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識蘊——前六識
關燈
小
中
大
根,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三、鼻識:依于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四、舌識:依于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五、身識:依于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前五識之名稱,有随根立名與随境立名兩種方式。
随根立名者,是随所依之根,而立五識之名。
即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立五識之名。
随境立名者,是随其所緣之境,而立五識之名。
前五識所緣之境是色、聲、香、味、觸五境,以其了别的塵境之名,而立色、聲、香、味、觸五識之名。
識之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識之生起有四種依,若缺任何一種,識則不生,此四種依為: 一、同境依:謂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此五根與五識共取現境,曰同境依。
二、分别依:謂依于第六識,前五識任何一識生起,意識與之同時俱起,與前五識同緣色聲等境,而起了解分别作用,曰分别依。
三、染淨依:謂依于第七識,第七識與‘四煩惱常俱’,是染污識。
前五識本來無染,但以無始以來受第七識影響,亦成有漏,故此第七識是前五識的染淨依。
四、根本依:謂依于第八識,第八識是根本識,前五識依第八識而得生起,故以第八識為根本依。
五識緣境,各不相同,眼識所緣者為色境,耳識所緣者為聲境,鼻識所緣者香境,舌識所緣者為味境,身識所緣者為觸境。
關于‘五境’,在本文第三章已予叙述。
前五識是心王,心王生起,必有心所相應。
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各各有三十四個,即遍行心所五個、别境心所五個、善心所十一個、中随煩惱心所二個,大随煩惱心所八個,及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三心所,共為三十四個,《八識規矩頌》曰:‘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嗔。
’即指此而言。
【3】第六識 第六識又名意識,這是我人心識活動的綜合中心,也就是我們攀緣外境的緣慮心。
此識是依于意根、即第七末那識,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其認識的作用有二方面,即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
五俱意識是配合前五識,認識色、聲、香、味、觸的作用;獨頭意識是單獨生起,其認識的對象是抽象的概念、即所謂‘法境’。
在其認識作用中包括著推理、思考、判斷在内,且不受時間的限制,而通于過去、未來、現在。
五俱意識是在前五識任何一識生起時,即與之俱時而起,發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故稱為五俱意識。
此又稱為明了意識,以其能夠明了緣取相應的外境故。
五俱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五俱,視緣而定。
五俱意識即: 一、意識與眼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眼俱意識。
二、意識與耳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耳俱意識。
三、意識與鼻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鼻俱意識。
四、意識與舌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舌俱意識。
五、意識與身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身俱意識。
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俱起,同緣外境時,有五種心念次第生起,以發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此稱為‘五心’。
五心即是: 一、率爾心:意識初對外境,于刹那間的輕率了别。
二、尋求心:于率爾了别之後,進而生起尋求作用。
三、決定心:意識尋到目标,進而決心了别。
四、染淨心:意識于了别外境後,對于怨親順違等境界,所生起的染淨之心。
五、等流心:染淨之心
三、鼻識:依于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四、舌識:依于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五、身識:依于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前五識之名稱,有随根立名與随境立名兩種方式。
随根立名者,是随所依之根,而立五識之名。
即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立五識之名。
随境立名者,是随其所緣之境,而立五識之名。
前五識所緣之境是色、聲、香、味、觸五境,以其了别的塵境之名,而立色、聲、香、味、觸五識之名。
識之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識之生起有四種依,若缺任何一種,識則不生,此四種依為: 一、同境依:謂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此五根與五識共取現境,曰同境依。
二、分别依:謂依于第六識,前五識任何一識生起,意識與之同時俱起,與前五識同緣色聲等境,而起了解分别作用,曰分别依。
三、染淨依:謂依于第七識,第七識與‘四煩惱常俱’,是染污識。
前五識本來無染,但以無始以來受第七識影響,亦成有漏,故此第七識是前五識的染淨依。
四、根本依:謂依于第八識,第八識是根本識,前五識依第八識而得生起,故以第八識為根本依。
五識緣境,各不相同,眼識所緣者為色境,耳識所緣者為聲境,鼻識所緣者香境,舌識所緣者為味境,身識所緣者為觸境。
關于‘五境’,在本文第三章已予叙述。
前五識是心王,心王生起,必有心所相應。
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各各有三十四個,即遍行心所五個、别境心所五個、善心所十一個、中随煩惱心所二個,大随煩惱心所八個,及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三心所,共為三十四個,《八識規矩頌》曰:‘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嗔。
’即指此而言。
【3】第六識 第六識又名意識,這是我人心識活動的綜合中心,也就是我們攀緣外境的緣慮心。
此識是依于意根、即第七末那識,所生起的了别認識作用。
其認識的作用有二方面,即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
五俱意識是配合前五識,認識色、聲、香、味、觸的作用;獨頭意識是單獨生起,其認識的對象是抽象的概念、即所謂‘法境’。
在其認識作用中包括著推理、思考、判斷在内,且不受時間的限制,而通于過去、未來、現在。
五俱意識是在前五識任何一識生起時,即與之俱時而起,發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故稱為五俱意識。
此又稱為明了意識,以其能夠明了緣取相應的外境故。
五俱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五俱,視緣而定。
五俱意識即: 一、意識與眼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眼俱意識。
二、意識與耳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耳俱意識。
三、意識與鼻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鼻俱意識。
四、意識與舌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舌俱意識。
五、意識與身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身俱意識。
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俱起,同緣外境時,有五種心念次第生起,以發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此稱為‘五心’。
五心即是: 一、率爾心:意識初對外境,于刹那間的輕率了别。
二、尋求心:于率爾了别之後,進而生起尋求作用。
三、決定心:意識尋到目标,進而決心了别。
四、染淨心:意識于了别外境後,對于怨親順違等境界,所生起的染淨之心。
五、等流心:染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