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
關燈
小
中
大
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 <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菩薩從見道起已,為斷除餘障證得轉依,複數數修習無分别智。
此智遠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遠離戲論,說為無得;妙用難測,說不思議,是出世間無分别智,斷世間故。
名出世間。
二取随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
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
此智俱斯二種義故,獨名出世。
餘智不然,即十地中無中無分别智。
] 無分别智,是一種能所兩空,‘無智、亦無得’的空慧。
這種空慧不可思議,是一種出世間的智慧,它能舍滅煩惱障及所知障的種子,以此而證得菩提及涅槃二轉依果。
頌文中‘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粗重二字,仍是種子的異名。
‘轉依’,是‘轉染成淨’。
轉者轉舍,依者依止。
轉舍去染污的煩惱、所知二障,依止于涅槃、菩提二果。
此亦稱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阿賴耶識攝持無漏有漏種子,修唯識行,以修持熏習力,舍有漏種子轉為清淨種子,至見道位,證二空真如。
轉染成淨後的阿賴耶識,即轉舍虛妄的識心,變為清淨的智心。
轉依,即‘轉其所依’,唯對‘所依’的看法,<成唯識論’謂有二義: 一、第一師義謂:[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舍轉得。
’據上所說,轉依是由虛妄的依他起——即染分的阿賴耶識,轉為淨分的圓成實。
二、第二師義謂:[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竟安樂。
’據第二義,謂依即是唯識真如,轉舍迷妄颠倒的真如,轉證悟的真如而得涅槃。
轉依,有能轉道,所轉依,所轉舍,所轉得四種意義。
一、能轉道:此即是能轉舍二障、轉得二果的智(能轉道的道、即是智。
)此有二類: 1、能伏道:即是有漏無漏的加行、根本、後得三智,此智慧伏二障的種子勢力而使其不生現行。
2、能斷道:即是無漏的根本後得二智,此智慧斷除二障的種子。
二、所轉依:即是能轉之智,轉舍染法,轉得淨法而成為所依,此亦有二類: 1、持種依:即是第八識,此識能任持染淨諸法種子,故為所依,而使其轉舍轉得。
2、迷悟依:即是真如,若迷真如則生染法,悟之則生淨法;故為迷悟根本之所依,而使其轉舍轉得。
三、所轉舍:即是由能轉道所轉舍的有漏種子,此亦分為二類: 1、所斷舍:斷舍的即是煩惱所知二障種子。
在無漏的真無間道生時,此類種子乃被斷舍。
2、所棄舍:棄舍的即非障的有漏法、及劣無漏法的種子。
這些雖不是障法、而不用斷舍,但能持的第八識轉為純淨圓明的時候,即不能任持此類種子,而自行将其棄舍。
四、所轉得:即是以能轉道,轉舍二障之因而轉得者,此亦有二類: 1、所顯得:顯得者即真涅槃,斷煩惱而顯發者。
2、所生得:生得者即大菩提,斷所知障而生起者。
五、究竟位——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究竟位,是唯識修行五位中的最後一位。
修行菩薩于第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無間道,刹那之間,斷盡二障種子,并于解脫道永舍劣無漏、及有漏諸法,以證菩提妙果。
此即是圓滿究竟位。
三十頌曰: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 究竟位,事實上就是佛位,佛位是諸漏永盡,清淨圓明,故稱無漏。
界是藏的意思,謂此中含藏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曰‘無漏界’。
不思議者,佛之法身,不可執有,不可執無,離諸分别,絕諸戲論,故曰‘不思議’。
善者微妙之淨法,遠離生死;常者盡未來際,恒無變易。
以上頌文,其中不思議、善、常、安樂,是二轉依果體所具有的殊勝德性,是彰顯究竟的無漏法界,茲分诠如下: 一、不思議:無漏界、離心緣相,故不可思;離言說相,故不可議。
亦即是二轉依的果體——涅槃與菩提,甚深微妙,斷絕尋思之境,不可以世間一切譬喻言議,故曰不思議 二、善:純淨法性,離諸煩惱。
亦即謂清淨法界的真涅槃,離生滅之法;四智心品的大菩提,妙用無方,而二轉依俱有順益之相,與不善反,故成為善。
三、常:二轉依的果體,永不變滅,無有盡期。
亦即是真涅槃無生無滅,性不變易;大菩提常住真如,為所依故,故成為常。
四、安樂:清淨法界,沒有逼惱,亦能使所化有情安樂,故成其安樂。
頌文‘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者,解脫身是解脫煩惱障的纏縛而得到的果身。
大牟尼、譯為寂默。
佛果的二障斷除淨盡,故名解脫身,亦名法身。
法身是三身的總稱,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 <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菩薩從見道起已,為斷除餘障證得轉依,複數數修習無分别智。
此智遠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遠離戲論,說為無得;妙用難測,說不思議,是出世間無分别智,斷世間故。
名出世間。
二取随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
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
此智俱斯二種義故,獨名出世。
餘智不然,即十地中無中無分别智。
] 無分别智,是一種能所兩空,‘無智、亦無得’的空慧。
這種空慧不可思議,是一種出世間的智慧,它能舍滅煩惱障及所知障的種子,以此而證得菩提及涅槃二轉依果。
頌文中‘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粗重二字,仍是種子的異名。
‘轉依’,是‘轉染成淨’。
轉者轉舍,依者依止。
轉舍去染污的煩惱、所知二障,依止于涅槃、菩提二果。
此亦稱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阿賴耶識攝持無漏有漏種子,修唯識行,以修持熏習力,舍有漏種子轉為清淨種子,至見道位,證二空真如。
轉染成淨後的阿賴耶識,即轉舍虛妄的識心,變為清淨的智心。
轉依,即‘轉其所依’,唯對‘所依’的看法,<成唯識論’謂有二義: 一、第一師義謂:[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舍轉得。
’據上所說,轉依是由虛妄的依他起——即染分的阿賴耶識,轉為淨分的圓成實。
二、第二師義謂:[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竟安樂。
’據第二義,謂依即是唯識真如,轉舍迷妄颠倒的真如,轉證悟的真如而得涅槃。
轉依,有能轉道,所轉依,所轉舍,所轉得四種意義。
一、能轉道:此即是能轉舍二障、轉得二果的智(能轉道的道、即是智。
)此有二類: 1、能伏道:即是有漏無漏的加行、根本、後得三智,此智慧伏二障的種子勢力而使其不生現行。
2、能斷道:即是無漏的根本後得二智,此智慧斷除二障的種子。
二、所轉依:即是能轉之智,轉舍染法,轉得淨法而成為所依,此亦有二類: 1、持種依:即是第八識,此識能任持染淨諸法種子,故為所依,而使其轉舍轉得。
2、迷悟依:即是真如,若迷真如則生染法,悟之則生淨法;故為迷悟根本之所依,而使其轉舍轉得。
三、所轉舍:即是由能轉道所轉舍的有漏種子,此亦分為二類: 1、所斷舍:斷舍的即是煩惱所知二障種子。
在無漏的真無間道生時,此類種子乃被斷舍。
2、所棄舍:棄舍的即非障的有漏法、及劣無漏法的種子。
這些雖不是障法、而不用斷舍,但能持的第八識轉為純淨圓明的時候,即不能任持此類種子,而自行将其棄舍。
四、所轉得:即是以能轉道,轉舍二障之因而轉得者,此亦有二類: 1、所顯得:顯得者即真涅槃,斷煩惱而顯發者。
2、所生得:生得者即大菩提,斷所知障而生起者。
五、究竟位——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究竟位,是唯識修行五位中的最後一位。
修行菩薩于第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無間道,刹那之間,斷盡二障種子,并于解脫道永舍劣無漏、及有漏諸法,以證菩提妙果。
此即是圓滿究竟位。
三十頌曰: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 究竟位,事實上就是佛位,佛位是諸漏永盡,清淨圓明,故稱無漏。
界是藏的意思,謂此中含藏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曰‘無漏界’。
不思議者,佛之法身,不可執有,不可執無,離諸分别,絕諸戲論,故曰‘不思議’。
善者微妙之淨法,遠離生死;常者盡未來際,恒無變易。
以上頌文,其中不思議、善、常、安樂,是二轉依果體所具有的殊勝德性,是彰顯究竟的無漏法界,茲分诠如下: 一、不思議:無漏界、離心緣相,故不可思;離言說相,故不可議。
亦即是二轉依的果體——涅槃與菩提,甚深微妙,斷絕尋思之境,不可以世間一切譬喻言議,故曰不思議 二、善:純淨法性,離諸煩惱。
亦即謂清淨法界的真涅槃,離生滅之法;四智心品的大菩提,妙用無方,而二轉依俱有順益之相,與不善反,故成為善。
三、常:二轉依的果體,永不變滅,無有盡期。
亦即是真涅槃無生無滅,性不變易;大菩提常住真如,為所依故,故成為常。
四、安樂:清淨法界,沒有逼惱,亦能使所化有情安樂,故成其安樂。
頌文‘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者,解脫身是解脫煩惱障的纏縛而得到的果身。
大牟尼、譯為寂默。
佛果的二障斷除淨盡,故名解脫身,亦名法身。
法身是三身的總稱,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