但是每個字皆是光明相,因為它能顯發出‘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是智慧,‘實相般若’是理體,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是何等的大啊!所以說每一個字皆是光明之相,是值得重視的。

    我們研究‘金剛經’,得先從‘文字般若’下手,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然後才能找到‘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的義理。

    義理明白了,才能起觀照,才能以照實相。

    将來始覺智啟發出來後,觀照‘實相般若’、證得‘實相般若’,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

    假如沒有‘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我們亦看不見‘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在那裡,所以我們學佛法,要先從‘文字般若’下手。

    有人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這隻是勸修的話,叫你了解文字義理後要修行。

    若是沒有了解文字義理之前,怎樣修行呢?答曰:‘要離文字相’,你沒有文字,你離什麼文字相?答曰:‘即文字而離文字相’,你連文字也不懂,何有相來離呢?所以在中國佛教大興,興在頓教禅宗,他掃文字相掃得很厲害,後來流弊到什麼義理也不去研究,硬要參禅。

    若是問:‘為什麼你不去研究經典呢?’他答:‘那文字相執著他幹什麼,我一旦大徹大悟,什麼都有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裡。

    ’你看他答得很簡單,其實‘三藏’是那‘三藏’?他可能還搞不清楚,十二部的名字他更背不出來,他又怎樣去研究‘三藏、十二部’呢?他沒有去研究,他心裡又具足什麼‘三藏、十二部’,他連個文字都不認識,小學也沒有上,他硬要開悟,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後來使得佛教衰敗下來,衰敗到出家人不認識字,社會上的信徒都瞧不起,所以中國佛教興隆,興隆到頓教禅宗,全中國的寺院都叫禅寺,到了台灣,寺院還叫禅寺:衰敗也衰敗在禅宗師父不認識字。

    因此,我們必須先了解‘文字般若’,而後起‘觀照般若’再證‘實相般若’這是個次第。

    而‘文字般若’是個智慧,所以我們要尊重其文字,每個字都是十方諸佛的法身舍利;要認識佛的法身,在此文字上認識便可。

    而‘金剛經’的文字又是諸佛之母,它能以出生諸佛。

    若将來你們研究‘金剛經’起了始覺智而大徹大悟,在教相上是大開圓解,叫‘悟入’,‘悟入’再修行便是‘證入’,‘證入’即成佛。

    我們是依‘金剛經’而成佛的,所以‘金剛經’便是母親,‘金剛經’内有文證明,它能出生一切諸佛,它是諸佛之母,所以我們不能輕視‘金剛經’的文字。

    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最大,能以顯出‘觀照’與‘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一起如金剛寶‘其用最利’,‘實相般若’的理體如金剛寶‘其體最堅’,一切法不能壞它,所以這三種‘般若’,隻有以金剛寶來比喻才容易明白,至此‘金剛般若’四字講完。

     再講‘波羅密’三個字,‘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話直譯應該是‘彼岸到’,因為印度的梵文都是颠倒來念的,名詞在上面,動詞在下面;如現今歐美國家的語言文字和梵文一樣,是反過來念的,中國話叫‘李先生’,他卻是颠倒念叫‘先生李’。

    所以‘波羅密’順著中國話的意思是‘到彼岸’。

    ‘彼岸’是個比喻,即是涅槃的彼岸,對著生死叫此岸。

    依著「文字般若’而起了‘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證得‘實相般若’,證得‘實相般若’把無明煩惱都照空,即能離開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所以‘波羅密’就叫‘到彼岸’。

    再合上面四字,就是‘金剛般若波羅密’。

    這又怎能到彼岸呢?即要了解像金剛寶一樣的‘般若’,得到像金剛寶一樣的‘妙智妙慧’,才能‘到彼岸’,故稱‘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七個字即本經的别題。

    再講本經的經題,一般言之,經題雖多,但不出七種立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