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釋名題
關燈
小
中
大
含藏之意。
經藏裡含藏很多的經,律藏裡含藏很多戒律,論藏裡含藏很多的論文,所以叫做藏。
‘法師’這兩字又作何解呢?‘法’是法則、‘師’即模範之意。
給衆生作模範的稱為師父。
所謂法師即是‘以法自師,以法師人’。
我們怎樣給衆生作模範呢?得先自己守法規和法則,也就是依著經、律、論三藏所講的法則作為自己的模範這叫自利。
自己學會經、律、論三藏的法就叫法師,這叫‘以法自師’。
再去弘揚佛法,宏揚三藏,講經依著經講,講律依著律講,講論依著論講,好給衆生作模範,給衆生作師父,這叫做‘以法師人’也就是利他。
自利利他合起來就叫做‘法師’。
再跟上面所講的‘三藏’二字連貫起來,就叫三藏法師。
要貫通三藏之法才叫三藏法師。
古時候對稱呼是很嚴格的,專門弘‘經’的叫‘經師’,專門弘揚戒律的叫‘律師’,專弘論藏的叫‘論師’。
比方說聽講‘成唯識論’是由天親菩薩所造的三十頌,在印度有十大論師來解釋它,就叫‘十大論師’,不能叫‘十大經師或律師’。
能貫通經、律、論三藏才被稱為‘三藏法師’,這不是随便能稱呼的名号,此名号也是其德号,因為要有這種功德才配稱這名号。
可是到了台灣,大家以為出家人都叫‘法師’,因此男衆女衆的出家人,統統被稱為‘法師’,因而‘法師’這尊貴的稱呼便降格、掃地了,何以故?當法師要能‘以法自師,以法師人’,如果你三藏不能貫通,總需貫通一藏,一藏不能貫通,你最低限度要能講一部經或一部論,能講能說,這才能稱為‘法師’。
三藏法師是個通名,是個德号,誰有這個功德的都能被稱為三藏法師。
例如我國的玄奘法師也稱三藏法師,能被稱為三藏法師的人很多,各有各的别名。
而這個貫通三藏的法師是鸠摩羅什,翻譯成中國話叫童壽,因為他在幼童的時代便有高壽之德,故稱童壽。
因按他的年齡還是個童子,按他講經說法的功德已等于一個老法師,老法師有高壽故。
因此跟他取個德号叫‘童壽’。
現在講鸠摩羅什的公案:一般的注解都說他是七歲大徹大悟的,但根據通理大師‘新眼疏’上的考證,卻說他是十二歲時大徹大悟。
無論是七歲或十二歲,還是個童子,鸠摩羅什的母親是個有大善根的人,她生下鸠摩羅什後,便要去出家。
那時因為鸠摩羅什年紀很小,沒有人照顧,所以她母親便帶著他去出家,到處參訪善知識,證得初果。
她自己明白道理,當然以佛法教育其子。
鸠摩羅什因為跟随著他母親到處去參訪善知識,聽了很多道理,所以他的智慧啟發得很快。
按‘新眼疏’講在他十二歲那一年,跟著他母親到一個大寺院去參學。
此佛殿非常高大,在大佛像旁有個供飯用的大鐵缽。
他是個大善根的人,一見這大缽便生起了歡喜心,為了要表示恭敬,便跑前去把大鐵缽拿起頂在頭上,頂著的時候,他忽然間動了個念頭,他想大鐵缽這麼大,我怎麼頂得動呢?突然間他覺得缽很重,并且把他壓倒。
他母親及大殿裡的人跑前去把鐵缽拿起也把童子拉起來,他母親見他在發楞,以為是被缽壓壞了。
于是便問他:‘你怎麼啦?’童子回答說:‘我明白了一種道理,即是萬法唯心的道理。
’他母親說:‘你講講給我聽’他說:‘我在佛殿看見大鐵缽,就生歡喜心,為表示恭敬,我拿起把它頂到頭上,不覺得它重,當頂到頭上時想起自己怎麼會有力氣拿得動呢?鐵缽便重起來了,并且把我壓倒,由此可知份量的輕重完全是自己的分别心,這叫一切法唯心造。
’他母親欣喜的說:‘很了不起,這道理還是佛法最高深的道理,你今天開悟了,你年齡雖然輕,但你可以去弘揚佛法了。
’那時他母親已經證得三果,給他印證沒有錯,從那時候起他便開始講經說法,名聞全印度,當時全印度已有很多大法師和老法師在講經,但都沒有這個十二歲的童子講得好,所以大家都給他送個德号叫鸠摩羅什,意即童壽。
‘譯’即翻譯,本來是梵文,把它翻成中國語文就叫譯。
這部經是貫通三藏的法師鸠摩羅什翻譯的,他是西域國的人,在中國的姚秦時代來我國弘揚佛法,這部經便在那時翻譯成漢文的。
到此把經題及人題講完,即是将總釋名題一科講完。
經藏裡含藏很多的經,律藏裡含藏很多戒律,論藏裡含藏很多的論文,所以叫做藏。
‘法師’這兩字又作何解呢?‘法’是法則、‘師’即模範之意。
給衆生作模範的稱為師父。
所謂法師即是‘以法自師,以法師人’。
我們怎樣給衆生作模範呢?得先自己守法規和法則,也就是依著經、律、論三藏所講的法則作為自己的模範這叫自利。
自己學會經、律、論三藏的法就叫法師,這叫‘以法自師’。
再去弘揚佛法,宏揚三藏,講經依著經講,講律依著律講,講論依著論講,好給衆生作模範,給衆生作師父,這叫做‘以法師人’也就是利他。
自利利他合起來就叫做‘法師’。
再跟上面所講的‘三藏’二字連貫起來,就叫三藏法師。
要貫通三藏之法才叫三藏法師。
古時候對稱呼是很嚴格的,專門弘‘經’的叫‘經師’,專門弘揚戒律的叫‘律師’,專弘論藏的叫‘論師’。
比方說聽講‘成唯識論’是由天親菩薩所造的三十頌,在印度有十大論師來解釋它,就叫‘十大論師’,不能叫‘十大經師或律師’。
能貫通經、律、論三藏才被稱為‘三藏法師’,這不是随便能稱呼的名号,此名号也是其德号,因為要有這種功德才配稱這名号。
可是到了台灣,大家以為出家人都叫‘法師’,因此男衆女衆的出家人,統統被稱為‘法師’,因而‘法師’這尊貴的稱呼便降格、掃地了,何以故?當法師要能‘以法自師,以法師人’,如果你三藏不能貫通,總需貫通一藏,一藏不能貫通,你最低限度要能講一部經或一部論,能講能說,這才能稱為‘法師’。
三藏法師是個通名,是個德号,誰有這個功德的都能被稱為三藏法師。
例如我國的玄奘法師也稱三藏法師,能被稱為三藏法師的人很多,各有各的别名。
而這個貫通三藏的法師是鸠摩羅什,翻譯成中國話叫童壽,因為他在幼童的時代便有高壽之德,故稱童壽。
因按他的年齡還是個童子,按他講經說法的功德已等于一個老法師,老法師有高壽故。
因此跟他取個德号叫‘童壽’。
現在講鸠摩羅什的公案:一般的注解都說他是七歲大徹大悟的,但根據通理大師‘新眼疏’上的考證,卻說他是十二歲時大徹大悟。
無論是七歲或十二歲,還是個童子,鸠摩羅什的母親是個有大善根的人,她生下鸠摩羅什後,便要去出家。
那時因為鸠摩羅什年紀很小,沒有人照顧,所以她母親便帶著他去出家,到處參訪善知識,證得初果。
她自己明白道理,當然以佛法教育其子。
鸠摩羅什因為跟随著他母親到處去參訪善知識,聽了很多道理,所以他的智慧啟發得很快。
按‘新眼疏’講在他十二歲那一年,跟著他母親到一個大寺院去參學。
此佛殿非常高大,在大佛像旁有個供飯用的大鐵缽。
他是個大善根的人,一見這大缽便生起了歡喜心,為了要表示恭敬,便跑前去把大鐵缽拿起頂在頭上,頂著的時候,他忽然間動了個念頭,他想大鐵缽這麼大,我怎麼頂得動呢?突然間他覺得缽很重,并且把他壓倒。
他母親及大殿裡的人跑前去把鐵缽拿起也把童子拉起來,他母親見他在發楞,以為是被缽壓壞了。
于是便問他:‘你怎麼啦?’童子回答說:‘我明白了一種道理,即是萬法唯心的道理。
’他母親說:‘你講講給我聽’他說:‘我在佛殿看見大鐵缽,就生歡喜心,為表示恭敬,我拿起把它頂到頭上,不覺得它重,當頂到頭上時想起自己怎麼會有力氣拿得動呢?鐵缽便重起來了,并且把我壓倒,由此可知份量的輕重完全是自己的分别心,這叫一切法唯心造。
’他母親欣喜的說:‘很了不起,這道理還是佛法最高深的道理,你今天開悟了,你年齡雖然輕,但你可以去弘揚佛法了。
’那時他母親已經證得三果,給他印證沒有錯,從那時候起他便開始講經說法,名聞全印度,當時全印度已有很多大法師和老法師在講經,但都沒有這個十二歲的童子講得好,所以大家都給他送個德号叫鸠摩羅什,意即童壽。
‘譯’即翻譯,本來是梵文,把它翻成中國語文就叫譯。
這部經是貫通三藏的法師鸠摩羅什翻譯的,他是西域國的人,在中國的姚秦時代來我國弘揚佛法,這部經便在那時翻譯成漢文的。
到此把經題及人題講完,即是将總釋名題一科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