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受蘊與想蘊
關燈
小
中
大
片光明----淫光。
父母交媾的淫劇正在上演,這時業識生起迷昧颠倒之想——‘倒見’,刹那間到父母身邊,一念愛心生起,流愛為種,于父精母血之中納識成胎。
當其納識成胎之際,如其戀母而憎父,視父如情敵,則成男胎;如其戀父而憎母,視母為情敵,則成女胎。
這就是倒見與愛欲的後果。
這正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原因,而受與想,正是生死流轉的動力。
最後說到次第因----五蘊排列的順序。
五蘊的順序,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此五蘊,色蘊排在第一位,受與想排列在第二與第三位,何以如此安排呢?依據《俱舍論》卷一說,也有四種原因: 一者,是約五蘊的粗細來安排其次第:如以色心二法來說,色法粗顯而心法微細,故色法排在心法的前面。
再以心法來說,受、想、行、識四者,苦樂的感受最粗顯,最易為我人所領略,所以把受排在第二位。
在想、行、識三者之中,以取像為性的想蘊,是心理學上的認識作用,當主觀的心識與客觀的外境接觸時,想蘊首先發生作用,分别這外境是人是畜、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是美是醜等等,它的行相作用立即就明顯的表現出來,所以把它排在第三位。
在行、識二蘊之中,行以造作為性,含攝的心所很多,信精進等善法、貪嗔癡等煩惱法,都為行蘊所含攝,行相較受想二蘊微細得多,所以把行蘊排在第四位。
而五蘊中行相最為微細的是識蘊,所以把識蘊排在第五位。
二者,是以五蘊的染污程度來排其次第:有情生死流轉,輪回不已,而其根本原因何在?在于貪著。
而貪著之中,又以淫欲居首。
經雲:‘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而淫欲的生起,在于四大五蘊和合的色身。
男女相愛,以相貌妍醜為選擇條件。
《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
’正是說明此點。
所以五蘊之中,把染污性最重的色蘊排在第一位。
男女相愛,除了重視色身美醜外,其次最重的是欲樂的感受。
兩情相悅,心靈交流,肉體接觸,都是耽著于樂受,所以把受蘊排在第二位。
生死根本,在于淫欲,在于色身相觸,在于享受淫欲之樂。
而這種種貪著,無非是我人颠倒妄想所使然,所以把想蘊排在第三位。
颠倒妄想的産生,原是行蘊的煩惱生起的,所以把行蘊排在第四位。
而煩惱之生起,是以心識為主體,所以把識蘊排在第五位。
三者,是從譬喻中來顯示五蘊的次第:有情的生存與生命延續,必須依賴資生之具與食物,所以要以色----物質為依止,因此色蘊排在最先。
而資生之具與食物----即生活環境的美惡,關乎苦樂之感受,所以受蘊排在其次。
想是于境取相為義,是助長苦樂諸受的生起,所以想排在第三。
而生活環境的好惡,是由造作而來的----現在的環境是由過去的造作,未來的環境是由現在的造作,所以把行排在第四。
而生活環境的好惡,業識是感受果報的主體,所以把識排在最後。
四者,從三界九地來顯示五蘊的次第:我人所居住的,是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欲界有情,無論是天是人,莫不追逐五欲——色、聲、香、味、觸,這都是物質的範圍,所以把色蘊排在首位。
色界四地,雖說還有色身,但客觀的五欲境界,二禅天以上就完全沒有了,他們是以由禅定而得的喜樂舍諸受來維持生命,所以把受蘊排在次位。
到無色界四地,系以觀想來維持其生命,所以把想蘊排在第三。
到非想非非想處地,其中有情的業力,能感八萬大劫的果報,此際思惟力殊勝。
而思者行之異名,所以思蘊排在第四。
而識蘊,是前四蘊的住處----前四蘊是所住者,識蘊是能住者。
《俱舍論》說識蘊: ‘此即識住,識住其中。
’ 所以把識蘊排在最後。
父母交媾的淫劇正在上演,這時業識生起迷昧颠倒之想——‘倒見’,刹那間到父母身邊,一念愛心生起,流愛為種,于父精母血之中納識成胎。
當其納識成胎之際,如其戀母而憎父,視父如情敵,則成男胎;如其戀父而憎母,視母為情敵,則成女胎。
這就是倒見與愛欲的後果。
這正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原因,而受與想,正是生死流轉的動力。
最後說到次第因----五蘊排列的順序。
五蘊的順序,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此五蘊,色蘊排在第一位,受與想排列在第二與第三位,何以如此安排呢?依據《俱舍論》卷一說,也有四種原因: 一者,是約五蘊的粗細來安排其次第:如以色心二法來說,色法粗顯而心法微細,故色法排在心法的前面。
再以心法來說,受、想、行、識四者,苦樂的感受最粗顯,最易為我人所領略,所以把受排在第二位。
在想、行、識三者之中,以取像為性的想蘊,是心理學上的認識作用,當主觀的心識與客觀的外境接觸時,想蘊首先發生作用,分别這外境是人是畜、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是美是醜等等,它的行相作用立即就明顯的表現出來,所以把它排在第三位。
在行、識二蘊之中,行以造作為性,含攝的心所很多,信精進等善法、貪嗔癡等煩惱法,都為行蘊所含攝,行相較受想二蘊微細得多,所以把行蘊排在第四位。
而五蘊中行相最為微細的是識蘊,所以把識蘊排在第五位。
二者,是以五蘊的染污程度來排其次第:有情生死流轉,輪回不已,而其根本原因何在?在于貪著。
而貪著之中,又以淫欲居首。
經雲:‘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而淫欲的生起,在于四大五蘊和合的色身。
男女相愛,以相貌妍醜為選擇條件。
《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
’正是說明此點。
所以五蘊之中,把染污性最重的色蘊排在第一位。
男女相愛,除了重視色身美醜外,其次最重的是欲樂的感受。
兩情相悅,心靈交流,肉體接觸,都是耽著于樂受,所以把受蘊排在第二位。
生死根本,在于淫欲,在于色身相觸,在于享受淫欲之樂。
而這種種貪著,無非是我人颠倒妄想所使然,所以把想蘊排在第三位。
颠倒妄想的産生,原是行蘊的煩惱生起的,所以把行蘊排在第四位。
而煩惱之生起,是以心識為主體,所以把識蘊排在第五位。
三者,是從譬喻中來顯示五蘊的次第:有情的生存與生命延續,必須依賴資生之具與食物,所以要以色----物質為依止,因此色蘊排在最先。
而資生之具與食物----即生活環境的美惡,關乎苦樂之感受,所以受蘊排在其次。
想是于境取相為義,是助長苦樂諸受的生起,所以想排在第三。
而生活環境的好惡,是由造作而來的----現在的環境是由過去的造作,未來的環境是由現在的造作,所以把行排在第四。
而生活環境的好惡,業識是感受果報的主體,所以把識排在最後。
四者,從三界九地來顯示五蘊的次第:我人所居住的,是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欲界有情,無論是天是人,莫不追逐五欲——色、聲、香、味、觸,這都是物質的範圍,所以把色蘊排在首位。
色界四地,雖說還有色身,但客觀的五欲境界,二禅天以上就完全沒有了,他們是以由禅定而得的喜樂舍諸受來維持生命,所以把受蘊排在次位。
到無色界四地,系以觀想來維持其生命,所以把想蘊排在第三。
到非想非非想處地,其中有情的業力,能感八萬大劫的果報,此際思惟力殊勝。
而思者行之異名,所以思蘊排在第四。
而識蘊,是前四蘊的住處----前四蘊是所住者,識蘊是能住者。
《俱舍論》說識蘊: ‘此即識住,識住其中。
’ 所以把識蘊排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