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末那與阿賴耶識
關燈
小
中
大
貪的異名,亦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
《大乘義章》曰:‘貪染名愛’。
愛有四種,一曰‘愛’,就是緣已得的自身而起貪愛。
二曰‘後有愛’,緣未得的自身而起貪愛。
三曰‘貪喜俱行愛’,緣已得的境界而起貪愛。
四曰‘彼彼喜樂愛’,緣未得的境界而起貪愛。
以上四種愛,均與末那識相應,就是深愛于所執之我而生起的愛。
第七末那識,由凡夫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由染至淨三種位次,曰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位。
茲分述如下: 一、生我見相應位:這是末那識緣阿賴識見分生起的我執位,曰生我見相應位。
一切凡夫、二乘有學、七地以前菩薩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攝。
二、法我見相應位:在此位的行者,我執已空,法執未空,一切凡夫,二乘證得聲聞果緣覺果,及法空智果未現前的菩薩,都是此位所攝。
三、平等性智相應位:菩薩于見道位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現前,及證得佛果者,均此位所攝。
以上三位,前二位是有漏位,第三位是無漏位。
在有漏二位中,第一位是染污位,第二位是不染污位。
《唯識三十頌》指末那識是:‘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是指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證得阿羅漢位、滅盡定位、出世道位,方能斷除我執,舍去末那之名。
此又名末那三位無有: 一、阿羅漢位:二乘阿羅漢位,大乘八地菩薩,第八識舍阿賴耶之名(此時名異熟識),故末那亦不成執。
二、滅盡定位:修滅盡定,前六識心心所皆滅,染位末那及心所亦滅。
三、出世道位:謂得真無我解脫及得後得無漏智,末那識已轉識成智。
【2】阿賴耶識 八識中的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此即《廣論》所稱: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為境界故。
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 如論文所言,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故稱之為宇宙人生本源。
阿賴耶識,是梵語AlayaVijnana的音譯,義譯為藏識。
藏有三義,曰能藏、所藏、執藏。
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熏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此時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為執藏,亦稱我愛執藏。
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生起萬法,此稱之為‘賴耶緣起’。
事實上,所謂識者,祗是一種功能。
此功能在潛伏狀态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發生作用,生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
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生起作用時的名稱。
種子生現行,生出阿賴耶識的識體,這在識變中稱為‘因能變’;因能變的同時,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這在識變中稱為‘果能變’。
相分是宇宙萬法的差别相狀,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
由主觀的認識作用的見分,去認識客觀的萬法相狀的相分,此時始有所謂宇宙人生。
這種阿賴耶識中的萬法種子、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賴耶緣起。
阿賴耶識有三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
《唯識三十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即指此三相而說,以‘阿賴耶識’是此識的自相,‘異熟’是此識的果相,‘一切種’是此識的因相。
此識攝持諸法種子,又名一切種識,諸法種子生起現行法,種子是現行之因,故稱‘一切種’為此識因相。
《成唯識論》曰:‘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
離此,餘法能遍執
《大乘義章》曰:‘貪染名愛’。
愛有四種,一曰‘愛’,就是緣已得的自身而起貪愛。
二曰‘後有愛’,緣未得的自身而起貪愛。
三曰‘貪喜俱行愛’,緣已得的境界而起貪愛。
四曰‘彼彼喜樂愛’,緣未得的境界而起貪愛。
以上四種愛,均與末那識相應,就是深愛于所執之我而生起的愛。
第七末那識,由凡夫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由染至淨三種位次,曰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位。
茲分述如下: 一、生我見相應位:這是末那識緣阿賴識見分生起的我執位,曰生我見相應位。
一切凡夫、二乘有學、七地以前菩薩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攝。
二、法我見相應位:在此位的行者,我執已空,法執未空,一切凡夫,二乘證得聲聞果緣覺果,及法空智果未現前的菩薩,都是此位所攝。
三、平等性智相應位:菩薩于見道位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現前,及證得佛果者,均此位所攝。
以上三位,前二位是有漏位,第三位是無漏位。
在有漏二位中,第一位是染污位,第二位是不染污位。
《唯識三十頌》指末那識是:‘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是指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證得阿羅漢位、滅盡定位、出世道位,方能斷除我執,舍去末那之名。
此又名末那三位無有: 一、阿羅漢位:二乘阿羅漢位,大乘八地菩薩,第八識舍阿賴耶之名(此時名異熟識),故末那亦不成執。
二、滅盡定位:修滅盡定,前六識心心所皆滅,染位末那及心所亦滅。
三、出世道位:謂得真無我解脫及得後得無漏智,末那識已轉識成智。
【2】阿賴耶識 八識中的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此即《廣論》所稱: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為境界故。
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 如論文所言,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故稱之為宇宙人生本源。
阿賴耶識,是梵語AlayaVijnana的音譯,義譯為藏識。
藏有三義,曰能藏、所藏、執藏。
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熏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此時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為執藏,亦稱我愛執藏。
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生起萬法,此稱之為‘賴耶緣起’。
事實上,所謂識者,祗是一種功能。
此功能在潛伏狀态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發生作用,生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
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生起作用時的名稱。
種子生現行,生出阿賴耶識的識體,這在識變中稱為‘因能變’;因能變的同時,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這在識變中稱為‘果能變’。
相分是宇宙萬法的差别相狀,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
由主觀的認識作用的見分,去認識客觀的萬法相狀的相分,此時始有所謂宇宙人生。
這種阿賴耶識中的萬法種子、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賴耶緣起。
阿賴耶識有三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
《唯識三十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即指此三相而說,以‘阿賴耶識’是此識的自相,‘異熟’是此識的果相,‘一切種’是此識的因相。
此識攝持諸法種子,又名一切種識,諸法種子生起現行法,種子是現行之因,故稱‘一切種’為此識因相。
《成唯識論》曰:‘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
離此,餘法能遍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