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末那與阿賴耶識
關燈
小
中
大
【1】第七末那識
八識中的第七識是末那識,義譯為‘意’,此即《廣論》所稱:
‘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随轉。
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
’ 末那識梵語ManasVijnana,音譯末那識。
梵文Manas,義譯為‘意’,梵文Vijnana.義譯為‘識’,合譯為意識。
但如果譯為意識,就與第六意識同名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區别。
原來心識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識所依的是五根(此為色法之根),第六識所依的是第七末那識(此為心法之根)。
意識依于末那識生起,末那為意識之根。
第六、七識雖然同名為意,但解釋不同,第六識是依意根生起之識,是依主釋:第七識乃意的本身就是識,是持業釋。
《成唯識論》曰:‘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
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 此識的業用,如《唯識三十頌》所稱:‘思量為性相’。
指第七末那識,以‘思量’為其體性,亦以‘思量’為行相。
事實上,思量隻是末那的行相,但以末那體性微細難知,因之以用顯體,亦以思量為其體性。
思量者,思即思慮,量者度量,識之緣境,凡有了别,即有思量,因此八個識皆有思量的作用。
但此處何以特别突顯第七識的思量作用?因為以八識作用殊勝來說,則‘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識。
’末那義譯為意,意的作用本來就是思量。
并且此識的思量,是‘恒審思量’,恒是恒常,審是審察,所以末那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
以八個識分析,前五識沒有審察思量,故說是‘非恒非審’的思量。
第六識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時間斷(如在五位無心的情況下),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
第八識恒時相續,沒有間斷,但它也沒有審察思量,所以是‘恒而非審’的思量。
唯有第七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
第七識思量些什麼呢?就是恒時執持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而審察思量。
末那識在善、惡、無記三性中,本來是‘無記’,但因與它相應的心所中,有‘四惑八大’與之相應,所以使它受到染污,而有‘染污意’的之名,同時也成為‘有覆無記’。
所謂‘四惑’,就是與第七識相應的四個根本煩惱心所,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八大即八個大随煩惱心所。
此外還有五遍行心所、及别境中的慧心所,共十八個心所與末那識應。
現分述四惑如下: 一、我癡:我癡即是無明、愚癡,于諸事理迷闇不明的意思。
無明有兩種,一者相應無明,二者不共無明。
相應無明,是指第六識與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相應而起者。
不共無明又分為兩種,一為恒行不共,這是與第七識相應的無明;一為獨行不共,是與第六識相應、而不和根本煩惱相應者。
此處所稱的我癡,即是恒行不共無明,這是不明無我之理,與我見相應,故名我癡。
我癡居四煩惱之首,以一切煩惱,皆由無明而生起也。
二、我見:我見的見,就是根本煩惱中的不正見。
不正見以‘染慧為性’,可開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此處的我見,即五見中的身見,也即是妄執五蘊和合之身,以為是常、一、主宰的實我。
此又稱為我執,這是與生俱起,恒時相續,緣非我的第八識而妄計為我的執著。
三、我慢:慢者妄自尊大,輕蔑他人。
慢是六根本煩惱之一,可開為七種,即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
我慢即七慢中的第四種。
我慢由我執而起。
由我執故,進而貢高我慢。
四、我愛:愛是
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
’ 末那識梵語ManasVijnana,音譯末那識。
梵文Manas,義譯為‘意’,梵文Vijnana.義譯為‘識’,合譯為意識。
但如果譯為意識,就與第六意識同名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區别。
原來心識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識所依的是五根(此為色法之根),第六識所依的是第七末那識(此為心法之根)。
意識依于末那識生起,末那為意識之根。
第六、七識雖然同名為意,但解釋不同,第六識是依意根生起之識,是依主釋:第七識乃意的本身就是識,是持業釋。
《成唯識論》曰:‘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
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 此識的業用,如《唯識三十頌》所稱:‘思量為性相’。
指第七末那識,以‘思量’為其體性,亦以‘思量’為行相。
事實上,思量隻是末那的行相,但以末那體性微細難知,因之以用顯體,亦以思量為其體性。
思量者,思即思慮,量者度量,識之緣境,凡有了别,即有思量,因此八個識皆有思量的作用。
但此處何以特别突顯第七識的思量作用?因為以八識作用殊勝來說,則‘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識。
’末那義譯為意,意的作用本來就是思量。
并且此識的思量,是‘恒審思量’,恒是恒常,審是審察,所以末那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
以八個識分析,前五識沒有審察思量,故說是‘非恒非審’的思量。
第六識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時間斷(如在五位無心的情況下),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
第八識恒時相續,沒有間斷,但它也沒有審察思量,所以是‘恒而非審’的思量。
唯有第七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
第七識思量些什麼呢?就是恒時執持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而審察思量。
末那識在善、惡、無記三性中,本來是‘無記’,但因與它相應的心所中,有‘四惑八大’與之相應,所以使它受到染污,而有‘染污意’的之名,同時也成為‘有覆無記’。
所謂‘四惑’,就是與第七識相應的四個根本煩惱心所,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八大即八個大随煩惱心所。
此外還有五遍行心所、及别境中的慧心所,共十八個心所與末那識應。
現分述四惑如下: 一、我癡:我癡即是無明、愚癡,于諸事理迷闇不明的意思。
無明有兩種,一者相應無明,二者不共無明。
相應無明,是指第六識與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相應而起者。
不共無明又分為兩種,一為恒行不共,這是與第七識相應的無明;一為獨行不共,是與第六識相應、而不和根本煩惱相應者。
此處所稱的我癡,即是恒行不共無明,這是不明無我之理,與我見相應,故名我癡。
我癡居四煩惱之首,以一切煩惱,皆由無明而生起也。
二、我見:我見的見,就是根本煩惱中的不正見。
不正見以‘染慧為性’,可開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此處的我見,即五見中的身見,也即是妄執五蘊和合之身,以為是常、一、主宰的實我。
此又稱為我執,這是與生俱起,恒時相續,緣非我的第八識而妄計為我的執著。
三、我慢:慢者妄自尊大,輕蔑他人。
慢是六根本煩惱之一,可開為七種,即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
我慢即七慢中的第四種。
我慢由我執而起。
由我執故,進而貢高我慢。
四、我愛: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