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相應行中的随煩惱不定心所

關燈
‘雲何放逸?謂依貪、嗔、癡、懈怠故,于諸煩惱,心不防護,于諸善品,不能修習為性,不善增長,善法退失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 六、失念心所:失念即是遺忘,心意散亂,對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記。

    《廣論》曰: ‘雲何失念?謂染污念,于諸善法,不能明記為性,染污念者,謂煩惱俱,于善不明記者,謂于正教授,不能憶持義,能與散亂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 七、散亂心所:散亂即不專心,令心流蕩,障礙正定,阻止善慧,增長惡慧。

    《廣論》曰: ‘雲何散亂?謂貪嗔癡分,令心心法流散為性,能障離欲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散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 八、不正知心所:不正知即是邪知,誤解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破壞佛教真理。

    《廣論》曰: ‘雲何不正知?謂煩惱相應慧,能起不正身語意行為性,違犯律行所依為業。

    謂于去來等,不正觀察故,而不能知應作不應作,緻犯律儀。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

    ’ 【3】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此有四種,曰悔、眠、尋、伺。

    《識論》曰:‘悔眠尋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

    ’稱不定者,指其于識——八識心王,性——善、惡、無記三性,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都不确定,無法記别,故曰不定。

     一、悔心所:又名惡作,對于先所作事生起悔心。

    《廣論》曰: ‘雲何惡作,謂心變悔為性,謂惡所作故名惡作,此惡作體非即變悔,由先惡所作,後起追悔故,此即以果從因為目,故名惡作。

    ......’ 此在《識論》中則曰:‘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

    ’即對已作惡事追悔,就是善性;對已作善事追悔,就是惡性。

    悔能令心怅怏不安,故有障礙止(觀)的作用。

     二、眠心所:眠即睡眠,昏迷而不自在,能障智慧。

    《廣論》曰: ‘雲何睡眠,謂不自在轉,昧略為性,不自在者,謂令心等不自在轉,是癡之分。

    又此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極成昧略,此善不善,及無記性,能與過失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

    ’睡眠之時,心極闇劣,身無力用,故有障礙(止)觀的作用。

    所以适度睡眠是為善法,過度睡眠是為惡法。

     三、尋心所:尋者尋求,對事理粗略的思考。

    《廣論》曰: ‘雲何尋,謂思慧差别,意言尋求,令心粗相分别為性。

    意言者,謂是意識,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粗相者,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粗相,樂觸、苦觸等所依為業。

    ’ 三、此在《識論》中則曰:‘尋謂尋求,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粗轉為性。

    ’ 四、伺心所:伺者伺察,對事理細密的思考。

    《廣論》曰: ‘雲何伺,謂思慧差别,意言伺察,念心細相分别為性,細相者,謂于瓶衣等,分别細相成不成等差别之義。

    ’ 此在《識論》中則曰:‘何謂伺察,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細轉為性。

    ’尋與伺,是依思心所與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沒有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