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四大與極微

關燈
因此,此學派的理論,可說是‘上帝非有,靈魂絕無’的理論。

     佛教的五蘊聚合說是以緣起為基礎,五蘊是生滅的有為法,所以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後來到了部派佛教時代,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認為,‘我’是五蘊和合,所以稱‘我空’;但對于構成假我的五蘊,認為法體實有,常恒不滅。

    也就是說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亘過現未三世,曆然實有。

    即所謂‘三世實有,法體恒有。

    ’法體,是一切法的體性、或存在的本質。

    三世實有,是‘時一切有’,謂過去、現在、未來,諸法皆有實體;法體恒有,是‘法一切有’,指五位(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七十五法,分别為兩大類,前四位是有生滅變化的有為法,而最後一位無為法——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是超越時空、無生滅變化的無為法,而有為法無為法均有實體。

    六派哲學的勝論派,以極微為實體、為常住,故說:‘劫壞時此等不滅,散在各處,體無生滅,說為常住。

    ’後來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沿襲此說,故說‘我空法有’,并謂‘法體實有,三世恒有。

    ’所以《俱舍論鈔》中稱:‘世界成即聚亦不增,壞即散極微亦不減。

    ’ 【2】極微學說與原子理論 印度古代的極微學說,後世學者譬喻為原子理論。

     人類古老的觀念,認為‘大地是萬物之母’——萬物自大地生出來。

    但是,大地又自何處生出來的呢?佛經中告訴我們,山河大地——正确的說,整個‘宇宙’、無量數的星球、星系、星雲,全是自虛空生出來的。

    換句話說,色相——即一切物質現象,全是自虛空生出來的。

     虛空中生起宇宙,是不是合乎現代科學理論呢?我們現在可與科學對照一下。

    科學知識告訴我們,一切物質,皆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組成。

    例如水分子是水的最小單位,水分子再加以分析,可分析為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分析至此已不再是水,隻是‘原素’。

    基本原素有一百零五種(近年又有新元素發現),如金、銀、銅、鐵、氫、氧、氮、氦等,也就是說,宇宙間有一百零五種性質不同的原子。

     原子英文Atom,其最初的原意是‘不可分割者’,過去科學家以此為最後的質點。

    但是由于科學的進步,發現原子是由帶有正電、質量比電子大的原子核,及圍繞原子核飛旋的電子所組成。

    原子核的半徑為原子的十萬分之一,而質量卻占原子的百分之九十九。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兩種粒子所組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其質量與質子相等;而電子帶負電,其質量隻有質子的一八三六分之一,以光速環繞原子核旋轉。

    每一原子的質子和電子數目相同,以維持平衡。

    這樣,就說明原子可以分析,不是最後質點。

     近年科學突飛猛晉,目前所知,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輕子、光子、誇克(Quark)。

    原子以下的次原子層,不是物質,隻是‘能’。

    ‘能’存在于何處呢?能即存在于虛空中。

    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長沈家桢博士,在其《金剛經的研究》一書中說:‘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物質,二是能。

    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譬如水可以變冰,冰也可變水;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如電可以變光、變熱,光、熱也可以變成電。

    可是物質和能是兩件基本元素,不能互相變換。

    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

    最初很少人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原子彈(物質)爆發後,變成大量的熱和光,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是能的理論了。

    如此一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