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四大與極微

關燈
【1】地水火風是極微性 佛教的五蘊聚合說,以色蘊的四大種,為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質料,世間萬物及人之肉體,均由四大所組成。

    換一個方式說,即四大相倚,乃有極微,極微相聚,則成色法。

     事實上,四大之說,并不是佛教所創立的理論。

    印度古代的哲學家,即以地、水、火、風為構成物質世界的質料。

    印度古代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其理論有謂:‘其地、水、火、風,是極微性,若劫壞時此等不滅,散在各處,體無生滅,說為常住。

    ’ 若說地、水、火、風(事實上指的是堅、濕、暖、動)是極微之性,則極微即是四大之相。

    于此我們探讨,極微到底是什麼。

    極微是什麼呢?極微梵語Paramanu,舊譯鄰虛塵,新譯極微。

    就是把物質分析到極微小,小到不可再分的單位,就稱為極微。

    據《俱舍論》卷十二曰: ‘分析諸色至一極微,一極微為色極少。

    ’ 少到什麼程度呢?論典上載,以一極微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之極微合成一團,稱為一微量,此微量非肉眼可見,唯天眼可見之。

    合七微量為一金塵,合七金塵為一水塵,合七水塵為一兔毛塵,合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合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

    合七牛毛塵為一隙遊塵。

    金塵、水塵,能夠通過金中、水中的空隙,兔毛、羊毛、牛毛塵,表示為兔、羊、牛毛尖端之微塵,其微小可知。

    隙遊塵、指其能通過窗隙,如我人肉眼可視光中浮遊的細塵。

    極微合成具體物質的時候,至少須具足地、水、火、風四大,與色、香、味、觸四塵(四微)始能形成,不能缺一,故稱‘八事俱生’ 由于四大及極微學說,開啟了印度的唯物思想。

    印度古代有一個迦爾瓦卡派,就是唯物論者的代表。

    迦爾瓦卡派何時成為印度思想流派,其學說、經典為何,均已不可查考。

     根據漢譯的四阿含經《中阿含》中的《沙門果經》,《寂志果經》,《摩登伽經》所載,‘六師外道’中的阿夷陀翅舍欽婆羅、富蘭那迦葉、末迦梨拘舍梨、婆浮陀伽旃延等,全是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

     此派學者以為,世界的本質,是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原素組成。

    本來印度許多學派,認定世界由‘五大’所組成。

    五大即地、水、火、風之外,再加上虛空。

    而此學派隻承認地、水、風、火為構成世界的原素,而去其虛空。

    因為他們認為,虛空無法由我人的心識所能認知,隻是從推斷而來,故由‘四大’構成感觀的世界。

    此世界中,不但無生物由四大構成,即一切生物如動植物等,亦由四大構成。

    在動植物來說,四大分離,其名曰死;在無生物,四大分離,其名曰滅。

     此派以物質為宇宙間唯一實在。

    我人的心識亦系由物質所産生的。

    換句話說,宇宙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精神是物質的附屬品。

    世界由四大所組成。

    四大元素本身雖不具有意識,但人的意識、系由四種元素以特殊的方式結合成的肉體所産生。

    這有如米和水中并沒有酒性,但以特種方法使之發酵就産生了酒性。

    此學派認為肉體和精神是統一的,人死之後,元素分解,地還歸地身,水還歸水身,火還歸火身,風還歸風身。

    諸根歸入虛空,肉體焚化後隻剩下灰白色的骨灰,随著肉體而消失,意識也同時消失。

    因此,沒有永恒的、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

     唯物論者不承認有超自然的實體或神的存在,主張宇宙萬物:‘自然而有,非從因生’。

    他們否認前生後世,否認天堂地獄,也否認因果報應,生命輪回。

    他們不主張祭祀和祈禱,認為解脫就是死亡。

    甚至于以為:‘種種祭祀儀式,無非是缺乏理智和能力的人的一種謀生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