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識蘊——前六識
關燈
小
中
大
【1】雲何識蘊
在五蘊中,列為第五位蘊的是識蘊。
《大乘廣五蘊論》曰: ‘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别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
亦名意,意所攝故。
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采集諸行種子故。
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後一類相續轉故。
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轉識,複生待所緣緣差别轉故。
數數間斷還複生起,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為境界故。
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随轉。
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
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 關于對識蘊的诠釋,在無著菩薩所造的《阿毗達磨集論》中,說的更明白一點:‘雲何建立識蘊,謂心、意、識差别。
何等為心,謂蘊界處習所薰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
何等為意,謂一切緣阿賴耶識,思度為性,與四煩惱相應,謂我見、我愛、我慢、無明,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位,唯除聖道現前,若處滅盡定,及在無學地,又六識以無間滅識為意。
何等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何等眼識?謂依眼、緣色、了别為性。
何等耳識?謂依耳、緣聲、了别為性。
何等鼻識?謂依鼻、緣香、了别為性。
何等舌識?謂依舌、緣味、了别為性。
何等身識?謂依身、緣觸、了别為性。
何等意識?謂依意、緣法、了别為性。
’ 什麼叫做識呢?《大乘義章》曰:‘識者心之異名’,是了别的意思。
心對所緣之境的了别,名之為識。
《成唯識論》卷一曰:‘識謂了别’。
《大乘止觀》卷二曰:‘對境覺智,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了了别知名為識。
’心為集起之義,意為思量之義,識為了别之義,在唯識學上,這三個名詞雖可互相通用,然其實體各别,如次第配之于八識,則集起之心是第八識,思量之意是第七識,了别之識是前六識。
唯識宗立八識心王之名。
此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唯識宗不說心而說識,佛法上謂之方便。
事實上,識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識三者,同體而異名。
小乘佛教建立六識,沒有第七、八識,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識的含義,如印度僧伽跋陀羅(衆賢)造《順正理論》,卷十一謂:‘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識。
’集起故名心者,即是第八阿賴耶識;思量故名意者,即是第七識末那識;而了别故名識者,即是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唯識宗将一心析為八識者,無非是破遣我人‘實我’的執著。
原來我人通常執著于實我實法,把宇宙萬有視為實體,因此我人說到‘心’時,把心視為一個整體的東西存在。
唯識家為對治此等觀念,乃以分析的方法,解析此心為八,以此心不是一個整體的東西,來破遣‘實我’的執著。
現在依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的次第诠釋如下。
【2】前五識 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的總稱。
這是我人的五種感覺器官,是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出的五種認識作用。
這五識的作用是: 一、眼識:依于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二、耳識:依于耳
《大乘廣五蘊論》曰: ‘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别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
亦名意,意所攝故。
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采集諸行種子故。
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後一類相續轉故。
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轉識,複生待所緣緣差别轉故。
數數間斷還複生起,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為境界故。
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随轉。
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
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 關于對識蘊的诠釋,在無著菩薩所造的《阿毗達磨集論》中,說的更明白一點:‘雲何建立識蘊,謂心、意、識差别。
何等為心,謂蘊界處習所薰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
何等為意,謂一切緣阿賴耶識,思度為性,與四煩惱相應,謂我見、我愛、我慢、無明,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位,唯除聖道現前,若處滅盡定,及在無學地,又六識以無間滅識為意。
何等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何等眼識?謂依眼、緣色、了别為性。
何等耳識?謂依耳、緣聲、了别為性。
何等鼻識?謂依鼻、緣香、了别為性。
何等舌識?謂依舌、緣味、了别為性。
何等身識?謂依身、緣觸、了别為性。
何等意識?謂依意、緣法、了别為性。
’ 什麼叫做識呢?《大乘義章》曰:‘識者心之異名’,是了别的意思。
心對所緣之境的了别,名之為識。
《成唯識論》卷一曰:‘識謂了别’。
《大乘止觀》卷二曰:‘對境覺智,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了了别知名為識。
’心為集起之義,意為思量之義,識為了别之義,在唯識學上,這三個名詞雖可互相通用,然其實體各别,如次第配之于八識,則集起之心是第八識,思量之意是第七識,了别之識是前六識。
唯識宗立八識心王之名。
此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唯識宗不說心而說識,佛法上謂之方便。
事實上,識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識三者,同體而異名。
小乘佛教建立六識,沒有第七、八識,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識的含義,如印度僧伽跋陀羅(衆賢)造《順正理論》,卷十一謂:‘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識。
’集起故名心者,即是第八阿賴耶識;思量故名意者,即是第七識末那識;而了别故名識者,即是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唯識宗将一心析為八識者,無非是破遣我人‘實我’的執著。
原來我人通常執著于實我實法,把宇宙萬有視為實體,因此我人說到‘心’時,把心視為一個整體的東西存在。
唯識家為對治此等觀念,乃以分析的方法,解析此心為八,以此心不是一個整體的東西,來破遣‘實我’的執著。
現在依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的次第诠釋如下。
【2】前五識 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的總稱。
這是我人的五種感覺器官,是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出的五種認識作用。
這五識的作用是: 一、眼識:依于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二、耳識: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