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受蘊與想蘊

關燈
、情、意的知,也就是俗說的‘觀念’或‘概念’。

     【2】受與想何以立為二蘊 所謂想蘊,也就是百法中的心所有法、遍行心所中的想心所。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個心所,配合心王而發生作用。

    其中十一個善心所完全是屬于善性方面,二十六個根本煩惱和随煩惱心所、完全屬于染性方面。

    其餘的一些多通善、染、無記三方面。

    而此受想二心所,不但通于善、染、無記三性,并且通于一切心----八識心王,一切時----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地----三界九地。

    當然,五遍行心所,均具有此特性。

    但觸的作用隻是‘三和’的接觸,所謂‘觸境為性’。

    作意的作用隻是引起心識的注意,所謂‘警心為性’。

    都沒有受與想的作用來得強。

    當然,還有個思心所,思心所的作用更強,因此思心所也别立為一蘊,即行蘊----思即行之别名,從現代心理學來看,思相當于我人的意志作用。

     受想二心所立為二蘊,還有它特别的原因。

    《俱舍論》上說有三種原因,是诤根因、生死因、次第因。

    茲先述诤根因:诤者煩惱之謂。

    芸芸衆生,莫不各有煩惱。

    煩惱之根源,出之于有情的貪愛與我見。

    而受與想,就是生起貪愛與我見的原動力。

    《大毗婆沙論》曰:‘受能發起愛诤根本,想能發起見诤根本。

    ’也就是說,貪愛諸欲是以受為原動力,邪倒諸見是以想為原動力。

     先以受來說,受者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

    當其領納外境,愛欲心随之俱起——貪與愛,名異而實同。

    《大乘義章》曰:‘貪染名愛’。

    故《識論》說受是‘起愛為業’。

    這在十二緣起中說得更明白:‘....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由觸對而于外境有苦樂之受,對苦受憎厭,對樂受貪著于心,眷戀不舍,念念渴求。

    進一步就是把樂受之境——或人或物、或名或位,攫取執持,據為己有。

    人人皆由樂受而起愛,由苦受而起憎,這就産生了人間的诤執、家庭間的失和、社會上的不安。

    追根究底,這貪愛攫取都是由受而起的,所以說它是‘诤根’。

     再以想來說,想是見诤的根本----根本煩惱中的五見可資參考----見者意見、見解,也可說是思想、觀念。

    人與人之間,有意見與見解的不同,有思想與理解的各異,這就是見诤。

    而在學術上、宗教間,見诤的鬥争尤為強烈。

    佛陀住世時代,印度有所謂六師外道——六個不同的宗派;六十二見——六十二種不同的見解等,各人都以為自己的學說是真理,誰也不承認自己的見解有錯誤,這就引起了長期的思想鬥争。

    近代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诤,也是見靜----見解之诤,即思想主義之诤。

    追究這見诤的根源,是出之想——想蘊的想,也就是思想、觀念。

     【3】受與想是生死因 這受與想何以又是生死因呢?原來芸芸衆生,在四生六道輪回,周而複始,永無盡期。

    這受與想就是其原動力。

    先以受來說,‘十二緣起’中,‘....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

    ......’,有是行為的後果,也就是業——業有與報有。

    這在十二緣起的三世二重因果上說,無明是惑,行是業,這是過去所造之因。

    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是現在所受之果。

    愛與取二支是惑,有是業,這三支是現在所造之因,而生與老死是未來所受之果。

    這其中,愛與取二支之惑,是因受而生起的。

    由惑而造業,由造業而有未來生死流轉之果,這是受的生死因。

     至于想呢?諸見起之于想,當然諸見中也包括著颠倒之見——‘倒見’。

    當一個人一期生命結束,阿賴耶識離開人體,成為中陰身時,無明種子仍一念執著,蠢蠢欲動。

    以其過去業力的關系,與有父母緣者的業力相感召。

    當其投胎時,在一片黑暗中,發現其父母行淫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