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

關燈
<唯識三十頌>的三十首頌文,前二十四頌在于明唯識相,第二十五頌在于明唯識性,最後五頌在于明唯識位。

    廣明前二十五頌的用意,無非是使我人明了世間萬法,唯是依他(因緣)而起,如幻如化;唯有證得圓成實的真理,始能轉識成智,得到大菩提與大涅槃的佛果。

    然而要證得佛果,須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修無量福德智慧,斷得煩惱、所知二障,證得我、法二空,始能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二種勝果。

    在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過程中,要經過五位、四十一階位元的層次。

     唯識修行五位,一者是資糧位,二者是加行位,三者是通達位,四者是修習位,五者是究竟位。

    <成唯識論>卷九曰:[雲何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抉擇分。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正覺。

    ] 又曰:‘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于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 四十一階,是十住、十行、十行、十回向、妙覺菩薩。

    現依次分釋五位如下: 一、資糧位——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随眠,猶未能伏滅。

     資糧位,是唯識修行五位中的第一位,這是初步的準備階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儲修道之資糧。

     資糧位,在修道五位中隻是方便道。

    稱資糧者,譬如有人遠行,必先籌集資财糧食,以備途中所需。

    修唯識行,亦要先積聚下相當的福德智慧。

    福德智慧如何積聚,即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修唯識行菩薩,以四種因緣力聞知唯識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夠,尚不能了達唯識性相,而仍執取外境名言差别,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觀念等觀行,而是客觀的散心事相——六波羅蜜、三十七菩提分、四攝、四無量心等福智。

    三十頌于此位稱: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随眠,猶未能伏滅。

    ] <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抉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

    ’又謂:[于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 頌文中未起識的識字,即未起順扶擇分的識。

    唯識性指圓成實性——真如。

    二取,是能取所取。

    随眠,又名習氣,亦即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

    由于初修唯識行,其抉擇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滅二取随眠,故未能住于唯識實性中也。

     二、加行位——現前立小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緻,非實住唯識。

     加行位,是唯識修行五位中的第二位,意謂加倍努力以積聚修行功德。

    修唯識行者,在資糧位中,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終,将入見道,勤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而得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這是為入于見道位的方便加行。

     此加行位,迹近見道,故稱‘順抉擇分’,即随順真如境界,生起抉擇的智慧。

    原來在資糧位時,修行者偏于修福,而于加行位,是重于修慧。

    所以在此位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觀,以伏斷分别起的二障、和俱生起的現行二障。

     此位菩薩,雖較資糧位行者觀智殊勝,但因尚未起無漏智,在唯識三性觀中,難免錯觀所變的相分為圓成實性。

    因此不能住于無相真如的唯識實性中。

    三十頌于此位稱: [現前立小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緻,非實住唯識。

    ] <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

    此四總名順抉擇分,順趣真實抉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 又謂:[菩薩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

    ] 在資糧位中,由于二取随眠未能伏滅,故未能安住于唯識實性。

    在加行位,以修四觀四智故,印可二取皆空,似乎真如境界已現于前,但此時還有一點障礙,就是現前立有少物,謂此少物即是唯識實性。

    然唯識實性,非空非有,雖得而無所得。

    因此,以有所得之故,猶未能實住于唯識也。

     [四尋思觀’,是唯識修行五位中、加行位所修的觀法。

    即是名尋思觀、義尋思觀、自性尋思觀、差别尋思觀。

    名是能诠的名言,義是所诠的義理,自性是名和義的體性,差别是體性上種類的差别。

    茲再分釋如下: 一、名尋思觀: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稱,在事物名稱上去推求觀察,則知所謂名者不過是假名施設,即‘謂于相上有所增語’,然名者實之賓,僧肇法師曰:[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