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相應行中的随煩惱不定心所
關燈
小
中
大
【1】十種小随煩惱
随煩惱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
随有三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諸染心。
随煩惱心所二十個,分為小随、中随、大随三種。
小随煩惱十個、中随煩惱二個、大随煩惱八個。
小、中、大的分别,以三義俱備者名大随,兼具二義者稱中随(自類俱起、遍不善性)。
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稱小随。
小随煩惱計有十種,曰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
其發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
中随煩惱有二種,曰無慚、無愧,其發生之作用範圍較小随煩惱為寬,具有自類俱起,遍不善心二義,故曰中随。
此二者,對自己所犯的過惡不感到羞恥,是其共同點;而慚者‘輕拒賢善’,愧者‘崇重暴惡’,是其相異點。
大随煩惱有八種,曰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廣,俱有自類俱起,遍不善性,遍諸染心三義,故曰大随煩惱。
現在首述十種小随煩惱如下: 一、忿心所:忿者忿憤,是對于違逆之境,所産生粗暴的身語表業。
《廣論》曰: ‘雲何忿,謂依現前不饒益事,心憤為性,能與暴惡,謂持鞭杖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憤,執杖為業。
’ 二、恨心所:恨者怨恨,懷惡不舍,引起極度煩惱。
《廣論》曰: ‘雲何恨,謂忿為先,結怨不舍,能與不忍所依為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
’ 三、覆心所:覆是覆蓋,犯了過惡,怕喪失名利,故把過惡隐藏起來。
《廣論》曰: ‘雲何覆,謂于過失,隐藏為性,謂藏隐罪故,他正教誨時,不能發露,是癡之分,能與追悔,不安隐住,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覆,謂于過失,隐藏為性,于自罪惡,恐失利譽,隐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
’ 四、惱心所:惱者惱怒,于忿恨之後,遇違逆事,因而爆怒,兇狠暴戾,有如蠍子螫人。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惱,忿恨為先,追觸暴熱,狠戾為性,能障不惱,蛆螫為業。
’ 五、嫉心所:嫉者妒忌,他人榮盛,我懷憂戚,如妾婦之固寵,政敵之傾軋。
《廣論》曰: ‘雲何嫉,謂于他勝事,心妒為性,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憂苦,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戚為業。
’ 六、悭心所:悭者悭吝,财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惡地蓄積财法。
《廣論》曰: ‘雲何悭,謂施相違,心吝為性,謂于财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為悭,心遍執著利養衆具,是貪之分,于無厭足,所依為業,無厭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猶恒積聚。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為性,能障不悭,鄙蓄為業。
’ 七、诳心所:诳是欲謀取名譽或利益,自己無德而詐稱有德的一種欺騙行為。
《廣論》曰: ‘雲何诳,謂矯妄于他,詐現不實功德為性,是貪之分,能與邪命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诳,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诳,邪命為業。
’ 八、谄心所:谄者谄曲,為了取得别人歡心而阿谀谄
随有三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諸染心。
随煩惱心所二十個,分為小随、中随、大随三種。
小随煩惱十個、中随煩惱二個、大随煩惱八個。
小、中、大的分别,以三義俱備者名大随,兼具二義者稱中随(自類俱起、遍不善性)。
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稱小随。
小随煩惱計有十種,曰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
其發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
中随煩惱有二種,曰無慚、無愧,其發生之作用範圍較小随煩惱為寬,具有自類俱起,遍不善心二義,故曰中随。
此二者,對自己所犯的過惡不感到羞恥,是其共同點;而慚者‘輕拒賢善’,愧者‘崇重暴惡’,是其相異點。
大随煩惱有八種,曰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廣,俱有自類俱起,遍不善性,遍諸染心三義,故曰大随煩惱。
現在首述十種小随煩惱如下: 一、忿心所:忿者忿憤,是對于違逆之境,所産生粗暴的身語表業。
《廣論》曰: ‘雲何忿,謂依現前不饒益事,心憤為性,能與暴惡,謂持鞭杖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憤,執杖為業。
’ 二、恨心所:恨者怨恨,懷惡不舍,引起極度煩惱。
《廣論》曰: ‘雲何恨,謂忿為先,結怨不舍,能與不忍所依為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
’ 三、覆心所:覆是覆蓋,犯了過惡,怕喪失名利,故把過惡隐藏起來。
《廣論》曰: ‘雲何覆,謂于過失,隐藏為性,謂藏隐罪故,他正教誨時,不能發露,是癡之分,能與追悔,不安隐住,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覆,謂于過失,隐藏為性,于自罪惡,恐失利譽,隐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
’ 四、惱心所:惱者惱怒,于忿恨之後,遇違逆事,因而爆怒,兇狠暴戾,有如蠍子螫人。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惱,忿恨為先,追觸暴熱,狠戾為性,能障不惱,蛆螫為業。
’ 五、嫉心所:嫉者妒忌,他人榮盛,我懷憂戚,如妾婦之固寵,政敵之傾軋。
《廣論》曰: ‘雲何嫉,謂于他勝事,心妒為性,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憂苦,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戚為業。
’ 六、悭心所:悭者悭吝,财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惡地蓄積财法。
《廣論》曰: ‘雲何悭,謂施相違,心吝為性,謂于财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為悭,心遍執著利養衆具,是貪之分,于無厭足,所依為業,無厭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猶恒積聚。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為性,能障不悭,鄙蓄為業。
’ 七、诳心所:诳是欲謀取名譽或利益,自己無德而詐稱有德的一種欺騙行為。
《廣論》曰: ‘雲何诳,謂矯妄于他,詐現不實功德為性,是貪之分,能與邪命所依為業。
’ 此在《識論》中則曰:‘雲何為诳,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诳,邪命為業。
’ 八、谄心所:谄者谄曲,為了取得别人歡心而阿谀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