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
關燈
小
中
大
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
’我人執名求實,徒生種種煩惱。
由此推求名是假立,虛妄不實,此謂名尋思觀。
二、義尋思觀:義者,依名而诠諸法之體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馬羊,十二處、十八界等,這些色心諸法,皆是因緣和合、一時假有,亦即是唯識所變,虛幻不實,由此推求尋思,謂之義尋思觀。
三、自性尋思觀:自性者,諸法各自之體性。
有為色心諸法,皆是仗因托緣,唯識所現,離識非有。
由是尋思,悟知諸法名義,自性皆空,謂自性尋思觀。
四、差别尋思觀:差别者,名與義上的差别相。
名之差别,如一言多言;相之差别,如長短方圓,善惡美醜,一一法上,各有差别,而此差别,皆假有實無。
由此尋思,悟知諸法名、義、自性雲者,隻是假有實空,曰差别尋思觀。
于加行位中,繼四尋思觀後的觀行,是四如實智。
即以前之四尋思觀所推求的假有實無為因,再加以印可決定的觀法。
由此可知,‘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别等,固然是離識非有,即是‘能取’之識也是了不可得,如此空掉能取所取,即名‘四如實智’: 一、名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二、義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三、自性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四、差别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修四尋思觀和四如實智觀,要曆經‘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四位,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觀能取、所取俱空。
四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是唯識宗修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加行的階位。
此四加行,暖是下品的尋思觀,頂是上品的尋思觀;忍是下品的如實智觀,頂是上品的如實智觀。
這四種觀,是由明得、明增、印順、無間等四種定而發出的。
茲分述如下: 一、暖位:<成唯識論>曰:[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暖位。
’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無漏慧。
在此位中,始觀名、義、自性、分别四法,都是有情心識所變,假名施設,非有自性,離識即不可得,以此伏斷所取之境。
二、頂位:<成唯識論>曰:[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
’明增,是智慧增長,增長後進一步觀察所取境空,修尋思觀至此達于絕頂,故稱頂位。
三、忍位:<成唯識論>曰:[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于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亦順樂忍。
’印順定的印,是印可決定。
印順,是印前順後,就是印持前面四種尋思智觀,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别四種所取之境,皆空無自體,即能取之心識亦不可得,‘所所取既無,能取亦空。
’印前所取無,印後能取無,稱印順定。
四、世第一位:<成唯識論>曰:[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
’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于異生法中,最為殊勝,曰世第一法。
三、通達位——若于時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通達位,是唯識修行五位的第三位,這是菩薩的見道之位,于初地之入心(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通達于二空無我之理,此即見道位。
有情無始以來,為無明煩惱覆障,因而颠倒妄想,起惑造業,沈緬苦海。
自發心學佛以來,曆經多劫修行,猶未能認佚識唯識真實義性。
不過,于世第一法的次刹那,于十地的初地極喜地,至此通達真實識性,入通達位,即是見道位。
此位所見之道,即二空真如,亦即是唯識實性。
三十頌曰: [若于時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 <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别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
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取所取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 在加行位時,所修的四觀四智,以猶帶相故,未能實住唯識。
而在此通達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心空,即能觀之智亦空。
而實證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無分别智,無分别智是諸智的根本,故又名根本智。
依于根本智,先親證法性,即實住唯識——親契真如,然後即起有分别的後得智。
見道菩薩,即以此二智——根本智與後得智,緣真俗二境。
四、修習位——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修習位,是唯識修行五位中的第四位,修行者在見道以後,達到第十地的滿心佛果之前,重修習妙境以斷餘障,即是修習位,亦稱修道位。
修行菩薩于見道位,雖然證得無分别智,斷除一切心識上的颠倒知見,但微細煩惱尚未斷除,還需要修習。
故菩薩于此位修十種勝行——即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證十真如,舍二種粗重,由此即能證得轉依。
即轉煩惱障證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得大菩提。
三十頌稱此位曰: [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
’我人執名求實,徒生種種煩惱。
由此推求名是假立,虛妄不實,此謂名尋思觀。
二、義尋思觀:義者,依名而诠諸法之體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馬羊,十二處、十八界等,這些色心諸法,皆是因緣和合、一時假有,亦即是唯識所變,虛幻不實,由此推求尋思,謂之義尋思觀。
三、自性尋思觀:自性者,諸法各自之體性。
有為色心諸法,皆是仗因托緣,唯識所現,離識非有。
由是尋思,悟知諸法名義,自性皆空,謂自性尋思觀。
四、差别尋思觀:差别者,名與義上的差别相。
名之差别,如一言多言;相之差别,如長短方圓,善惡美醜,一一法上,各有差别,而此差别,皆假有實無。
由此尋思,悟知諸法名、義、自性雲者,隻是假有實空,曰差别尋思觀。
于加行位中,繼四尋思觀後的觀行,是四如實智。
即以前之四尋思觀所推求的假有實無為因,再加以印可決定的觀法。
由此可知,‘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别等,固然是離識非有,即是‘能取’之識也是了不可得,如此空掉能取所取,即名‘四如實智’: 一、名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二、義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三、自性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四、差别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修四尋思觀和四如實智觀,要曆經‘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四位,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觀能取、所取俱空。
四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是唯識宗修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加行的階位。
此四加行,暖是下品的尋思觀,頂是上品的尋思觀;忍是下品的如實智觀,頂是上品的如實智觀。
這四種觀,是由明得、明增、印順、無間等四種定而發出的。
茲分述如下: 一、暖位:<成唯識論>曰:[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暖位。
’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無漏慧。
在此位中,始觀名、義、自性、分别四法,都是有情心識所變,假名施設,非有自性,離識即不可得,以此伏斷所取之境。
二、頂位:<成唯識論>曰:[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
’明增,是智慧增長,增長後進一步觀察所取境空,修尋思觀至此達于絕頂,故稱頂位。
三、忍位:<成唯識論>曰:[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于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亦順樂忍。
’印順定的印,是印可決定。
印順,是印前順後,就是印持前面四種尋思智觀,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别四種所取之境,皆空無自體,即能取之心識亦不可得,‘所所取既無,能取亦空。
’印前所取無,印後能取無,稱印順定。
四、世第一位:<成唯識論>曰:[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
’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于異生法中,最為殊勝,曰世第一法。
三、通達位——若于時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通達位,是唯識修行五位的第三位,這是菩薩的見道之位,于初地之入心(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通達于二空無我之理,此即見道位。
有情無始以來,為無明煩惱覆障,因而颠倒妄想,起惑造業,沈緬苦海。
自發心學佛以來,曆經多劫修行,猶未能認佚識唯識真實義性。
不過,于世第一法的次刹那,于十地的初地極喜地,至此通達真實識性,入通達位,即是見道位。
此位所見之道,即二空真如,亦即是唯識實性。
三十頌曰: [若于時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 <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别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
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取所取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 在加行位時,所修的四觀四智,以猶帶相故,未能實住唯識。
而在此通達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心空,即能觀之智亦空。
而實證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無分别智,無分别智是諸智的根本,故又名根本智。
依于根本智,先親證法性,即實住唯識——親契真如,然後即起有分别的後得智。
見道菩薩,即以此二智——根本智與後得智,緣真俗二境。
四、修習位——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修習位,是唯識修行五位中的第四位,修行者在見道以後,達到第十地的滿心佛果之前,重修習妙境以斷餘障,即是修習位,亦稱修道位。
修行菩薩于見道位,雖然證得無分别智,斷除一切心識上的颠倒知見,但微細煩惱尚未斷除,還需要修習。
故菩薩于此位修十種勝行——即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證十真如,舍二種粗重,由此即能證得轉依。
即轉煩惱障證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得大菩提。
三十頌稱此位曰: [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