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相應行中的随煩惱不定心所

關燈
媚,以達到自己謀求利益的目的。

    《廣論》曰: ‘雲何谄,謂矯設方便,隐已過惡,心曲為性,謂于名利,有所計著,是貪癡分,障正教誨為業。

    複由有罪,不自如實發露歸忏,不任教授。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谄,為岡他故,矯設導儀,險曲為性,能障不谄、教誨為業。

    ’ 九、憍心所:憍者驕傲,由于得到世間名利而驕慢自大。

    《廣論》曰: ‘雲何憍,謂于盛事,染著倨傲,能盡為性,盛事者,謂有漏盛事,染著倨傲者,謂于染愛,悅豫矜持,是貪之分,能盡者,謂此能盡諸善根故。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

    ’ 十、害心所:害者損害,心無悲愍,損害有情,是不害之反。

    《廣論》曰: ‘雲何害,謂于衆生,損惱為性,是嗔之分,損惱者,謂加鞭杖等,即此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 【2】中随與大随煩惱 中随煩惱二個,曰無慚、無愧: 一、無慚心所:無慚是慚之反,即沒有羞惡之心,不顧本身人格尊嚴,拒絕賢人的教誨,不接受世間出世間善法。

    《廣論》曰: ‘雲何無慚,謂所作罪,不自羞恥為性,一切煩惱及随煩惱,助伴為業。

    ’ 此在《識論》則曰:‘雲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

    ’ 二、無愧心所:無愧是愧之反,沒有廉恥之心,不顧世間清議,不畏社會輿論。

    《廣論》曰: ‘雲何無愧,謂所作罪,不羞他為性,業如無慚說。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

    ’ 大随煩惱八個,曰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一、掉舉心所:掉舉是心不安靜,妄動浮燥,障礙禅定。

    《廣論》曰: ‘雲何掉舉,謂随憶念喜樂等事,心不寂靜為性,應知憶念先所遊戲歡笑等事,心不寂靜,是貪之分,障奢摩他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

    ’奢摩他者為‘止’,即是禅定。

     二、昏沉心所:昏沉是昏懵沉醉,迷闇不明,障礙輕安和智慧。

    《廣論》曰: ‘雲何昏沉,謂心不調暢,無所堪任,蒙眛為性,是癡之分,與一切煩惱、及随煩惱,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昏沉,令心于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

    ’毗缽舍那是‘觀’,與奢摩他合稱‘止觀’。

    此又稱定慧、寂照。

     三、不信心所:不信者謂無誠信,既無真實之信,則于一切實事實理不能認可。

    《廣論》曰: ‘雲何不信,謂信所治,于業果等,不正信順,心不清淨為性,能與懈怠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信,堕依為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 四、懈怠心所:懈怠與精進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斷惡,甚而對惡業勤奮。

    《廣論》曰: ‘雲何懈怠,謂精進所治,于諸善品,心不勇進為性,能障勤修衆善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堕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 五、放逸心所:放逸者,放蕩縱逸,于染法不能防,于淨法不肯修。

    《廣論》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